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圣外王异业同道

(2019-01-16 21:08:18)
标签:

阳明学

浙商精神

分类: 我的随笔

    各位尊敬的来宾,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浙江工商大学以及浙江省伦理学会,感谢各位在一个特别的日子,光临我校,参加 “阳明学与浙江文化学术论坛”。屈指算来,这已经是我们在同一主题下举办的第三届论坛,而今年的专门主题乃是“阳明学与浙商精神”。

    前两届论坛,我们先后以“阳明学与行业伦理”、“阳明学与教育实践”为年度主题,其对话成果在各界的支持下得到广泛的认可,这也激励我们将这件事坚持下去,并力求办得更好!本届论坛,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背景下,我们以“阳明学与浙商精神”为主题,不仅意在加强学界和商界的互动,既要让商界了解学界的观念,更要让学术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大地之上,先立地而后才可以顶天;另一方面,也是让我们校内人文哲学领域和商科研究领域的学者加强横向联系,所以,这届论坛也是我们推动融合创新、建设大商科的一次努力和尝试。希望大家在下面的论坛中畅所欲言,互通有无。

回到阳明学与浙商精神的主题,我想谈两个方面的看法,第一是简单聊一聊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继承阳明,继承阳明的什么,明确这一点之后,再来看我们浙商这个足以撼动全球经济的群体,究竟与阳明学的内在关联何在。

 下面我先谈第一点。最近几年,不仅阳明学的研究形成一股热潮,各地各种纪念阳明的仪式性活动也此起彼伏,尤其是在绍兴、宁波、江西和贵州(今天我们也请来了来自贵州的商界阳明学践行者的代表,廖毅先生)。不过呢,在传播媒体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有一些地方,在有意无意中,在争夺阳明学圣地的正统性。

 就此,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梳理。阳明先生生于1472年(明成化八年)1031日,幼名云,字伯安。祖籍浙江余姚,阳明自己也在余姚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著名的“守仁格竹”亦发生在这个时代。至今余姚阳明故居瑞云楼犹在,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是阳明是第一个人生坐标。

  此后,阳明虽随父、状元王华迁居余姚县当时归属的绍兴府,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守仁殿试赐二甲第七名进士,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是为阳明第二个人生坐标,大体可以称为绍兴求学,江北出仕。

  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先生上疏论救戴铣等人,触怒刘瑾,贬至贵州龙场,为驿丞,虽遭厄运,而终不以迁谪为意,犹自教化当地民众。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为“本心即理,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此其人生第三坐标,即龙场悟道。

  正德十一年(1516年),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正德十四年,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也发生在江西。嘉靖六年,王守仁以原职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 两广役后,以疾乞归。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丁卯)(152919日),阳明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今天,在其地建有日本当代儒家冈田武彦手书碑文的“王阳明落星亭”。由此,江西是其人生第四个重要坐标。

  此外,以上四地之外,阳明一生足迹还遍及塞北关外,北京、江苏、杭州(虎跑劝僧)、两广等等,所到之处,未尝一日不学问,所思学问,未尝一刻离事功。

  由此,我们纵观阳明一生行状,为了求终极的安身立命之道,始于格物穷理,终于明心见性;为了治平天下,而屡断刑狱,频治甲兵。虽为一代儒宗,半生却在马上行,终于客死舟中。此皆从本心出发,其一念一行,何尝自限于任何具体的地域呢?

   我们之继承阳明,自然也不必局限于一事一地,这些恰恰都不是阳明的本心本意,而只是“事物”,是早年格之无果的竹子罢了。用形而上学的语言来说,阳明精神的内核,不是孤立的本心,也不是自在的竹子,乃是一个主体在自我与日常世界之间无限往复的三元动态结构:一心一念,必生于事物,万事万物,又皆是心念所致。简而言之,我们应该聚焦于其安身立命的终极追求与事上磨练的修身功夫合二为一的思想方法与实践智慧。

  这就要涉及到我要讲的第二点:我们不仅不必拘泥于地域和时间,甚至不及拘泥于一个人是否理解阳明,甚至是否知晓有阳明这个人物;只要他个人德性完善的终极追求与日常事功合为一事,将自身的修养与对周围世界的改善合为一事,那么这就已经是在践行和光大阳明学了。一日行之,则一日超凡,终生不辍,则足称圣人。

 由此天下三百六十行,亿兆黎民,皆可以为尧舜,但看其功夫是否做到罢了。正如阳明先生所言,四民“异业而同道”,所谓“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其业者无不尽其心,以“有益于生人之道”。阳明先生这一表述已经在400多年前实现了对于数千年社会伦理秩序在理论上的重建。不论是做教育、做学术、做官僚还是做商业的,三百六十行,任何一行都是要先做人,而且是要存善念,做好人;修身以成己,立业而达人,直至兼济天下,这就是人人得以践行的超凡入圣乃是内圣外王的阳明学进路。

 而我们在今天继承与弘扬阳明精神的必要性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向已经在践行者阳明之道的实业家们学习将善念变为善行的方法,并提炼其中新的经验和真理;第二,以这种新的经验和真理去丰富和广大传统心学,并使之为更多人所知。因为充满变局的时代本身也在呼唤着理论的变化.

我们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将阳明学者、浙商代表和专门研究浙商的学者们聚集在一起,就是为了让理论看到变化的现实,然后产生新的理论,去塑造新的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现实!

  无论对于当代浙学的研究者还是浙商研究者而言,我们都无法不去面对、去理解一个影响力大到无法回避的团体及其所造就的现实,这就是浙商的崛起和兴盛,同时我们还有天然和责任和使命,去反思它的过去,关照它的现实,并设想它的未来。

  作为近代世界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德国的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阐明了一个关于经济发展与文化支撑的真理性命题,即“任何型态的经济发展都必定内蕴了特定的文化力支撑,缺少这种文化力的支撑,任何型态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马克斯•韦伯的这一命题告诉我们,当代浙江经济发展必定是基于特定的文化力支撑。 我毫不怀疑,以阳明学为代表的浙学传统,既是一面分析和理解浙商过去的透镜,也是一座照亮浙商未来的灯塔。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玉门遗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