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美丽的遗憾【连载7】
(2013-03-15 23:13:51)
标签:
文化 |
分类: 报告文学 |
情况之所以严峻、糟糕,不仅仅在于女儿629分的这个分数可能上不了北大,还在于更大的风险在等待着她。
与中考平行志愿的录取规则不同,和国内其他省市的录取规则也不同,在北京,考生不仅要在考前进行志愿填报,而且还面临着没有多项选择的选择。因为在北京招生的一类院校基本不接受二志愿考生,特别是文科考生,不仅“985院校”不接受填报二志愿的考生,就连“211大学”也都不接受填报二志愿的考生,也就是说,考生如果没被北大一志愿录取,那么,即使能够达到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并且填报了二志愿,也没有机会进入这些学校。因此,对于文科考生来说,第二志愿的填报非常非常痛苦非常非常纠结也非常非常关键,一旦考砸,将意味着本可能考上北大清华的考生将直接掉到北京的市属院校,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至于北京为什么不在一类高校录取时采用像广东等地的平行志愿,而采取这种对考生来说过于残酷、不公平的录取规则,无论是考生和家长一直都存在深深的疑问和质疑,唯一可解释的理由似乎只能是地区保护主义,因为只有这样,市属院校才有可能接收到因失误从一类院校掉下来的高分考生。
在填报志愿时,我们全家人也曾经历过痛苦的分析、研究、选择。第一志愿北大确定了,接下来第二志愿怎么填报成了老大难的问题。捧着厚厚的《高校录取分数参考》和《北京考试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简单》,翻来覆去,找不到适合的院校,在二志愿以下能够录取的院校只有首都经贸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可是面对这样的规定,我们还是不甘心。一方面我们觉得女儿只要正常发挥一定能考上北大,另一方面我们觉得第二志愿填写不理想的学校,无异于事先放弃了另一种选择的机会,即便事实证明我们这种选择不起作用,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即使女儿出现意外,也不可能没学可上。经过全家的反复考虑,最后,我们在第二志愿一栏填写了令不少考生也为之向往的中央财经大学。因为听教育口的朋友说,虽然许多一类高校不愿意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但也并非铁板一块,往年也有个别高校因为特殊情况,扩招录取了个别第二志愿的高分考生;也有个别高校因为第一志愿考生未录满,也会录取一些第二志愿考生。
从公布高考分数到正式录取,等待的时间大约半个月,虽然不算长,但对我们来说那半个多月却漫长得仿佛一个世纪,惋惜、焦躁、压抑与不安无时无刻不在陪伴我们,让我们坐卧不安、寝食不香。虽然那时候还不知道北大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但我们已经作着最坏打算。但同时也心有不甘,毕竟女儿文科629分也还属于高分,我们不愿意束手就擒、坐以待毙。毕竟对于我们来说,女儿只有一个,高考每年只有一次,我们必须以最大的努力为她争取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希望的转机!
北大看来希望渺茫,我们寄希望于中央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是财经类高校中的名校,有中国金融财经界的“黄埔军校”之称,建国以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金融学家和财经界专家,地点又是在北京。如果女儿北大落选,能够进入中央财经大学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何况这所高校的就业率在全国名列前茅。然而,作为财经界名校,这所高校也是不录取第二志愿的,女儿要想进入这所高校,也不容易。虽然女儿填报志愿时我们将其作为北大之后的第二志愿,但即便女儿落选北大,能否被中央财经大学录取我们心里也没数。只是冥冥之中我们觉得应该填报这所高校。既然事先填报了中央财经大学,既然现在女儿的高考分数所面临的局面很可能就是应该选择这所高校,我们就应当全力争取。此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女儿升初中时的局面,在一切还没有变成现实以前,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去争取各种可能,力争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在看似没有道路的地方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经历了无比煎熬的等待,北大2011年录取最低分数线终于公布了,文科最终定为634分,女儿以5分之差落选。由于女儿没有任何加分,她曾经的北大梦,我们一家曾经的希望,从此化为泡影!
现实就是如此绝情!
命运就是如此残酷!
曾经,女儿那美丽的希望看似伸手可及,可当你真正想抓住时,自己却不小心打了个趔趄、扑了个空,那本来唾手可得的希望稍纵即逝。那种痛入骨髓的懊悔与痛惜,一如你原本在牌桌上抓了一把好牌却莫名其妙连出昏招,最终却输得血本无归;也像你买彩票中了千万巨资,却不小心丢失了彩票或错失过领奖时间,一切已无可挽回。
那样的一种感觉,你难道不悔青肠子?
那样的一种错失,难道你不几近绝望?!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眼下,女儿正年轻,却偏偏就在高考这关乎人生前程的紧要处错失了机会!
错失北大,女儿仿佛被推到了悬崖,一类高校中那根救命的稻草,全寄希望于中央财经大学了!
