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美丽的遗憾【连载5】
(2013-03-06 14:05:4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报告文学 |
距离2011年高考时间越来越近,高考志愿填写也被学校列入议事日程。高三放寒假之前,学校就开始在学生中分别摸底,并在召开高三毕业生家长会时,让家长与学生商定填报志愿的初步计划。学校还精心准备了往年高考录取情况分布表,按照各高校录取人数及在人大附中相应的排名位置,为每位考生提供填报志愿时的参照。应该说,这样的参照是有据可依并且切实可行的,这份高考录取分布表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以这个历史依据为参照,在人大附中考试大排名的文科前25名,可考虑报考北大。
如果从稳妥的角度考虑,最初我们也想过是否让女儿报考人大,虽然女儿成绩不错,但高考非同一般考试,事关前程选择,甚至命运攸关。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赌博式考试,考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身体与心理状态,甚至还包括运气,正因如此,谁也不敢保证高考时万无一失。
不仅我们在考虑如何填报志愿,人大附中分校的领导也十分关心女儿的志愿填报,王华副校长主动与我们沟通,她分析说:在高考志愿填报上,我们一向反对“够一够”、“跳跳脚”的冒险方式,但是,以你们女儿目前的实力,应该是有很大把握的。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可是,如果孩子明明能考到更好的学校,却因为志愿报低了,最后还是会后悔。最科学的做法还是应该按照孩子的实力来填报。
是啊,我们为什么不报考北大呢?人生只有一次,谁都渴望优秀,谁都渴望机遇,谁也都渴望命运之神的青睐与光顾。不切实际的空想固然可笑,实事求是的选择理应受到鼓励。人生能有几次搏?如果面对命运之神的光顾却畏葸不前,你怎么能抓住机遇,你怎么能够脱颖而出?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出类拔萃的人都是敢为天下先者,而碌碌无为者却大都缘于谨小慎微瞻前顾后。作为家长,我们不是希望女儿优秀吗,在高考这个事关女儿人生命运前程的十字路口,我们为什么不支持女儿去选择最理想的目标,做女儿的坚持后盾?何况,女儿报考北大并非异想天开,她已经有充分的成绩依据和报考北大的理由!当我们征询女儿本人意见时,没想女儿早有主意,她说自己早想好了,一定要报考北大,而且要报考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女儿如此信心,我们既欣慰又赞赏。
确定报考北大的同时,我们也面临一种不情愿的放弃:人大自主招生给人大附中分校分配了3个名额,根据成绩排名,女儿理所当然应当占据其中一个。但学校找我们做工作,说你们既然已经确定报北大了,人大自主招生名额对你们来说没意义,再说凭借你们女儿的实力,如果真还要报考人大,没有人大自主招生的加分也完全能够考上人大。而如果将名额让给成绩比女儿稍差的同学,就可能帮助其他同学考上人大,分校将来也能多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考生。必须承认,学校老师说的这些话,都合乎事实,也入情入理。女儿当即就表示同意,而作为家长的我们也随之默认。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女儿的成绩优于人大附中本部的许多同学,但由于北大和清华的自主招生名额只分配给事先指定的包括人大附中在内的北京几所名校,女儿因为是在人大附中分校就读,自然也就没有获得参加北大和清华自主招生的资格。
尽管如此,女儿并没有受此影响,她情绪饱满,信心十足,学习虽然紧张,虽然每天熬夜到十一二点,却看不出她的疲态和懈怠。这里要说的是,自从上了高中,我们再也没有为女儿请过任何家教,女儿也从未在校外参加任何高考培训班。女儿完全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紧张有序地往前走。女儿也正是得益于学校和老师的这种要求。女儿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经验,也备受学校老师推崇,学校多次推举女儿给同级同学和低年级同学介绍学习经验。
高考一步一步逼近。学校每周统练,每科统练,女儿几乎天天参加考试。她已经习惯了这种紧张节奏,她应对有序、沉着应战,似乎已百炼成钢。她的成绩依然稳定,也依然优秀。
4月5-6日,北京举行了2011年高考前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一般来说,一摸除了让学生们熟悉高考形式、适应高考环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最后一次为填报高考志愿提供参考依据。
一模成绩公布了,女儿得了633.5分,夺得海淀区文科第一名。由于海淀区试题难度系数偏大,所以,和历年高考成绩比起来,一摸考试考生整体成绩普遍偏低。但这却是高考前夕一次实实在在的演练,是对考生实力的一次真真正正的检验。乍看起来,这个分数并不高,但每年高考一模的成绩、考题的难度系数是最高的。经过几十年的高考摸索,北京高考备战的最高决策层早已经达成共识,每年备战高考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一定要加大考题难度,给考生施加压力,要考出每个考生的弱点和不足,以便在余下的一个多月里更有针对性地捡缺补漏、加强薄弱环节。女儿能够在难度系数最高的本次考试中夺得海淀区文科第一,不仅进一步显示出她学习上的竞争力,而且意义非同寻常。
人大附中的常务副校长沈献章帮我们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意味着,如果高考能保持海淀区文科第一的位置,就有可能问鼎2011年北京文科的高考状元,因为众所周知,教育发达的海淀区,其高考水平代表着北京高考的最高水平。能与海淀区比肩的也只有西城区,而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最高水平,近年来海淀区一直力压西城区。海淀区最好的中学人大附中一直力压西城最好的中学北京四中。女儿高考一模的这个成绩,让荣誉的聚光灯进一步照射到她的身上。
取得这样的成绩,意味着女儿冲击北大的把握更大了,我们全家人自然感到高兴,分校师生则更是喜出望外。我们也在心里默默为女儿加油,为分校加油!
