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起床,灌了壶热水,吃了几口早点,找到了约定集合地点——大悦城东边福安巷的今今有味餐馆。途中就看到大板牙的吉姆尼停在路边找集合点。经过他电话联系,当来到餐馆里,大家就都到齐了。相互介绍后,见过了新朋友九月飞鹰,知道他是个摄影高手,正在准备选题拍摄长城。边吃边聊,就相互热络起来,讨论着今天的计划及路线。
吃完早点,两车五人立即动身,我乘坐大板牙的吉姆尼,另外三人乘辆红色的双龙轿车,沿正源北街往石嘴山前进。
行车到暖源公路段,发现前车主动停车,一问才知水箱温度高。经过洪广营时,大板牙给我指了老洪广营在村子的方向。我两个讨论起“铁打的洪广营,纸糊的宁夏城”的说法,大板牙说应是铁打的平罗城,并说起抗逆孤忠萧如薰的典故。“抗逆孤忠”坊是平罗城内的古迹,于上世纪50年代拆除。“抗逆孤忠”坊原立平罗南大街(今新华书店门前),俗称南牌楼,为明代平罗参将萧如熏而立。清道光八年(1828年),知县徐保字重修。其事迹主要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副总兵勃拜伙同刘东旸反叛明政府,占据宁夏镇城及河西四十七堡,派土文秀攻打平虏,如熏在其妻杨氏夫人的赞助下,每日以牛肉和美酒犒劳将士,坚持日夜守城,相持三月不下,后在明总兵麻贵的协同下,内外夹攻,一举歼灭了叛军,保卫了平虏,光复了宁夏。后钦赐“抗逆孤忠”匾,以示褒奖,并升如熏为宁夏总兵官。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后被编入戏剧,更是家喻户晓。古代平罗境内的长城共有4道,分别是西长城、旧北长城、新北长城和陶乐长堤,均为明代所筑。旧北长城今属惠农区管辖。新北长城又称“边防北关门墙”,俗称“大武口长城”。这道长城的修筑时间为明代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由时任按察副使的齐之鸾负责修成。“率夏正奇兵并陕防秋兵,合六千五百有奇,就役”,“工自是年三月十五日起,至秋七月告成。东起沙湖,西至贺兰山枣儿沟,凡三十五里,皆内筑墙,高厚各二丈,外浚堑,深广各一丈五尺有奇。墙上有堞可蔽,有空可下视击射”。整个北长城共设“关门二:东曰‘平虏’,西曰‘镇北’,其上皆为堂,若干楹,其下各增筑城三面,为二堡,周遭百二十步。徒旧威镇堡并镇北堡军实之。更于西尽头,筑临山堡,为敌台四,燧台八,备设戍二十人,以守嘹之”。这道长城自建立起,成为当时平虏东西走向的一条防线,并于北关门处设立边市,以通贸易。至今以历400多年的风吹雨淋,长城的遗址尚存。现在它已被列为平罗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经西大滩,公路从厂矿间穿行,巨大的烟囱排出的蒸汽遮天蔽日。
车前行入一个排水沟边的砂石路,田野里、草荡中偶尔飞起一两只白鹭,从排水沟上空慢慢飞过,在耀眼的水波和阳光中给人一种格外的生机。
车辆停沟边,排水沟西侧一个长满荒草的白色土垄呈现眼前。土垄东侧可以看到一个长城保护碑。在一块蓝色的牌子正面是“文物是国家的财产,杜绝侵占和破坏”、“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平罗县文物管理所”,背面红色油漆写的是“长城挖土,罚款一万元”。此处土垄残高两米,部分地段有僵白土流水淋溶,仿佛有用铲车堆集的样子。自此向东眺望,是农田、村庄,看不到东侧有长城的遗迹。北长城的大致定径为:由平罗县境黄河西岸起,向西偏北经头闸、惠北两个乡,过包兰公路,进入高庄乡的幸福村。然后转偏西南方向,经二闸乡的威镇,又转西北方向过包兰铁路至明水湖农场。过明水湖农场后继续向西北,出平罗又进石嘴山市至大武口。过大武口后,向西约二华里,城墙止于一壁立陡崖之下。看到此处不禁想起清代蒋延禄写的七言绝句《边墙晚照》:“一带颓垣柳陌河,长城饮马此中过。挥鞭小住斜阳里,贪看边山红叶多。”边墙晚照,蒋延禄写的平罗八景组诗之一。诗中的柳陌河据《平罗纪略》载:"柳陌河,在惠威堡。谨按《平定朔漠方略》曰'柳穆河'。"《(乾隆)宁夏府志》载:柳陌河在平罗县城北三十里。柳陌河,亦作流穆河,即今平罗县二闸乡新村东之黄河河段。
