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析冯骥才先生的小说《大回》

(2009-04-11 07:49:27)
标签:

杂谈

分类: 泥絮阁读书札记

简析《大回》

                                  

    《大回》这篇小说是冯骥才先生的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写于2000年5月。值得注意的是,《俗世奇人》中的九篇小说与1995年发表的《世俗人物》中的九篇小说在体裁、内容上十分相似,因此,后来,收录在一起。然而,细读起来,《俗世奇人》中的作品在思想深度和文化视角上与《世俗人物》却存在着一些差异。因篇幅所限,本篇文字不以《俗世奇人》与《世俗人物》的对比为写作主旨,因此,略过此问题不谈,只想从这个线索引申开去,谈一谈《大回》的写作背景。

    在写作《大回》及《俗世奇人》的其它篇目的2000年里,冯先生忙得焦头烂额,从冯先生这一年的文字记录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颇不宁静。2000年年初,冯先生参与抢救估衣街,并且创作发表了《抢救老街》、《手下留情》等作品。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位作家在同一年发表的作品就全都有思想情感上的一致性,但是,细读冯先生这一年的文学创作却发现,不论是纪实作品,还是文化批评,以及小说创作,在思想主旨方面确实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这反映出作家的强烈愿望不由自主地流露于文字中,并且需要用各种表达方式来充分地阐述。2000年,天津加快了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各处拆改翻建,高楼大厦充斥着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建设也带来了破坏,津城的一些文化历史建筑被无情地推倒了,许多珍贵文物或者被拆房人毁坏,或者被文物贩子掠走。津城文化受到空前未有地的冲击和威胁。这时,文化人应该怎样来审视这一切、思考这一切、记录这一切呢?我认为,这就是《大回》这篇小说写作的潜在背景。

一、《大回》的主题

    由于《大回》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的重大性和作者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使这篇短小精悍的作品具有多重主题。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渲染大回高超的钓鱼技巧,让人感觉到鱼的天敌原来不是来自于动物界,而是来自于万物之灵——人类,由此,大回被称为“鱼绝后”。这是多么可悲可怕的事呀。大回是“能人”,能人却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被毁灭。作者在文末借裴文锦之口说了一句谶语:能人都死在能耐上。现代科技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本领越来越大。相对旧有的城市文化来说,勇敢的现代人觉得自己有能力使城市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人自信能够将一切旧的东西铲除掉,创造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孰不知,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却斩断了城市文化的根。城市文化出现断层,人们成了无文化之根的飘浮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实是“能人都死在能耐上”,假如人类凭借自己的一双巧手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人类的前途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是从保护城市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的不和谐,那么,下面将要谈一谈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不和谐。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一向是以战胜者自居的。就如同大回钓鱼,他能蹲在一个坑子边把里面的几千条鱼都钓光,还能钓完公鱼钓母鱼,一对对地钓,他钓的鱼中最小的还没有鱼钩大,这种钓鱼的方式是从根源上截断鱼的活路,是对大自然的摧残,因此,他最后死在一车鱼的碾轧下。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中早就为后人指出:“数罟不入圬(应是三点水加夸字,字库中无此字,以“圬”代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1]确实如此,当人类自己亲手破坏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的生存状态,最终的结局不堪设想。

    以上是分别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文章的主题,下面我们再从生命个体的发展角度来分析一下。从道家学说来说,人不可太强,一切应顺应自然。从哲学角度上来讲,当事物发展到极限时,便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能人”就是强到极致的那种人。物极必反,强到极致,便会毁灭,然后重生,这是大自然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规律。人有才能固然可贵,然而一旦才能达到顶盛,便会自动走向衰落。消极避世固然不好,但不懂得保全养生之道也会迅速导致毁灭。这是从生命个体的角度讲人生哲理。

   如果再将“极则必反”这个原理延伸到封建社会的灭亡这个话题,同样有说服力。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发展到了极盛时期,终于无力支撑这个大厦了。《大回》写到大回之死的时间时,有一处修改过的地方,原文曾有这样的文字:

 

    远近钓者就称他“鱼绝后”,这可不是骂他,是夸他。

    这外号并不好——

    辛亥变革后的第三年,夏至后转一天。

 

    后来,作者将“辛亥变革后的第三年”改为“民国三年”,我想,这种修改不会全无用意的。众所周知,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就是推翻了清政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自己已经走到日暮途穷的地步了,这种衰落正是由于封建社会达到了极其强盛的水平,长期自我封闭,忽视外界的变化,视野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于是,封建社会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了。

