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2012-01-02 11:53:28)
标签:

文化

旅游

信息共享

游戏

分类: 信息共享

鄂伦春阿里河嘎仙部落的篝火晚会

 

    阿里河镇是鄂伦春自治旗政府所在地。地处东经123·43’~123·45’,北纬50·34’~50·36'。其东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为邻,南与乌鲁布铁镇相接,西与吉文镇、甘河镇接壤,北以伊勒呼里山为界与黑龙江省呼玛毗邻,全镇面积4511平方公里。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夏季,苍松翠桦浓荫蔽日,遍地野花盛开,灿烂似锦;冬季,皑皑白雪盖山林,一片银色世界,林海雪原中自由奔驰着各种动物,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在这里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没想到,有一天忽然出现了一个躯体庞大、面目狰狞的吃人恶魔。它住在山巅崖的一个山洞里,窥探着人们的行动,只要发现猎人进入森林,它就伸出魔掌将人残害,鄂伦春人受害者不计其数。勇敢的鄂伦春人为了消灭这个恶魔,多次组织青年猎手上山去和它格斗,但都由于它的妖术厉害而失败了。鄂伦春人并未因此丧失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就这样一直斗争了许多年,鄂伦春人始终不渝的斗争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天的嘎仙。 嘎仙与恶魔比试,先让恶魔将洞口的一块石头搬走,结果恶魔输了,他们又比试箭法,嘎仙将石头的正中心射穿了一个车轮般大的一个圆孔。恶魔看到嘎仙的本领比自己强大,就逃之夭夭了。 人们怕恶魔再次返回森林,就在它住过的洞口塑了一尊手持弓箭的嘎仙石像。果然,恶魔三次过海眺望,看见嘎仙屹立的雄姿就不敢回来了。从此,鄂伦春人自由地在大兴安岭的丛山密林中打猎、生活。 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嘎仙,人们把恶魔住过的山洞改名为嘎仙洞,把大石头上有窟窿的那座山取名为窟窿山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据鄂伦春自治旗文化局的人介绍,长期以来,当地人一直以为嘎仙洞是大自然所赐的游览场所。1980年,呼伦贝尔盟文物工作者米文平先生在洞内发现了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北魏皇帝派人祭祖时刻在石壁上的祝文,从而证实了这就是中外史学家多年来寻找的拓跋鲜卑先祖居住的“石室”旧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北魏拓跋鲜卑的发源地。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鲜卑是我国的古代民族。鲜卑族的拓跋部,是我国古代居住在东北的鲜卑族中的一部。其先祖的原始部落,就在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一带凿洞穴居,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

  大约在东汉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茂密的森林已不适应畜牧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拓跋鲜卑原始部落便从大兴安岭丛山密林中走出来,向西南迁至今呼伦贝尔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从这里又向西南迁至大兴安岭南麓的乌尔吉木伦河流域,最后才在原匈奴族生活的地方——今内蒙古河套东北水草丰美的地带定居下来。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鄂伦春人崇拜火神,在吃饭时,须向火里扔一些食物,以示供奉。
   “山神”不供在家里,而是在山上画一个脸形,路过时自己叩头,在家吃饭、喝酒前,将碗举在空中绕两圈,表示先让“山神”尝,保证猎人打到野兽。还有对太阳神、月亮神的崇拜。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鄂伦春民间舞蹈来源于鄂伦春族长期的狩猎生活之中。最初,人们在游猎活动中,模拟熊的动作,形象地创作了“黑熊搏斗舞”;儿童模仿各种飞禽蹦跳的动作姿态,创作了较简单的“恰木巧额日德日舞”,因此,其舞蹈主要反映狩猎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内容,抒发着对家乡热爱的纯朴感情。它不受时间、场地、人数、性别、年龄等限制,参加者以妇女居多,一般在欢乐喜庆或祭祀活动场合跳。这种舞,主要分布在托扎敏乡、甘奎乡、古里乡、诺敏镇、阿里河镇等地。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鄂伦春民间舞蹈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体歌舞。如:“额呼兰、德呼兰”、“阿索亚”“依贺如”等;另一种是呼号舞,它包括黑熊搏斗舞、双手叉腰舞、上拉手前进舞、猎人舞、双手摆舞、下甩手舞、双拉手舞、恰木巧额日德日舞等。
    其舞蹈步法稳健坚实,造型和动态简明突出,具有娱乐性、崇拜性、狂热性、竞技性和趣味性等特征。同时,还可根据舞蹈情绪的发展和节奏的变化,由表演者本身掌握动作幅度的大小,而且舞蹈中时常有顺拐动作。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鄂伦春族在长期狩猎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民歌。民歌内容广泛,但在传统的民歌中,大量反映的是以游猎为主的各种劳动生活。如《撅下映山红枝当马鞭》:“我们鄂伦春民族,世世代代游猎在深山,把篮天当被盖,黑地当床铺,世世代代,就是这样过来的!登高山,过河川,走草滩,撅下映山红枝当马鞭,不但能当鞭,连赶蚊虫的扇子都有啦!”;《打猎归来》表现的满载猎物凯旋时的欢喜,《歌唱劳动的人》是对劳动人民的衷心赞美;《生长在兴安岭上》是对家乡美好生活的热情歌颂。同时,在民歌中,还有表现爱情婚姻等内容的歌曲。如《心心相印的人》:“喜鹊愿落在美丽的白桦林,我只嫁给心心相印的人。蚂蚁安身在高大的松树干,我只嫁给聪明能干的心上人。”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痴心相爱;《你知道吗》和《为什么不爱我》则反映被抛弃和失恋后的痛苦等等。除此,还有在劝酒、定亲、出嫁、祭祖等场合唱的各种仪式歌。如《酒歌》《定亲礼上亲家的对唱》《出嫁歌》等。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2011年6月:走进内蒙大兴安岭(之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