急中生智,我们建议女儿给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写信,进行自荐。女儿在信中介绍了自己高中以来的学习情况和优异表现,列举了她历次大考的成绩和本次的高考成绩,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央财经大学的向往,竭尽恳切的言辞向中央财经大学提出申请,希望学校能不拘一格,给予考察和录取机会。与此同时,我们还请女儿的母校------人大附中分校给女儿出具了成绩单和推荐信。
信寄出后,我们并不抱多大希望,我们只是觉得,女儿在这个重要的人生关头,尽力做了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假若你不谋事,天从哪儿下手成全你呢?所以,我们觉得人生在世,关键的时候一定要穷尽一切可能,千方百计去抓住哪怕只是很微小的一丝希望。
等待命运判决那些日子,正值盛夏,北京每天晴空万里,烈日炎炎,我们一家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灰暗。由于女儿落选北大,我们全家一个个情绪低落,惋惜,悔恨,懊丧,焦虑……所有灰暗的情绪一时间取代了一家人往常的快乐。尤其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每天更是焦虑不安,食不知味,睡不觉香。平时总是一觉睡到天亮的我们,那些天却时常从梦中惊醒,魂牵梦绕的全是女儿的高考和录取,忧虑的全是女儿未卜的前程。我们最担心的是女儿能否经受住这人生的第一次打击。
再看女儿,虽然她也情绪低落,却基本上从当初“被状元”的打击中回归平静。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女儿凡事似乎都比较理性,比较淡定。女儿的个别同学和儿时好友,这次高考也不理想,获悉高考分数那天大都嚎啕大哭。相比之下,女儿却从未掉过一滴眼泪,过于坚强和淡定的她,跟她这个年龄的女孩身份似乎很不相称。她这种表现,一方面让我们作家长的相对放心,另一方面却多少有些匪夷所思。当我们整天为女儿录取的事操心的时候,女儿却似乎已经若无其事,她整天要么关起门来一头扎在电脑跟前,要么到外面与同学聚会疯玩,整天都不着家。这样子让我们作家长的不免有些生气,心想这孩子怎么没心没肺啊,我们为她高考录取的事都快操碎了心,她却游哉悠哉。有一天因为她回来得晚,我们对她既关心又不无责怪,她却一脸淡定,说:“爸,妈,都已经这个样子了,我已经无所谓。你们放心,我上哪所学校,都会好好学习,也都能够学好,将来考研究生我还一定要考北大!”说这话的时候,她一脸坚毅,一脸自信,一脸淡定,这让我们做家长的不无安慰。倘若女儿真能在挫折面前不甘服输,百折不挠,愈挫愈坚,逆势而上,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将败势转为胜势,这样的骨气,意义远将胜于考上北大。
时间一天天过去,第一批院校已经录取完毕,我们却始终得不到确切的消息。
就在我们全家为女儿能否被录取焦虑不安、几近绝望的时候,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打来电话,传达了对女儿的扩招录取意向。这一消息,于我们而言,无疑于沙漠中漫长旅行、口干舌渴之时看到绿洲见到甘泉,让我们异常振奋。毕竟,如果真能被中央财经大学录取,对女儿来说已经是最好的补偿。但中央财经大学招生办也说了,这个扩招意向,并不意味着最终肯定能够落实,因为还必须经北京市高招办批准同意。但要过高招办这一关,难度很大,需要多方沟通、争取。而市高招办最终能否同意,也还很难说。中央财大招生办这么一说,让我们刚刚兴奋的心情转瞬间又凉了下来,命运扑朔迷离,前程依旧渺茫。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继续接受命运的摆布和等待的煎熬。但无论如何,中央财经大学的扩招意向毕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尽管这希望目前尚且渺茫,但毕竟已给我们一家近来灰暗的日子注入了一丝亮光,让我们有了些许期盼。为了抓住这丝希望,我们也千方百计想办法,求爷爷告奶奶,几乎是掘地三尺找各种可能找到的关系,配合学校做工作,试图与市高招办进行沟通,取得市高招办的理解与支持。期间所付出的努力,所遇到的艰辛,所感受的人间冷暖,真是一言难尽……
也许是冥冥之中上苍在同情我们,命运之神在女儿艰难之际终于伸出援手。经多方沟通与全力争取,北京市高招办终于同意中央财经大学扩招录取包括女儿在内的几名高分考生。接到消息的那一刻,我们一家人多日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庆幸、高兴和感激的同时,也感觉到长时间焦虑操心乃至长途跋涉之后的疲惫。由此,我们禁不住要说:感谢上苍!感谢中央财经大学!感谢北京市高招办!
那段日子,虽然我们竭尽全力为挽回女儿的失误操心,千方百计为女儿能够进入相对理想的大学殚精竭虑,而实际上,在被中央财经大学录取之前,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流逝,我们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承认女儿高考失误,在我们为找回补偿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可能徒劳无功之时,坦然接受录取规则的摆布,最终上哪所大学都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因为女儿说过了,上哪所大学她都会好好学习,而且坚信都能学好。
光阴荏苒,转眼间女儿在中央财经大学已经度过了一年多的大学生活。
过去的这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女儿除了要完成紧张的课程,还兼任学院和学校两级的学生会干部,忙得不可开交。每逢周末,女儿都会回家,眉飞色舞地讲述过去一周的学习和校园见闻,每每这个时候,也是我们家里最活跃最快乐的时候。看着女儿日渐长大也日渐走上正轨的大学生活,回想2011年女儿高考前后我们一家所经历的那些终日奔波忙碌、焦虑不安的日子,我们时常心生感慨。女儿的高考,虽然给我们一家留下了终生难忘的遗憾,但仔细想来,那是人生中一段备受煎熬、难忘的日子,更是一次丰富的人生经历。假如女儿能够健康快乐成长,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进取和百折不挠的勇气不断迎接挑战,最终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2011年她参加高考时所留下的遗憾,也未必不是人生中有价值的经历。
而于中国教育和众多经历过高考、或即将经历高考的考生和家长而言,女儿的经历,或许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现状的一个典型缩影,对众多高考考生和家长或许也不无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