文/耘农湖北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众商家拼命吆喝,消费者疯狂购物的季节,有感而发......
——题记
艺术家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那是一种谦逊的遗憾;而我要说,消费也是“遗憾的艺术”,这是一种抱怨甚至近乎愠怒的遗憾,较之拍电影、演戏而言,大凡所有掏腰包的事儿总是令人失望,因而说消费是“遗憾的艺术”,其实又是一种自我解嘲。至于有何“艺术”可言,恐怕这“艺术”出自商家那些天花乱坠的糊弄。
人常说,顾客是上帝,如果同国外比,咱这“上帝”们的遭际却不敢恭维。比方我们的一些厂商的所谓“三包”,许多是一包也不包,其承诺仅仅只是一种笼络人心的圈套与花招,假若你真的碰到问题商品,立马会遇到一句话打发掉的待遇:商品离柜,概不退赔!而在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商家明文规定商品出售使用一月后,无论有否退货理由,厂商都必须退货退款。这种退货要求,有的不是因为商品有问题,而仅仅只是出于对某种商品的不喜欢。即便如此,商家都十分乐意接受这种在国人看来近乎“无理取闹”的举动。可愈是这样,在人家那里愈是要求退货的少。我如此言说,大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之嫌,但事实的确如此。
历数我们现实生活中诸多涉及消费的事儿,几乎很少不是让消费者“遗憾的艺术”的。就说居家买保险吧,本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不惜重金为未来投保。但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内情,只是冲着那些花言巧语而去的。待到业内人士自爆“黑幕”之后,方才大呼上当。前些时,笔者所在的城市一位做过多年保险业务的资深人士,良心发现后的一通“自揭家丑”,经全国媒体传播开后,立马引起消费者内心的震荡,也着实让人领教了一回深深的遗憾。人们惊诧于保险业的无序与欺瞒,也为当初不明就理投保的盲从与愚钝而内疚,其“遗憾”之情溢于言表。有的人索性亏血本也要退保。说来汗颜,为免日后越陷越深,咱家妻儿已交了五年的保险也忍痛退了,岁说倒亏了一万六七,但妻说值得。尽管退保并非本人所愿,也并非是交不起她们娘俩一年一万多元的保费,只是不愿再让这种糊里糊涂的遗憾继续下去,尤其对保险背后那闹不明白的猫腻心存隐痛。
之所以说消费是“遗憾的艺术”,是因为这满世界充斥着让消费者为之心动的那些十分“艺术”的诱惑。举目四顾,这种“艺术”恰恰是催生遗憾的“罪魁祸首”。单说这买商品房的事儿,无须看电视广告与报纸广告,你只要上街,一天到晚就有各家房产商的业务员向你手中左一张、右一张的塞那些花花绿绿的楼盘广告,每一张精美绝伦的宣传品,无不充满着煽情的蛊惑与温柔的引诱。什么背靠千年学府、智能新居、绿色寓所、物有所值,等等,交代、毗邻党政机关,人文环境优越啦;什么依山傍水、独享都市自然,堪为绿色居所啦;什么黄金地段、旺铺区位,超值享受啦;什么智能新居、欧陆风情、物有所值啦,等等,搅得人跃跃欲试,心潮难平,稍不留神,就整个身心投入其间。可待到交了订金,签了合同,交了首批房款,余下的麻烦与遗憾便接踵而至:房产商不是拖延交房时间,就是面积缩水,尤其当拿到了钥匙后发现他们吆喝的与眼见之实大相径庭,惟有大呼上当的份了。你说退房吧,早不见房产商的影子;你说打官司吧,又注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有句流行歌词说,有多少爱可以再来。这立马让我联想:有多少遗憾可以再来?黄金假期的出行旅游的种种不快、上午买的东西下午就动弹不得的尴尬、一件几十元的衣服用著名商标贴金后转眼身价翻几倍十几倍的愚弄,就连买一本想读的书一翻却发觉是盗版,吃米面发现掺进了工业用油作增光剂,买海鲜遇到的是用福尔马林、来苏尔药液浸泡之物,等等让人上当受骗的欺诈之行,哪一样不是让消费者很“受伤”?此时,消费者的内心体验又岂止是“遗憾”二字可以尽述的呢?!
我不知道我们的社会何时能走进良性消费、诚信消费之境,也不知消费者何时才能摆脱不无遗憾的困惑?但我所巴望的是,至少让这种消费总是“遗憾的艺术”不再蔓延,至少让这种有悖于良知与道德的丑戏不再汪洋恣肆的四处上演。我想,面对消费的遗憾,仅有恼怒、抱怨是不够的,仅靠投诉于各级“消协”也是不够的,还得寄希望于全社会诚信与法治之风蔚然成气。不然,蒙骗、欺诈、愚弄、亵渎“上帝”的事就不可能绝迹,消费者将总是对“遗憾的艺术”无可奈何且又无计可施。试想,总是让消费者花钱买遗憾,能做到取信于“上帝”从而商畅其流、能达到刺激消费从而拉动内需的目的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