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阅江楼(胡文炜)

登阅江楼(胡文炜)
胡文炜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有众多的名胜古迹。阅江楼是2001年竣工的建筑,作为“名胜古迹”,时间上似乎晚了一点。其实此楼最初准备开建还在明代洪武七年,也就是600多年前的公元1374年,今天我们仍能读到当初的两篇《阅江楼记》,一篇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撰写,另一篇是翰林学士宋濂所写。宋濂的这篇由于被收入清代编的《古文观止》,因而广为所知,其文带有《岳阳楼记》的影子,当然《岳阳楼记》是用一个“必曰”,此文则有三个“必曰”。这个不重要,《阅江楼记》称:“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然而实际是当时仅打了个地基,楼还没有正式开建,所以600年来,当人们读了这篇“记”,再到作为“帝王之州”的金陵寻找此楼时,只能见到“自卢龙蜿蜒而来”的狮子山,楼是没有的。
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狮子山以数万伏兵击败陈友谅40万人马,从而壮大力量,为明王朝建立增添了重要的实力。公元1368年明朝开国,六年后朱元璋决定在狮子山建一座规模宏大的楼阁,因山上能望见长江,便定名为“阅江楼”,并命在朝文人各写一篇《阅江楼记》,后来他自己和宋濂的两篇留了下来。就在打理好楼的地基不久,朱元璋称上天托了他一个梦,让他不要急于建楼,所以下令停工。实际当然不是什么“托梦”,而只是找个借口的“托词”。明朝立国不久要办的事很多,特别是修建国都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耗资巨大,今天我们看南京的中华门城墙,仍能感受到有多么的震撼,后来凤阳的城墙也因财力不济而不得不停建。此后朱棣迁都燕京,重点营建塞北长城,阅江楼也就只留下一张蓝图,偶尔有人登上狮子山,感叹人事代谢草木依旧,未知百尺崇楼何时能耸立于此山之巅。
终于,公元1997年狮子山上热闹起来,阅江楼开建了,四年后的2001年正式建成,结束了阅江楼“有记无楼”的历史,真正使人见到“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的壮观面貌。阅江楼建在78米高的狮子山上,楼高52米,总高130米,因耸立在平原之上,格外巍峨,四望视野开阔。西边,长江由南向北绕过狮子山的北边奔向东海;南边是繁华的古都南京城区;东边十里外隔玄武湖是宛如蟠龙的紫金山。据介绍,当年郑和庞大的船队就是从不远的下关码头进入长江,浩浩荡荡驶向太仓刘家港,从那里出海。现楼内可看到高12米宽8米的《郑和下西洋》大型瓷画。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这幅瓷画和楼内的《阅江楼记》碑、《四大名楼》双面绣,以及景区内的青铜浮雕、青铜“阅江楼鼎”,都创造了全国之最。工作人员还介绍楼顶层的蟠龙藻井是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贴的是24K黄金,楼内外共用去11公斤24K纯金,真是堪称富丽豪华。
2023年10月27日,我登上阅江楼,观滔滔长江,瞰六朝古都,深感世事沧桑,天翻地覆,安定的环境得之何其的不容易,而就在这个时候,国外有的地方正战火连天;正遭受饥饿的威胁,未知他们几时才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于是记下绝句:阅江楼上辨春秋,洪武城池眼底收,帝业纷争成往事,寰球烽火几时休。



胡文炜,浙江绍兴人,长期供职粮食部门,群众,会计师职称。坚持业余写作研究四十年。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第八届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副会长,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已正式出版著作《贾宝玉与大观园》《红楼梦欣赏与探索》《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赵之谦家世》《会稽山志》(有盗版)《绍兴历史文化之谜》(有盗版)《绍兴文史纵横》《绍兴山岭古道记略》《越地咀华》,参与写作的多种。在七十多家报刊发表过作品,总计纸质字数三百五十万。2010年开始,从山区到平原沿海,到过二千五百个自然村,以图文记录乡村面貌大变动时期的基本状态。多次以论文入选后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获全国“书香之家”“全国职工读书自学活动积极分子”等奖项数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