沿长城北侧一条砂石路西行600米,可见长城墓园在长城原址上整修的砖石长城,长城修了垛口和亭台。感觉与古迹风格不很搭调。
柏油公路沿长城墓园区中心在长城南侧西行约1300米,土垄渐渐高大起来,高度约有三四米。长城上有几座现代坟墓。在长城南侧见有一个宽大平台东西约有30来米,平台上有现代房屋痕迹,可见长城几处被平毁的窑洞痕迹。长城北侧有一条东西向渠道,长城北侧有多处堆土痕迹。从被回填的窑洞断面,可见黄土夯层。长城顶部土壤表面有呈白僵色。
探查过这一段不到3千米的长城遗址一番后,开车从长城墓园大门上经S301省道过太西公铁立交桥后,就是一大片太阳能发电场。
车行中发现路北侧开阔地有一个黄土堆,开车拐下公路一看,已经被挖掉一半,未见明显夯层。下车绕行一周,东侧靠路边处已被建材垃圾包围,西侧地面有半环形积水坑。地面雪白泛碱严重。大家从墩台土质均匀致密推断并非现代堆积,应为历史遗迹,周围水坑疑似墩墙与墩壕。应为北长城外长城设施(此处距离北长城约520米处)。对此墩台现状大家惊喜与唏嘘同时产生。
观察、拍照后,沿路南行,穿过S301省道,车停在铁门外就能透过西边栅栏看到文物保护碑。收拾了携带物资后,逐个绕进了栅栏。
栅栏里面的高压线塔下的芦苇丛中,路边远远望见文物保护碑,其西侧有一个不很明显的土垄,之后土垄渐次高大起来,宛若一道高坝。明朝时,为抵御鞑靼、瓦拉等蒙古游牧部落的侵扰,先后在宁夏修筑东边墙、西边墙、北边墙和固原旧边等四条骨干边墙(明称长城为"边墙"),全长约1500公里。平罗北面属北边墙。北边墙包括"陶乐长堤"和河西新、旧两道边墙,总长约100公里。并筑长城关隘多处,重要关隘有镇远关、北门关。据道光《平罗纪略》载:"县北一带颓垣,古边墙迹。"古边墙,就是指北长城及边防北关门墙。在明代平罗有两道北长城,一道在今石嘴山市惠农区境内,为旧北长城,又称红果子长城。一道在平罗县城以北5公里处,明嘉靖十年(1531年)筑,为新北长城,又称边防北关门墙。从当时所处环境看,"边墙晚照"当指后者。新北长城西起贺兰山枣儿沟,东到柳陌河(今平罗县二闸乡新村六队处),向东延伸至金星村,全长17.5公里。至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墙体还在,遗迹尚存。
从此沿土垄西行约350米,长城上出现一个约20的一个豁口,豁口底部是一个大坑。再向前行230米,又见一个约80米长的豁口。
继续向西步行约170米,有一条排水沟斜穿长城,上面有一座小桥。从此西长城墙体高大,保存较好。
长城坡面齐整,断面呈三角形,北侧有二层阶地,底宽约30米,高约7米,顶宽1米至0.5米不等。有一处边角清楚,顶面平整约宽半米大概近20米长的一段,希望能保存更久一些。
