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林》独家长篇专访:《北京文学》----篇篇好看,期期精彩【中】

(2011-05-30 21:54:04)
标签:

文化

信息共享

分类: 评论

 三、好看小说为大餐,报告文学为看点,与其他“配菜”—— 散文、诗歌、评论等构成了《北京文学》的“满汉全席”

                                               《小说林》独家长篇专访:《北京文学》----篇篇好看,期期精彩【中】


  蔡凛立:改版后,《北京文学》报告文学栏目名为现实中国、小说栏目为好看小说,诗歌栏目名为真情写作,散文栏目名为天下中文,栏目名设置的想法是什么?
  杨晓升:《北京文学》从一创刊开始就是一本综合性文学月刊,她同全国各省市的文联或作协主办的文学杂志一样,一定程度上负有培养和扶持文学新人、团结广大作家的使命,这决定了《北京文学》所发作品必需兼顾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诗歌和评论这些常见的文学体裁。与此同时,现在的《北京文学》是需要发展的,需要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而要发展和拥有更多读者,就必须在全国千刊一面的文学杂志中办出与众不同的一面,使其在众多期刊中脱颖而出。
  纵观全国的文学期刊,大都是小说、散文、诗歌、评论,而且作者资源也都是共同的,你再有权威,也不可能垄断全国所有的作家。所以,想与众不同,只有靠编辑思路、选稿标准和策划能力区别于其他的刊物。
  报告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相比于其他文学样式,报告文学因能够更直观迅捷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热点人物和重大社会问题而广受读者欢迎;而如今的文学杂志却很少刊发这类报告文学,少数几个杂志虽然偶有报告文学出现,但要么是缺乏连续性和编辑的精彩策划,要么干脆刊发有偿报告文学以致败坏报告文学的声誉。所以,《北京文学》以现实中国为栏目每期推出优秀的报告文学力作,一是作品要尽可能关注中国当今现实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热点、焦点和重大课题,二是要为报告文学正名、恢复报告文学应有的阅读效应和社会影响,使之真正成为每期刊物的亮点、看点和卖点。
  小说的栏目名为“好看小说”,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刊发的小说真正好看。在我看来,好看小说包括这样的一些因素:新颖的故事、紧张的情节、生动的细节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总之,我们所刊发的小说作品必须具有小说应有的感染力,要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审美趣味。相反,那些打着探索的旗号故弄玄虚、因而对大多数读者晦涩难懂的小说,就不符合我们的选稿标准。
  至于散文,我们主要刊发亲情散文和文化散文,我们把具有真情实感的亲情散文和诗歌放到“真情写作”的栏目里,而将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放到“天下中文”的栏目里,并没有特别的想法,而是按作品内容的类型作了大致分类,便于读者阅读。
  其实,对于读者来说,栏目并不重要,关键是作品要能赢得读者。一期新出版的杂志,读者读后能记住作者和作品的名字和内容,却不一定会记住作品发在什么栏目。所以,我们每一期杂志的每个栏目都要求有重点作品,这些重点作品一定要精彩,要让多数读者读后能留下印象,觉得每一期杂志都物有所值。
  蔡凛立:现实中国栏目的报告文学,因题材切中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而引起广大读者的极大兴趣并产生强烈反响,几乎每期的报告文学刚一刊出就被各地报纸争相连载。《北京文学》对这个栏目是如何进行策划的?它有什么特点?
  杨晓升:我们要求这个栏目的报告文学要关注当下的中国现实,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审视变革时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及相伴而来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焦点和社会热点,注重选题上的市场感,注意抓读者的兴奋点,所发作品应该能够引起大众读者的普遍兴趣并吸引他们的阅读,进而引起应有的共鸣和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守株待兔绝对不行,必须主动策划。这要求我们的报告文学编辑必须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编辑,必须打破文学圈子的局限,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要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变化、趋势、热点和焦点,以文学和社会的双重标尺去捕捉、策划报告文学选题,进而选择合适的报告文学作者进行交流、探讨,动员并组织他去采写相关选题的报告文学。这样做也要有一个前提——编辑必须有足够的作者资源,否则会捉襟见肘、找不到作者。所以,个人视野、思想深度、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和文学素养,是对报告文学编辑的基本要求,否则就难以组织到我们所需要的、真正优秀的报告文学。
  要说“现实中国”这个栏目的特点,那就是:篇篇好看,期期精彩。 
  蔡凛立:据悉,《北京文学》每一期只有一篇报告文学的份量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会不会考虑增加报告文学的份量?
  杨晓升:事实证明,新世纪以来《北京文学》刊发的报告文学确实受到了大多数读者的广泛欢迎,这是我们精心策划选题、组织作家精心采写的结果。但是,《北京文学》目前刊发的小说也有广泛的读者。虽然小说是综合文学杂志必不可少的大餐,但《北京文学》刊发的小说有自身的标准,在作家写法创新与读者审美的天平上,我们会更多地尊重读者,所以我们刊发的小说也因而拥有更广泛的读者群。
  以好看小说为大餐,以报告文学为看点,近年来已经成为《北京文学》的重要特色,两者双拳出击,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与其它“配菜”—— 散文、诗歌、评论等构成了《北京文学》作品上的“满汉全席”,共同推动改版之后《北京文学》的发行与销售,发行量一直稳步上升。
  当然,我所说的是常规状态下目前《北京文学》内容上的基本构成和基本格局,连年稳步上升的发行量也证明多数读者认可目前《北京文学》内容的这种基本构成。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去打破这种格局,但如果某一时间段我们能组织到更多能够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力作,它们又比编辑部组织到的小说更有卖点,我们也会考虑打破常规适当增加报告文学的篇幅。一如某一阶段我们忽然组织到一批精彩的中短篇小说力作,我们也会适当考虑增加小说的份量。总之,是否增加相关体裁的作品,全看多数读者的需要而定。

