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太空大交班
2022-12-04 12:02:31
标签: 航天 中国空间 太空会师
2022年12月4日晚,神舟十四号乘组陈冬、刘洋、蔡旭哲,将搭乘返回舱,降落东风着陆场,圆满完成在轨半年的飞行任务,我们期望他们安全归来。11月29日晚,神舟十五号飞船载着3名航天员飞上太空,与陈冬等在轨飞行的神舟十四号3名航天员在天上胜利“会师”,进行在轨交班。6人在天宫空间站里欢聚一堂,亲如家人一样,互相在一起谈工作,拉家常,共同领略身处茫茫太空环境的神奇与浪漫,体味自身这份神圣工作的光荣与自豪。不难想象,他们欢快而爽朗的笑声,在空间站舱内回荡,把远离地球之家而产生的寂寥,顿时驱除到九天之外。就这样,他们共同度过短暂的5—10天,神舟十四号乘员飞回地面休整,而神舟十五号3名乘员接替他们继续在轨执行任务。
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停靠在天宫空间站,遂行相关事宜,这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属于首次,值得我们惊喜与欢庆;不过,这样的非凡之举,却带来了天地之间通信、对两艘飞船的识别、飞行器之间通信等全新的工作,也存在一定风险;面对这种新的挑战,科研人员曾在地面反复进行模拟试验,才确保实际操作万无一失。
之前,我国航天员都是在地面轮换上岗,前一批人员乘坐返回舱归来,将天上的一切事宜告知后一批人员,以便他们在地面做好充分准备,再搭乘飞船飞上太空,接替前任工作。显然,这样做尽管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但从长远来看,并不符合空间站的建设和使用要求。
前期,梦天、问天两个实验舱圆满对接到天和核心舱的两侧,形成一个T字型结构,标志着天宫空间站建成;其后,还要把天舟四号、天舟五号两艘货运飞船陆续送上来的大量仪器、设备和物资,全部安装到实验舱内外,这些异常繁杂的工作,单靠神舟十四飞船3名航天员难以完成,应由神舟十五航天员予以协助;所以,必须6人同时在轨。
而且,空间站建造之中,需要不间断地其进行照料,对一些设备反复监测和调试,如果在离人时出现问题,不便及时处理,一旦酿成事故麻烦就大了;所以,持续有人轮班值守,才能保证正常运行。并且到了2023年,空间站转入正常运行后,将实行6个月一次的轮班。到那时,入驻的除了航天员外,还有科学家乃至外国专家,人数必然超过3名。
(天和核心舱内部)
所以,这次的太空交班,既可验证空间站的承载能力,看载人飞船及人员都增加一倍后,空间站的运行是否受影响,看是更多人在上面活动是否出现意外变化,并针对意想不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加以应,为后期增大载荷积累经验,获得第一手资料,拿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天和空间站重100多吨,舱内活动空间约为110立方米;而国际空间重达420吨,110米长,88米宽,是目前最大的宇宙中转平台,能同时可容纳13人;相比之下,有朋友可能会产生疑问,我国空间站能否同时宽松地容纳6个人?答案是肯定的!国际空间站虽大,但内部设置欠佳,看起来乱糟糟的,休息区仅7个床位,显得很拥挤。有时,新入驻的人只能随便找个地方打地铺休息。
(国际空间站内打地铺)
中国空间站虽小,但设计得很人性化,内部生活设施齐全,休息区的配置较为充足。天和核心舱内有3个休息区和一个卫生间,作为个人私密空间,供航天员人舒适地休息、消遣。每个休息区设有舷窗,从舷窗看出去,可尽情欣赏地球之美,将浩瀚的宇宙尽收眼底,尽享天地美景;而不像国际空间站那样,当超过7人时,休息区不够用,其他人只得找个安静地方,用睡袋把自己挂在侧壁上入睡,让人看着都很别扭!
