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介入》:这个孝女不寻常
(2012-06-13 09:11:27)
标签:
转载 |
《介入》:这个孝女不寻常
冯晓澜
《介入》以传统写实的风格,线型明了的结构,日常求医的题材,展示了一个家庭面对癌症、抗争癌症,所表现的不同态度。这态度体现在救治上,无疑是积极的,但在对老人临终关怀这个问题上家庭成员发生的分歧,产生的矛盾纠葛,特别是塑造了大姐郭秀英这个不寻常的孝女,使该小说有了丰富的内涵、感人的艺术力量。
郭家的儿女非常孝顺。当确诊老父亲为癌症时,大姐郭秀英表现出不寻常的果断,那就是首先向父亲隐瞒病情,执意不听远在美国的二妹要如实向父亲告知病情的建议,甚至为了瞒得彻底深恐父亲有所疑心,顺大姐的理成世俗的章进了体检的医院救治,而放弃了去专门医治肿瘤的医院。秀英的依据是民间听来的:得癌症的人,首先是被吓死的,其次是被治死的,再次才是疾病本身致死的!于是,秀英与丈夫、小弟结成统一战线,用善意的谎言剥夺了父亲的知情权,甚至连母亲也瞒着。“百善孝为先”, 孝顺,孝顺,有顺才有孝。他们孝了,跑医拿药,床前服伺。当父亲提出要看病历以解疑心,秀英们也顺了,只不过是再次封了红包请求医生制造了假病历。郭老汉治病的过程,直至死亡,都在善意的谎言中被剥夺了知情权。郭老汉临终心里还是隐约明了自己得的绝症,他只觉得痛得难受,只可惜费了金钱。这虽成了一桩遗憾,但他还是从内心理解并原谅了大姐这个不寻常的孝女。小说既有观照世相:看病难,不得不跑关系,屡次封送红包才放心的写照,也有对中西方文化观念碰撞所带来的深层次揭示。
《介入》的切入点及小说命名很巧妙,也颇见作者的匠心。介入治疗,既是医学的术语和手段,也唤起我们面对疾病应持何种态度的思考。关怀临终前的生命,不只是物理上的积极治疗,心理上的抚慰更不可或缺。这才是该小说要揭示的精神内核。大姐这个形象是成功的:鲜活可感,栩栩如生。她勇于承担,尽心竭力支撑着一个被癌症笼罩的大家庭,宁愿与弟妹共同面对,也不愿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去经受癌症阴影带来的心理冲击。大姐与二妹观念上的分歧,这是东西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介入》有此背景的构织而让小说走向纵深,有了张力,给我们带来冲击和震撼。大姐这个孝女的不寻常,使小说得以飞翔:大姐愚昧乎?大姐霸道乎?善意的谎言人道乎?唤起我们诸如此类的思考。这正是小说的成功之处,也是作者匠心独运所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