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受本能驱使,对自身排泄物感到莫名的恶心,在视觉和嗅觉上都很可怕,总想离得越远越好;当然,这种可怕情有可原。从某种意义看,粪便意味着危险,如果任意废弃,里面未消化的营养成分会招来致病生物,或以其为食,或在里面产卵。如果混入饮用水源,会引发霍乱、痢疾和肠道寄生虫的传播,导致传染病爆发。不过粪便脏归脏,但含有蛋白质、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及人体脱落的细胞和死亡细菌,还有无机盐、少量维生素和糖类。这些都是低级生物所需的重要养分,作为庄稼的顶级肥料,任何车间无法产出。
放错位置便是害
一个成人每天产出约半公斤粪便,那么一个800万人口的城市,每天的总产量就超过4000吨。全球80亿人,日产粪便会堆成一座大山,再乘以一年365天,那将会多么惊人!如果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灾害。
在人口稀少的古代,粪便带来的弊端不大。游牧民族择地暂休,留下排泄物就离开,由草地里的壳屎郎妥善处理掉;定居的农耕部落,把粪便堆积在坑里,或倒进河里。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了如厕后冲水的习惯。苏格兰的斯卡拉布雷有一个新石器时代村落遗迹,就有原始的冲水厕所。古罗马人建造的公共厕所,座位与今天的厕所类似,使粪便落入排水沟,由水流冲出城墙之外。
然而,随着人类大量繁衍而群聚生活,糟糕的事发生了。上游居民任意排泄,污染下游水源,引发了瘟疫泛滥。19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霍乱,罪魁祸首就是饮用水被粪便污染。世界权威机构披露,即使今天,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80多万人患腹泻病,并导致大量死亡,每天死于腹泻病的儿童,比死于艾滋病、疟疾和麻疹的总数还多。
按照生态自然转换的要求,人类食物来自哪里,排泄物就应回到那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养分,保证不断产出供人享用的食物,由此形成完整的代谢链条。可实际情况是,靠汲取土地养分生成的农产品,长途运到城市,被人吃掉后排泄出来,却不能回归原地,反馈给土地;相反,却被冲进下水道,流到不该去的地方。即使最好的归宿——送到污水处理厂,也只能消灭其中有害生物,却不能清除富含的氮、磷和钾。一旦这些强效肥料流入湖泊、河流和海洋,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无度繁殖,造成鱼类大量死亡,水体衰败。
另一方面,由于粪便回不到食物的来源地,土壤变得贫瘠,于是不得不施用化肥,但化肥的实效远不如粪肥,长期施用会导致土质变差,板结严重,不利于有益生菌繁衍,伤害土壤生态;更严重的是,生产化肥造成的有害排放,会污染环境。所以,将人粪从循环利用环节中移除,等于割断人与植物的代谢链条,这种打破自然法则的行为,违反农业生产规律,对生态环境极为不利。修复这一链条,对食物来源和人类健康都至关重要。在农业生产原始化的古代,就推行粪归田的做法,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古代“惜粪如惜金”
视金钱如粪土的说法,是指看轻金钱的价值;若反过来说,视粪土如金钱,则是珍视人的粪便。这不是凭空而论,而是历史事实。
1737年,乾隆皇帝诏告天下“惜粪如惜金”,规定天下臣民收集自己粪便加以利用,要求城里的千家万户,在凌晨把夜壶放在门外,由粪夫收走。尤其在江南地区,收粪业务蓬勃发展。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位于长江边的苏州,人口达650万。这么多人要吃饭,必须加大农业生产;于是,当地粪肥十分宝贵。
如果离开肥力强的人粪,粮食产量就上不去。介绍中国粪便史的《好粪》一书中所说:收集粪便是一项重要事业,粪夫更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在南方城市,粪夫推车穿过大街小巷,把各家马桶里的粪便倒进木桶里。每辆推车能装8个左右的木桶,重量近300公斤,这些粪便被送到河边装上船,盖上稻草以掩盖臭味,运到乡下卖给农民。
有意思的是,富人比穷人的粪便卖得贵,因为他们的伙食好,排出的营养物质自然就多,用来种出的粮菜品质好,售价也高;因此种地讲究的农民,购买更贵的粪肥。这样以来,农民像对待金钱一样对待粪肥,甚至将买回的粪肥储存在防盗罐中。
古时的日本全是沙石地,新开垦的田块无法耕种,必须先用肥料滋养才能变成良田;因此人粪就成了宝物。史料记载,一两金币可买到一个人一年的口粮;而20户人家一年所产的粪便也值一两金币。
在农业发达的大阪和东京,粪肥需求量大,以至于官方明文规定:租住户对自己粪便拥有所有权;后来,改为房东所有。粪夫从房东手里收粪,再卖给农民。一度时期,城市居民与农民直接建立了粪便交易关系,用自己一年的粪便换取农民的大米。心存感激的农民会回赠礼物,比如大米做的点心,被戏称“粪饼”。
日本大地主大名,拥有万顷良田和众多雇工,家里自然也有不少粪肥,大名及雇工都吃的很好,他们的粪便是优质肥料。一些农户用柴火和禾苗,换取大名家的粪便。
日本农民为粪而发生械斗。1724年夏,两个村庄展开“粪便战争”,争夺大阪等地的收粪权。于是,当地成立自治组织,监督粪便交易和价格谈判,同时提高粪价。这样以来,一些买不起粪肥的人竟然偷屎。后来,官方把这种行为定性为犯罪,不少人被关进监狱,但并没有阻止绝望的农民铤而走险。
让粪便回归农田