此外,已成功对接在核心舱上的问天实验舱,除了配有生命科学实验设备外,拥有与核心舱相同的生活设施配置,也是3个休息区和1个卫生间,这样总共算下来,完全能满足6人同时在轨生活。
设计之初,我们避免了国际站内部设置杂乱的问题,小到一个挂钩,大到实验仪器,乃至每一根电线,都归位得当,看上去整齐有序,无形中腾出相当大的空间。特别是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后,整体活动空间扩大;并且布局合理,两个实验舱是工作场所,专门用于科研活动,核心舱是生活专用区,以供人员休闲、锻炼。如果以后想要再扩大空间站空间,通过更换舱体也不是没有可能。
至于上天接班的神舟十五号飞船的航天员是谁,根据以往安排,早已确定下来,接受针对性的训练,只是到他们正式出征时才会亮相。之前,一些航天爱好者,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选配航天员的惯例,在网上发文猜想,可能是张陆莫、景海鹏、刘旺、张晓光和费俊龙他们中的3人。这只猜对了一人,而最后真出征的费俊龙和邓清明、张陆,其中邓清明与杨利伟一样,是1998年招考的我国第一代航天员,他经过24年零10个月的刻苦训练,这次才得已出征,成为完成我国空间站收官任务飞天成员。
(日本宇航员挂在舱壁休息)
其实,究竟是谁并不重要,因为我国航天员经过严格而艰苦的训练,都具备一身过硬的飞天本领,完全能够胜任本职,他们都是亿万中华儿女的骄傲。
航天员太空大交班
2022年12月4日晚,神舟十四号乘组陈冬、刘洋、蔡旭哲,将搭乘返回舱,降落东风着陆场,圆满完成在轨半年的飞行任务,我们期望他们安全归来。11月29日晚,神舟十五号飞船载着3名航天员飞上太空,与陈冬等在轨飞行的神舟十四号3名航天员在天上胜利“会师”,进行在轨交班。6人在天宫空间站里欢聚一堂,亲如家人一样,互相在一起谈工作,拉家常,共同领略身处茫茫太空环境的神奇与浪漫,体味自身这份神圣工作的光荣与自豪。不难想象,他们欢快而爽朗的笑声,在空间站舱内回荡,把远离地球之家而产生的寂寥,顿时驱除到九天之外。就这样,他们共同度过短暂的5—10天,神舟十四号乘员飞回地面休整,而神舟十五号3名乘员接替他们继续在轨执行任务。
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停靠在天宫空间站,遂行相关事宜,这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属于首次,值得我们惊喜与欢庆;不过,这样的非凡之举,却带来了天地之间通信、对两艘飞船的识别、飞行器之间通信等全新的工作,也存在一定风险;面对这种新的挑战,科研人员曾在地面反复进行模拟试验,才确保实际操作万无一失。
之前,我国航天员都是在地面轮换上岗,前一批人员乘坐返回舱归来,将天上的一切事宜告知后一批人员,以便他们在地面做好充分准备,再搭乘飞船飞上太空,接替前任工作。显然,这样做尽管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但从长远来看,并不符合空间站的建设和使用要求。
前期,梦天、问天两个实验舱圆满对接到天和核心舱的两侧,形成一个T字型结构,标志着天宫空间站建成;其后,还要把天舟四号、天舟五号两艘货运飞船陆续送上来的大量仪器、设备和物资,全部安装到实验舱内外,这些异常繁杂的工作,单靠神舟十四飞船3名航天员难以完成,应由神舟十五航天员予以协助;所以,必须6人同时在轨。
而且,空间站建造之中,需要不间断地其进行照料,对一些设备反复监测和调试,如果在离人时出现问题,不便及时处理,一旦酿成事故麻烦就大了;所以,持续有人轮班值守,才能保证正常运行。并且到了2023年,空间站转入正常运行后,将实行6个月一次的轮班。到那时,入驻的除了航天员外,还有科学家乃至外国专家,人数必然超过3名。
所以,这次的太空交班,既可验证空间站的承载能力,看载人飞船及人员都增加一倍后,空间站的运行是否受影响,看是更多人在上面活动是否出现意外变化,并针对意想不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加以应,为后期增大载荷积累经验,获得第一手资料,拿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天和空间站重100多吨,舱内活动空间约为110立方米;而国际空间重达420吨,110米长,88米宽,是目前最大的宇宙中转平台,能同时可容纳13人;相比之下,有朋友可能会产生疑问,我国空间站能否同时宽松地容纳6个人?答案是肯定的!国际空间站虽大,但内部设置欠佳,看起来乱糟糟的,休息区仅7个床位,显得很拥挤。有时,新入驻的人只能随便找个地方打地铺休息。
中国空间站虽小,但设计得很人性化,内部生活设施齐全,休息区的配置较为充足。天和核心舱内有3个休息区和一个卫生间,作为个人私密空间,供航天员人舒适地休息、消遣。每个休息区设有舷窗,从舷窗看出去,可尽情欣赏地球之美,将浩瀚的宇宙尽收眼底,尽享天地美景;而不像国际空间站那样,当超过7人时,休息区不够用,其他人只得找个安静地方,用睡袋把自己挂在侧壁上入睡,让人看着都很别扭!
此外,已成功对接在核心舱上的问天实验舱,除了配有生命科学实验设备外,拥有与核心舱相同的生活设施配置,也是3个休息区和1个卫生间,这样总共算下来,完全能满足6人同时在轨生活。
设计之初,我们避免了国际站内部设置杂乱的问题,小到一个挂钩,大到实验仪器,乃至每一根电线,都归位得当,看上去整齐有序,无形中腾出相当大的空间。特别是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后,整体活动空间扩大;并且布局合理,两个实验舱是工作场所,专门用于科研活动,核心舱是生活专用区,以供人员休闲、锻炼。如果以后想要再扩大空间站空间,通过更换舱体也不是没有可能。
至于上天接班的神舟十五号飞船的航天员是谁,根据以往安排,早已确定下来,接受针对性的训练,只是到他们正式出征时才会亮相。之前,一些航天爱好者,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选配航天员的惯例,在网上发文猜想,可能是张陆莫、景海鹏、刘旺、张晓光和费俊龙他们中的3人。这只猜对了一人,而最后真出征的费俊龙和邓清明、张陆,其中邓清明与杨利伟一样,是1998年招考的我国第一代航天员,他经过24年零10个月的刻苦训练,这次才得已出征,成为完成我国空间站收官任务飞天成员。
其实,究竟是谁并不重要,因为我国航天员经过严格而艰苦的训练,都具备一身过硬的飞天本领,完全能够胜任本职,他们都是亿万中华儿女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