西距小桥约300米,出现了一个豁口,在豁口西侧,出现了两道长城,其中主体北侧可见一个墩台模样,附近发现砌砖、散瓦、条石、瓷片、残缸、碎碗等物品,在长城主体顶部有塌落建筑痕迹,稍一下挖,便见椽檩、苇巴柴等建筑材料或引火物。嘉靖十年所筑的北长城,在旧北长城南。据《嘉靖宁夏新志》中《朔方天堑边防北关门记》载:“由沙湖西至贺兰山之枣儿沟,凡三十五里,皆内筑墙;高厚各二丈,外浚堑,深广各一丈五尺有奇。墙也堞可蔽,有空可下视以击射。为关门二,东曰‘平虏’中曰‘镇北’。其上皆为党,若干楹;其下各增城三面,为二堡,周遭里百二十余步,徙旧威镇并镇北堡军实之。”北长城的大致定径为:由平罗县境黄河西岸起,向西偏北经头闸、惠北两个乡,过包兰公路,进入高庄乡的幸福村。然后转偏西南方向,经二闸乡的威镇,又转西北方向过包兰铁路至明水湖农场。过明水湖农场后继续向西北,出平罗又进石嘴山市至大武口。过大武口后,向西约二华里,城墙止于一壁立陡崖之下。北长城在黄河西岸基本已无迹可寻,仅向西南在幸福、威镇等村,尚有城墙遗址及已残圮的夯土墩台。靠近长城,有一砖厂取长城夯土烧砖。今城墙虽有遗迹,然墙体已毁。未毁的部分,高约二米左右。过包兰铁路向西偏北至明水湖农场段,墙高一般在五米左右,每隔数百米骑墙有一座高大坚固的夯土墩台。然明水湖农场场部所在地却将城墙全部拆毁,今仅有遗址可辨。在这段长城上的北关门(即镇北门),西距明水湖农场场部所在地约三华里,西南距平汝铁路支线潮湖车站不足二华里,关门早已塌坍。长城从石嘴山市境至大武口段,在靠近明水湖约有二华里被夷为平地,修了公路;其余部分尚断续有遗址可寻。临近大武口约二华里的长城虽也遭到些破坏,但保存尚属较好,墙高约八米,基宽十余米,顶宽三点五米,一些夯土垛口尚存。大武口西的临山堡,紧靠石大公路,圈在新建的大武口电厂院内。堡内成了建筑大武口电厂施工单位的汽车修理场。城堡围墙基本完整,呈长方形,东西长九十余米,南北宽不足七十米。城东侧墙开有城门,北侧墙建有夯土的上下城墙坡道。为架设高压线削去了西墙顶部。大武口至前山顶陡崖段,平缓段多为农民取土拆毁,山坡段存有夯土墙和墩台的遗址。
附近发现了表面有绿釉质的残砖,很沉重。结合这里建材密集,人类活动遗迹众多,应是重要的节点。
日行渐午,风力渐大。空气渐冷,肚腹渐响。各人逐个回到车边。
选到一个避风向阳的废弃彩钢房前,大家各自拿出干粮、热水吃喝起来。探讨着收获与下午的计划。
吃饱喝足,两车前后而行。路上大货车很多,车辆在大车队中穿行。
车到G110国道(京青线),大板牙发现山上某处十分眼熟,拐入山边小道,凭着他的记忆,停在涝坝沟口。停车后,给我们指点了西长城的起点——南侧高压线塔下的一座烽火台。
沿路而上,山上插有彩旗,砂石崖上看到两座摩崖刻塔,垮塌严重,基础和靠近山体的部分有人工加固,感觉保护状况堪忧。
下山看到山脚有个小水潭,活水涌动,冰旁溪水,潭下水草碧绿,感觉冬日里看来颇有情趣。
在居民点的西北面,山前滩地中,发现一个长城保护碑,这道长城保存很不好:土石掺杂,残高1米,基宽难辨。靠山一侧垮塌严重,似有壕堑。远处向北望见有墩台。据《嘉靖宁夏新志》载:贺兰山“沿山诸口,虽通虏骑,尚有可凭;北侧唯打硙,南侧惟赤木,旷衍无碍。打硙旧有三关,自正德五年(公元1510)以来,渐至颓圮”。由此可知,打硙口建于正德以前并且筑有三道关。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巡抚杨守礼,曾对当时就已颓圮的打硙口及沿山四十里的边墙建筑情况,进行过考察,并在其奏疏中写道:“本口旧设石砌关墙三道:头关一道,长二十八丈五尺;二关一道,长三十一丈,各底阔六丈,顶阔一丈八尺,高二丈,女墙五尺……里关一道,长二十八丈,倚临南山,半斩半砌。”一九八五年沿大武口沟修建铁路时,打硙口关墙及石城被毁。今仅大武口沟口,汽车监理站西的石城遗址略存残迹,城堡为正方形,周不足百米。长城过打硙口关继续向南,因山势十分险峻,仅在郑官沟、韭菜沟等处截山填谷,断续建有石砌城墙和墩台较好,在沟口的建筑被山洪冲毁。
