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补“钙”知多少?

(2012-06-13 17:34:02)
标签:

易发生

隶书

骨质疏松症

钙缺乏

手足抽搐

杂谈

分类: 维生素膳食指南健康营养

        科学补“钙”知多少?

在我们身边有些人由于饮食不科学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都存在机体缺钙的现象。如婴儿的手足抽搐症、儿童的佝偻病、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障碍、成人的骨质软化症、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等,都是由于体内缺钙引起的疾病,如何科学补钙呢?我们还是先了解钙元素。

 

http://s9/bmiddle/4d523956tc257b533aac8&690关于钙

  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矿物质,钙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构成骨骼和牙齿;另一方面参与各种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正常人体内含有1000~1200g的钙,其中有99%集中在骨和牙齿组织,只有1%的钙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及血液中。在骨骼和牙齿中的钙以矿物质形式存在,而在软组织和体液中的钙以游离或结合形式存在,这部分钙被统称为混溶钙池。

    钙池中的钙与骨头中的钙保持着动态平衡,骨中的钙不断地从破骨细胞中释放进入钙池,钙池中的钙又沉淀到成骨细胞中,这样就使骨骼不断的更新。钙池中的钙虽然只占总量的1%,却维持着多种正常的生理功能,如心脏的正常搏动、神经肌肉的兴奋传导,都必须有一定浓度的钙离子的参与。

http://s16/bmiddle/4d523956tc257b834fb7f&690钙缺乏的原因

    钙缺乏的原因有三点:摄入量不足、吸收减少、消耗增加。婴儿缺钙主要是母亲在怀孕期间钙摄入不足,或母乳中钙含量过少,临床中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手足抽搐常突然发生;幼儿、学龄前儿童、青少年缺钙主要原因是饮食搭配不合理,膳食中含钙食品摄入过少。吸收减少主要原因有维生素D合成障碍导致的肠道钙吸收障碍;另外受疾病的影响也会使钙吸收不良或钙大量流失,如:腹泻、肝炎、胃炎、频发呕吐等。消耗增加指的是体内钙的需求量增加,如婴幼儿时期、青春期骨骼生长发育迅速,骨钙大量沉积,血钙浓度减少,妊娠期大量钙通过胎盘运送给胎儿,导致母亲自身的钙缺乏等。常出现儿童的佝偻病、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障碍、成人的骨质软化症、成人的骨质疏松症等等。

    成人骨质疏松症,常见于中年后,女性比男性多见,主要原因有:

1.中老年性激素分泌异常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

2.随着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不振,进食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极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4.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成人常因缺钙造成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大,脊柱压缩、易碎、变形,易发生压迫性骨折及疼痛。长骨也易发生骨质疏松,轻微外伤也可引起骨折,常见于股骨颈部、腕及肱骨上端。
http://s9/bmiddle/4d523956tc257bb872608&690
钙的食物来源

   食物中钙的来源以奶类及奶制品最好,奶类不只是含钙高而且吸收率也高,是最理想的钙源。硬水中含有相当量的钙,也是一种钙的来源。另外豆类、硬果类、可连骨吃的小鱼小虾及一些绿色蔬菜类也是钙的较好来源,但同时蔬菜中含有较高的植酸、草酸所以利用率不高。中国营养协会对钙的膳食参考适宜摄入量成年男子(AI)800mg/d。成年人及1岁以上儿童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定为2000mg /d。

http://s6/bmiddle/4d523956tc257c679ab15&690
     因此日常生活中,要科学饮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心情愉悦。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患者应注意补充奶类及其制品,或适当加服钙制剂。为了促进钙吸收利用,应多晒太阳或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

 

 

 

 

                        殳 荣   (原创)

                                     高级营养保健师  

                                     养生指导师高级讲师

                                     北京营养师俱乐部会员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  主编 葛可佑  p53-57  人民卫生出版社

【2】文中插入图片均来自昵图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