但女儿性格平和,做事一向低调,尽管一摸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她却表现得十分淡定,她认为第一并不能绝对说明什么,毕竟排名靠前的学生,大家的实际水平不相上下,没必要沾沾自喜。女儿这种健康心态,学习中胜不骄败不馁的状态,在她这种年龄的孩子中异常难得。
带着这种淡定,女儿迎来了备战高考的第二次模拟考试,这一次她以650分的成绩获得了人大附中文科大排名第5名、海淀区第7名,虽然名次下来了一些,但也属于正常发挥。强手如林的高考竞争,取得这样的成绩依然让我们感到欣慰、踏实。除非天才,谁也不可能总是稳坐第一。只要依然保持一定的名次范围,就证明了真正实力。因而,第二次模拟考试,我们更加欣慰,因为这一次又证明了女儿的实力。按照教育专家的分析,两次模拟考的综合成绩加上平时的成绩,基本能测验出考生高考能考上哪所学校,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北京的高考志愿要放在高考之前填报的缘故之一吧。然而,正是这样的填报方式,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依照女儿的这个成绩,如果高考能保证正常发挥,考取北京大学的把握性就更大了。
接下来的日子,女儿学习依然紧张,但却有条不紊,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女儿身体健康,情绪稳定。每天最松弛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在饭桌上,她会利用饭后短暂的休闲时间兴致勃勃地讲学校里和同学中的趣事,这是她一天中释放压力的最佳时机,我们自然都成了她最忠实的听众。
高考准考证发下来了。女儿被安排在八一中学考区。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提前到八一中学进行了踩点。面对高考这一人生重大关口,任何细节都会成为家长关心的敏感内容。踩点时,我们发现女儿所在考场有几个不利因素,一是八一中学没有空调,这一点也是考前众多家长关心的话题,因为北京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考场是否有空调,全凭撞大运,这多多少少有些不太公平。至于为什么没有统一要求,不得而知。二是女儿所在的考场在阳面,本来就没有空调,热是在所难免了;三是不仅在阳面,而且还是最顶层,真是“火中送炭”了。女儿向来是最怕热的,以往,一到热天,情绪就容易躁动,这让我们多多少少有些担心,但是又不敢太多抱怨,怕强化了对孩子“不利”的心理。
为了保证高考那两天的休息和考试复习,我们提早带着女儿在八一中学附近的ARIVA(爱丽华)酒店挑选并预订了一个房间,为了讨个好彩头,我们选了1010的房间号,希望女儿能的考试能十全十美。酒店的房间是复式设计,楼下是写字桌和沙发,螺旋型的楼梯之上是标准的双人床。整个房间的设置简洁雅致,新颖独特,女儿一见到客房,就高兴得连蹦带跳。
杨晓升: 6月6日,也就是高考的前一天晚上,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学习和生活必需品,妻子陪女儿入住了酒店,开始了临战准备。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女儿情绪饱满,心态平和,信心十足。这时候我们都不问、也不跟女儿提高考的事,更不会对女儿提什么要求。我只是对女儿说:晚上早点睡觉,好好休息,明后天好好享受高考吧,祝你考出自己的水平!后来我听妻子说,那天晚上女儿正常熄灯,正常睡觉,心态和健康情况都很正常。
6月6日高考正式开始。
像所有的考点一样,八一中学门前的小路上聚满了守候的家长,每场考试一结束,家长们就蜂拥而上,成为历年不变的高考场景。让我们感动的是分校两个文科班的班主任和一些任课老师也每天守候在考场外,在考生进入考场时,他们为每位考生击掌鼓劲;在考生走出考场时,他们为孩子送上安慰和拥抱。女儿每考完一门,都是高高兴兴与她的同学走出考场,特别是数学考试出来时,她一脸轻松,并告诉我们考题非常简单,时间挺充裕,由于担心孩子大意,我们特意追问她是否进行检查,她说认认真真检查了一遍。对于文科生来说,数学是一门能够拉开成绩的学科,女儿的数学是她的优势,只有保持住优势学科的成绩,才能确保高考冲在前面。
看着女儿轻松的表情,我们放心了,没再追问。事先我们已有约定,高考没有结束,千万不要问女儿考得怎么样之类的问题,除非女儿自己说。其实不仅高考,女儿平时考试,我们也很少追问她的成绩,最后常常是她自己主动告诉我们。
最后一门课即英语考试结束了,那天,我们像绝大多数家长一样等候在考场外。下午四点半,女儿和考生们走出了考场,大家兴高采烈,一身轻松。老师和家长蜂拥而上,互相问候、握手、相拥、交谈并拍照留影。人生的这一刻,在快速按动的快门中定格。
我们三口之家也在考场外合影,留下女儿人生中最珍贵的纪念。
高考的结束,即是高三学生节日的开始。紧张的备考和长时间的学习,让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他们开始释放。女儿和她的同学三天两头,两头三天,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相约外出聚会,庆贺甚至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