车沿G110国道北行,过红果子,镇内有旧北长城遗址。过遗址经三岔路口东北行,路边有一座很大的夯土遗迹。此处距旧北长城约1.5千米,坐西北朝南,黄土夯筑。南侧有窑洞痕迹,边长约45米残高3米,有二层平台,周边有坞墙。四面原有现代建筑平毁后经绿色围栏保护。据大板牙以往的考察记述:这个巨大的高台建筑,偏西北—东南方向坐落,长方形,夯土构筑;底边长45米和36米,高约6米,顶部东北、东南两边缘坍塌比较严重;保存相对完好的西侧,存留有高2米、宽3米的女墙;遗迹东侧壁下,开凿有甬道,以半环路径通向高台顶部;门洞前所对平地被残破的黄土墙分割成院落。高台和院落的外围由长方形城壕包围,城壕西北—东南方向长84米,东北—西南方向长60米,其东南部分已被现代人类活动所平毁。城壕顶部宽约6米,城壕底部被建筑和居民垃圾有所淤积,深约2米。考察人员从高台上下分别捡获古砖和瓷器残片。据记载,平罗在古代是宁夏极北边陲,防务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于明初就在其最北端的石嘴子设“镇远关”,关南5里为黑山营。又沿贺兰山修筑西长城,并在各沟口筑起一至三道关墙,以加强防务,尤以大硙口为最。其中镇远关应在今石嘴山市惠农区的老关圪墶附近,其地为贺兰山尾,又有黑山作依托,依山面河,形如虎踞,最为险要,为宁夏极北之咽喉,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关南五里,设黑山营。明弘治之前拨官兵轮番哨守,为平虏之遮。据考证,镇远关始建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明《万历朔方新志》中有“国初置镇远关”的记载,因为在洪武九年,以耿忠为指挥,“并立宁夏卫”,是宁夏设立卫所的开始。镇远关的重要性在《嘉靖宁夏新志》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苟失平虏,则无宁夏;无宁夏则无平、固,无平、固则关中骚动,渐及内地,患不可量矣。求安之计,先需修打硙口,为复镇远关之渐;复修镇远关,为复黑山营之渐。”而平虏关作为边防北关门墙的重要关口,应在今高庄乡惠威村附近。另有哨马营,在今惠农区红果子镇南,为旧北长城的驻兵重地。威镇堡,明嘉靖九年筑,为新北长城的驻兵阵地。它们的设立都是为守护关隘服务的。据《嘉靖宁夏新志》中《宁夏境土之图》所标注,镇远关在旧北长城的中间位置上。《北路平虏城》中亦载:“宁夏迤北,旧有镇远关。关之东为黄河,关之西贺兰山尽头,山水相交,最为要地,以故设关防守。”在石嘴山市四中附近一座夯土城堡遗址出土有明代的残砖、残瓦及瓷器片等文物,可能为明初所设“镇远关”遗址。
从红果子镇十字路口向西绕行镇外,靠山前冲积扇上,可见旧北长城,保存较好,两侧城墙陡立,外有壕堑。外侧有铁丝栅栏围护。旧北长城(今石嘴山市红果子沟口——下庄子段),据《九边考》记载。“宁夏北,贺兰山、黄河之间,外有旧边墙一道,嘉靖十年,总制王琼于内复筑边墙一道,官军遂弃外边不守,以致内地困地荒芜”。《嘉靖宁夏新志》亦云:“临山堡极北之地尽头,山脚之下,东有边墙,相离平虏城(今平罗)五十余里”。这道旧北长城,大致走径为:由黄河西岸起,向西经惠农、尾闸、下营子三个乡境,过石大公路,经石嘴山市四中北,然后越包兰铁路,抵贺兰山扁沟北。这道长城约长三十余华里。靠近山脚有约长一华里石砌城墙,其余均为黄土夯筑。夯土墙虽经风雨剥蚀,圮坍严重,其存高仍多在四米左右。在石嘴山市四中北,原有一座较大的夯土墩台,当地农民挖有窑洞,窑洞塌陷后,遂将土移作它用。所存之石砌城墙高三至四米,顶宽二米多。在这段石砌城墙上的一处,有上、下错位和水平错位现象。1739年平罗—银川8级大地震是沿贺兰山东麓的活动断层发生的。这次强烈的地震断层在两处错断了红果子沟明代长城,断层两侧长城最大垂直断距1.5米,右旋水平位移1.45米。1965年中国科学院西北地震考察队首次发现并研究了这个历史地震遗迹,并命名为“红果子沟明代长城错动”。