  
  四、突出北京本土文化,借助首都的优势团结全国优势作家
  

  蔡凛立:《北京文学》发行量一直稳步上升、每期作品刚一刊出便受到全国各地媒体的争相转载和传播,而且单期杂志也曾出现读者抢购乃至脱销的景象。但一些侵权现象也随之而来。比如说,一些杂志、报纸、电台、网站和电视台,未经作者和编者的授权,便随意转载、连载、摘载、改编和传播贵刊作品,而且未注明作品出处,未按规定及时向作者和编辑部寄送样刊、样报或样书,未向作者支付稿酬,甚至未标明作者署名。《北京文学》对此如何处理?
  杨晓升:针对你说的这种情况,2004年我们曾经发起“发现了就告诉我,我给您奖金”的有奖举报活动,发动全国读者揭发其他报刊对我刊的侵权行为。这个行动收到了一些反馈,一些读者来信并寄来样报或样刊举证一些报刊对我刊的侵权行为。本着与人为善、先理后兵、治病救人的原则,我们一般不先起诉对方,而是对侵权的相关报刊先作必要的交涉,要求对方按照国家制定的著作权法和版权法,对侵权行为做出解释、赔礼道歉并作相应补偿。从已经处理过的情况看,这些侵权行为都通过协商得到了解决。对于举报属实的读者,我们也都按约定做出了相应的奖励。在此,我代表《北京文学》对广大读者再次表示感谢!对于新发现的对我刊的侵权行为,我们也将继续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我刊和作者的合法权益。 
  蔡凛立:一本好的期刊离不开好的编辑队伍,请您介绍一下《北京文学》的编辑队伍。
  杨晓升:我们现在分原创版和选刊版两个编辑室,每个编辑室各有45个编辑,这些编辑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都热爱文学,并具备文学期刊编辑所应有的基本素养。他们当中有有搞评论的,也有写小说的,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而且都小有成绩,但我们要求编辑们无论如何工作是第一位的。作为编辑,你可以有自身的追求和爱好,也可以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但都必须服从刊物发展的大局。编辑要有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必须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为刊物努力工作、建功立业,尤其是选稿的时候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代替普通读者的审美需求,所编发的作品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普通读者喜欢。 
  蔡凛立:作为首都的一本文学期刊,有人建议《北京文学》应该更加大胆一些,新颖一些,在突出北京的本土文化上下点功夫。这种建议是否可行?
  杨晓升:继承是刊物生存的根本,创新是刊物发展的灵魂。“突出北京本土文化”这个建议很有见地,也很好。毕竟《北京文学》是北京的文学杂志,要有北京的优势和特色。北京的优势首先是首都的优势,《北京文学》必须借助首都的优势团结全国优势作家,不断推出一流的作品;同时,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果将它们以适当的形式融化入刊物的内容之中,既能增加刊物的厚重感,也肯定能更进一步强化《北京文学》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含量。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向这方面努力,比如举办“老舍散文奖”,主要是刊发弘扬北京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散文。当然,由于这类散文优秀的作品还不够多,编辑部组织的力度也还不够,所以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组织稿件上,我们都还需要加强研究和策划,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蔡凛立:当今文学期刊普遍陷入窘境,发行量严重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您怎么看待?有界内人士认为,与大学或企业合作,办同人杂志,是文学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您认为这些做法是否可取?
  杨晓升:文学期刊发行量普通萎缩,这是事实,但我个人始终认为,萎缩的原因并非文学作品本身丧失了魅力,而是文学期刊普通缺乏真正吸引人、乃至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其根源一是作家的创作,二是文学期刊编辑的观念,平庸的作品和平庸的刊物,自然不可能真正吸引读者。要知道即使是文学被普通认为“边缘化”的今天,文学界每年依然有发行量上十万甚至数十万的出版物,作家中也依然有光彩夺目拥趸者众的明星。为什么同样是文学出版物,有的滞销有的却畅销?同样是作家,有的落寞有的却风光无限?没有别的,观念和创造力的不同造成了结果的不同。
  对于如今已经步履维艰的文学期刊,创新和突破是必然的,否则就谈不上生存和发展。既然是创新与突破,前方就存在各种可能性,与大学或企业合作,只能是生存发展方式中的一种,但无论如何合作,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合作,如果刊物不能推出优秀作品,不能赢得更多读者,刊物的发行量不能够提升,那都不能算真正的成功,更不能说代表文学期刊未来发展方向。真正能代表文学期刊未来发展方向的做法,只能是刊物影响力和发行量的不断扩大;反之,一切能够促进刊物影响力和发行量扩大的做法,才真正代表了文学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