    一篇小小说在主题上达到这样的广度和深度,根源于作者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层次思考和体验,因此,也为读者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

二、笔记体小说与传奇化手法的有机结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言小说被学者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冯先生在参照民国时期天津文人如戴愚庵等人的笔记体小说基础上,为津城中有才能的出色人物做传记,写出《俗世奇人》中各篇小说。从这一点说,《俗世奇人》具有写实性。 

    另外,《俗世奇人》还运用了传奇化手法。冯骥才先生与日本作家南条竹则交流写作经验时谈到受冯梦龙的三方面影响:一是传奇,二是杂学,三是语言。特别是这第一条——传奇,是颇有讲究的。冯先生说:“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这就要追溯到古代小说的写作技巧上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传奇······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2]当然,鲁迅在这里所说的是唐代传奇,应该说,无论是唐传奇的文言小说,宋话本的白话小说,还是明清的长篇小说,都是十分讲究叙事技巧的。总之,《俗世奇人》既要为津门英才作传记,又要写得出神入化,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从这一点上说,《俗世奇人》要求作家具有超强的虚构能力。

    像大回的外貌描写,就很奇特:手大脚大嘴大耳朵大。这样外貌描写像“说话”艺人一样迅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大回的钓鱼技术与众不同,如将红虫子放在嘴里,用的时候再取出来,这样的细节既有现实基础,也有作者的想象和虚构。钓王八的描写基本上是写实的手法,而将拴了三根红绳的象征着吉祥的鲤鱼钓上来则更多来自于作者的夸张虚构。这样的描写虚实相间,虚虚实实,令人目眩神迷。

    运用这种写法有个极限,就是既要“出人意料之外”,又要“在乎情理之中”,否则便令读者心生厌倦。

    “出乎意料之外”就是指构思要精巧,要有新意,作者在构思时要有独特的视角。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脱窠臼》有这样一段文字:“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3]当然,李渔在这里讲的是清代戏剧,清代戏剧又称之为传奇,文章体裁虽然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即作者也这类文章要有创意。作者在渲染大回高超的垂钓技巧时,忽然笔锋一转,写到大回奇特的死亡事件。这样,作品就不会停留在对“能人”的赞美上,宕开一笔,挖掘出这个事件的深刻意义。

    “合乎情理之中”,应指作者的构思再精巧离奇,也应符合一种人生的基本规律或深刻的哲理。李渔在《闲情偶寄·戒荒唐》:“昔人云:‘画鬼魅易,画狗马难’。以鬼魅无形,画之不似,难于稽考;狗马为人所习见,一笔稍乖,是人得以指摘。可见事涉荒唐,即文人藏拙之具也,而近日传奇独工于为此。”[4]作者在描写大回离奇的死亡事件时,为使读者不感觉突兀,作了许多铺垫:大回钓了一天的鱼,太累了,又喝了酒,因而睡在街上,恰巧车夫又睡着了,才造成了大回的悲剧。而前文的“鱼绝后”的绰号也为后文大回之死埋下伏笔。

    作者为了使故事更具有可读性和地域风格,在小说中描述了天津的民俗,如过年放生要放系过三次红绳的鲤鱼,这样,就容易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也突出了大回高超过人的垂钓技术。小说的叙述语言基本上是普通话的发音,天津话的断句,不过,在叙述到情绪高涨时,天津话会自然地出现,比如,作者在谈到被钓过三次的鲤鱼不肯上钩时,这样写道:使嘛法子?就用小孩的巴巴做鱼食!其中的“嘛”和“巴巴”是地道的天津发音。天津话的出现不仅会凸显小说的地域特征,而且,张扬人物的集体性格。天津话与其他方言相比,在发音吐字中更能彰显天津人的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如“嘛”字在此处出现,就有血脉贲张,情绪亢奋的感觉,此时恰似有一个坐在酒肆茶楼上的人正叙述大回的垂钓技术,说得兴高采烈,不禁手舞足蹈,用手直指听者的脸,质问:“我说的你信不信,大回的本事就这么大!”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充分显示出天津人热情外露、争强好胜的集体性格。

    总之,小小说是很难写得工稳而出奇的,作者曾说,好小说一定要有“好尾巴”,这一点,在《大回》这篇小说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结尾跳出故事本身,蓦然说一句:能人都死在能耐上,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读者留下不尽的想象空间。这种写法是小小说的本体优势,同时,也正是小小说的创作难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你结婚了吧
后一篇:表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