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震地质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这条活动断层,查明它是贺兰山东麓活动断裂带的分支,贺兰山东麓活动断裂带也是银川地堑的西侧边界断裂。198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在长城错断点两侧,挖开了3个探槽,证实了长城错断点确有断层通过,地震工作者根据长城的断距,得知了400多年来此处断层的落差量。以长城作为一把历史的标尺,利用长城修筑的可靠年代来判断历史上地震发生的情况,和最新地壳运动情况,从而为研究地震的发生和地壳运动的规律,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沿此断裂带发现了历史地震和古地震的多种遗迹,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98O年,在召开中国活动断层与古地震学术讨论会期间,一百二十多位国内外的专家到这里进行过考察,认为,长城错位可能是由于断层长期缓慢活动;也不排除1739年大地震所造成的。宁夏地震局在长城北侧跨断层的地方设立了一个观察站,常年监视长城错位之处的断层活动情况。遗憾的是:这段很有科学价值的城墙,曾被当地农民挖石拆毁。现在虽由宁夏地震局重筑,但相对来说已失去了它原有的一部分科学价值。
向南返回大武口的路上,从白虎洞沟门外的冲积扇上可见自西向东的一道石墙,墙南是山洪冲沟,此墙作用如堤防,但仔细观察,可见此墙从山脚被冲断处竟蜿蜒上山,故不应为堤坝。大板牙曾考察此段石墙西侧起点在白虎洞沟口南400米海拔1250米山坡之冲沟侧壁,东至红果子开发区西南冲积扇末端,长约2500米。由两种形态构成,靠山约270米,为石砌墙段。滩地部分约2200米,由垒土加石块构成,坍塌后的底宽约12米,高约2.5米。其东侧末梢被洪水冲毁,更远地段进入建成区不见任何遗迹。整段墙体的北侧遗留有壕錾,宽四五米,已完全淤塞。
接近韭菜口沟北岸,车从回民公墓中道路穿行,一路开到郑官沟口。此处北望山顶可见两处黄土墩台。
由此步行进山,绕过两个山弯。可以见到沟底不远的山坡上有个很大的土墩台,从此墩台向沟底可见土墙,逼近河滩内处被山洪冲断,从断面可见黄土关墙下有整齐的石质基础。对侧山坡很光滑,未见墙址,但明显被人工整修利用。自此向东北望至山顶,可见沟底、山脊、山顶三个黄土墩台。
再向前,便可见到大型堆渣回填场地。整个山谷被矿渣填覆如料场一般。料场下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已结冰,形成一个大冰场,因为通体绿幽幽,仿佛深不见底。自此向北、西侧望至山顶可各见夯土城墙一道。其中北侧山梁黄土城墙因下部基础采矿剥落,半侧跌落,剩余处也仿佛摇摇欲坠。
沿料场坡地南上,经山上小道,可达到山鞍部的关墙豁口。此处土墙保持完好,黄土夹砂夯筑墙基宽2米,高约5米,顶宽1米,两侧有垛墙。墙体各向山脊延伸至难于攀越翻越处,其中向西延伸约百米,向东延伸约80米。豁口东西侧近旁各有墩台一座,东段墙下面南有人为挖洞卧寝。
因日渐西沉,光影飘忽。故依依不舍下得山去。
下山中有人发现两处石墙遗址,令人惊奇,揣测古人用途。
经过料场坡地,山气渐寒,风力渐大。
不得不奔出山外,寻找暖和去处。
驾车返银,在餐厅交流今日所见所闻,分享资料地图,规划来日行程。
呼朋唤友,依依作别。九月飞鹰结账190元,为来日再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