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也就是7月11日晚上8:40,一位名叫“尚海”的江苏连云港写手为我发来一篇异国情调的稿件,标题为《马琳琳,舞动于浪尖上的精灵》。
在此,我想说的是,大家应该已经看到,我在发此篇愤怒的文字之前,已经提前发出了我们《白领》杂志第7期的“精品画廊”栏目样稿《Shalley:舞动于浪尖上的精灵》。
我相信,大家看到这个标题,一定有着和我一样的“第一感觉”: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一模一样的思维方式?
因为由我责编的《Shalley:舞动于浪尖上的精灵》一文,我再熟悉不过了,甚至里面的有些情节和语言,我可以背出口。这篇文章,由我的一位好友改写三次才完成的杰作。我的这位好友是一位留澳医生博士,她是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系的李熳教授。当时,我约她帮我完成此篇文字时,一向不写作的她,为了帮助我,忙里偷闲为我写来7000字的文稿。为了这篇大家在《白领》上看到的2800字的文章,没人能知道,我修改了整整一天才完成。眼睛都快看瞎了,从大小标题制作到情节修改到语言润色到压缩,可以说,我付出了我全部的心血,以至于文中很多语言已经成了我的语言风格……
就是这样一篇让我熟背于心的文字,就算拆得乱七八糟我也会认得。于是,这位名叫“尚海”的作者发来他的稿件《马琳琳,舞动于浪尖上的精灵》时,我的第一感觉虽然很不好,但我想: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巧合的,一句话的雷同,也许,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更何况,这个标题,也是一句很普通的言语。但即使是普通,我的这个标题,也是我精心为了我的作者里的人物和细节量身定做的。难道,这位作者的内容也与这个标题的这句话相符?
怀着好奇的心情打开了“尚海”的稿件《马琳琳,舞动于浪尖上的精灵》,我顿时傻眼了。那句标题之上的“导语”------马琳琳说:我喜欢风浪冲击时的猛烈与刺激,能成就人的梦想,也能将人冲向天堂……
这是我亲自制作的导语。而这个作者,他只改掉了原文中的人名:Shalley。(上篇样稿可以证明。)再接着往下看文章开头:马琳琳 ,一位美丽的北京女子,高高的鼻梁,大大的海蓝色眼睛,渗透着温柔与善良,金色的长发在阳光下闪着熠熠的光芒。她喜欢海,喜欢冲浪,马琳琳说:“四年来,我之所以能够在澳洲生存下来,那是因为,汹涌的浪尖上舞蹈着我的人生……”
而我的原文开头是:莎丽,一位美丽的乌克兰女子,高高的鼻梁,大大的海蓝色眼睛,渗透着温柔与善良,金色的长发在阳光下闪着熠熠的光芒。她喜欢海,喜欢冲浪,莎丽说:“四年来,我之所以能够在澳洲生存下来,那是因为,汹涌的浪尖上舞蹈着我的人生……”
拜托,就算一个妈生的孩子,“灵感撞车”也没撞到这种地步吧。更何况,这位作者,你在江苏的连云港,我在湖北武汉,实话告诉你,这篇文字的这个开头,就是我帮作者修改而成的,因为,她之前的初稿开头,完全不是这样。我就不相信,我们遥遥千里,就成撞出一模一样的思维。
好!就算思维相仿,我也不追究这个开头了。但接下来的文字,我更是刮目相看。你不仅仅是与武汉的《白领》编辑思维相撞,你还有跨越国度的思维方式,你竟然与远在澳洲的李教授从构思到采访,模式都是一样。一个是乌克兰女子,一个北京女子,她们的生活与经历竟然一模一样!雷同得连小标题都懒得改动一翻,你就这样大摇大摆地将我所责编的稿件当成你的“初稿”发给了我,投给我们的“异国情调”栏目。
我问这位名叫“尚海”的作者,这篇稿件从何而来?估计是心虚吧,他答:是一位朋友从网上传给我的。我说:那麻烦你将你的朋友的联系方式告诉我,谢谢。他又答:我没有他的联系方式,他只告诉我,这是从网上下的一篇文章,可以当二手稿用。我说:不可能,这篇文章在我们《白领》杂志第7期刚发,我们杂志的文字是不可能在网上有的,只要我不发在网上,任何人手中都没有底稿。他说:那我也不知道了,反正与我无关……我说:我可以公开我们的交谈内容。他说:我不怕,因为这个稿子本来就不是我的。可三分钟后,我的QQ聊天记录被屏蔽,怎么也看不到我和他的聊天记录了。除他以外,任何一人的聊天都可以看到。但在说这翻话之前,我和他的聊天记录是可以看到的,因为我当时仔细看过我和他的对话经过。
照这样的趋势看,你已经不是第一次做文贼了,因为第一次做文贼的人,好歹也会记清楚,自己抄袭的稿件出自于何处。可你不但没记住,反而又将稿件投回了抄袭之处,可见,你的惯性使然,已让你的“操作方式”严重混乱。甚至,我怀疑,你这是一个抄袭团伙。否则,当我问你这篇稿件的主人公照片时,你又为何支支悟悟呢?
要想做文豪,还是脚踏实地地努力奋斗吧,别再做可耻的文贼了,这样,你既做不了文豪,反而永远上不了文学之路。落得一身臭名,又何必呢?
抄袭稿件我已另开一篇专门贴在此处!
另:公开抄袭者的地址如下
江苏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尚海
邮编:2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