中日两国的做法,吸引西方人的目光。1909年,美国农学家金恩奔赴亚洲取经。他经过实地调查,在撰写的《四千年农夫》中提出了一系列积肥观点。然而,美洲大陆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滋养着茂密森林和绿色草地,这种现实让当地人看不到粪便归田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生态循环农业理念深入人心,人粪归田受到环保主义者的重视,并以修补由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生物代谢断裂而提出来。
可是,在全社会实现这一目标面临挑战。欧美市民会将坐便器换成夜壶吗?粪便能和生活垃圾一样被收走吗?有人愿意把城市下水道的污物用罐车运往乡下肥田吗?对此,一些富有远见的国家,不计成本地率先尝试。加拿大的废物利用公司,用搅拌器将下水道污物搅拌后,用卡车运到乡下,注入田间。类似的还有海地的土壤公司,把人粪运到农村,直接注入农田,修复被染物侵蚀的土壤。
发达国家以转化的方式利用人粪。英国一家公司收集城市粪便,用生物降解袋封存起来,加热杀死病菌,最后装入密闭容器,让微生物来分解,转化成甲烷和肥料。然后以甲烷为燃料,加热处理粪便,形成一个循环系统。美国华盛顿把这一做法提到新高度:将当地220万居民的粪便,收装到巨型压力罐中,通过高温高压杀死有害生物,再倒入发酵池让微生物分解,产出的甲烷用来发电,所得的固体产物干燥后,包装起来批发给当地商店,作为高效精肥出售。
能源短缺国家,则用生物分解器处理粪便。这种具有发酵功能的高强度塑料容器,由以色列的家庭沼气公司研制,它能将任何有机物转化成甲烷和肥料。美国的可持续发展公司,研发出一种特种装置,能运用电解等原理,现场对楼房下水道的排泄物进行清洁处理。最后,把净化出来的水,送到各户使用;剩下的粘稠物则转化成肥料。
目前,中国用新型污水处理车,无害化处理粪便。这种车从小区的化粪池抽出污物,经过过滤、消毒、净化等流程,将其变成可排放的清洁水与有机肥原料。作业时间短,效率高,无污染。
粪便作为一种古老的GDP,关乎人类与粮食、环保与生态、健康与产出等问题,是实行循环农业和可持续经济亟待跨越的边界。在重视环境保护、倡导绿色发展的今天,不可将其视为污秽物和终极废弃物,而应作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积极加以持续利用,就像古人那样,把粪便当作赚钱的商品来经营。如果将其单纯看着肮脏的东西,捏着鼻子消极躲开,未免太无知!
透过恶臭看价值
人类受本能驱使,对自身排泄物感到莫名的恶心,在视觉和嗅觉上都很可怕,总想离得越远越好;当然,这种可怕情有可原。从某种意义看,粪便意味着危险,如果任意废弃,里面未消化的营养成分会招来致病生物,或以其为食,或在里面产卵。如果混入饮用水源,会引发霍乱、痢疾和肠道寄生虫的传播,导致传染病爆发。不过粪便脏归脏,但含有蛋白质、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及人体脱落的细胞和死亡细菌,还有无机盐、少量维生素和糖类。这些都是低级生物所需的重要养分,作为庄稼的顶级肥料,任何车间无法产出。
放错位置便是害
一个成人每天产出约半公斤粪便,那么一个800万人口的城市,每天的总产量就超过4000吨。全球80亿人,日产粪便会堆成一座大山,再乘以一年365天,那将会多么惊人!如果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灾害。
在人口稀少的古代,粪便带来的弊端不大。游牧民族择地暂休,留下排泄物就离开,由草地里的壳屎郎妥善处理掉;定居的农耕部落,把粪便堆积在坑里,或倒进河里。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了如厕后冲水的习惯。苏格兰的斯卡拉布雷有一个新石器时代村落遗迹,就有原始的冲水厕所。古罗马人建造的公共厕所,座位与今天的厕所类似,使粪便落入排水沟,由水流冲出城墙之外。
然而,随着人类大量繁衍而群聚生活,糟糕的事发生了。上游居民任意排泄,污染下游水源,引发了瘟疫泛滥。19世纪席卷整个欧洲的霍乱,罪魁祸首就是饮用水被粪便污染。世界权威机构披露,即使今天,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80多万人患腹泻病,并导致大量死亡,每天死于腹泻病的儿童,比死于艾滋病、疟疾和麻疹的总数还多。
按照生态自然转换的要求,人类食物来自哪里,排泄物就应回到那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养分,保证不断产出供人享用的食物,由此形成完整的代谢链条。可实际情况是,靠汲取土地养分生成的农产品,长途运到城市,被人吃掉后排泄出来,却不能回归原地,反馈给土地;相反,却被冲进下水道,流到不该去的地方。即使最好的归宿——送到污水处理厂,也只能消灭其中有害生物,却不能清除富含的氮、磷和钾。一旦这些强效肥料流入湖泊、河流和海洋,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无度繁殖,造成鱼类大量死亡,水体衰败。
另一方面,由于粪便回不到食物的来源地,土壤变得贫瘠,于是不得不施用化肥,但化肥的实效远不如粪肥,长期施用会导致土质变差,板结严重,不利于有益生菌繁衍,伤害土壤生态;更严重的是,生产化肥造成的有害排放,会污染环境。所以,将人粪从循环利用环节中移除,等于割断人与植物的代谢链条,这种打破自然法则的行为,违反农业生产规律,对生态环境极为不利。修复这一链条,对食物来源和人类健康都至关重要。在农业生产原始化的古代,就推行粪归田的做法,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古代“惜粪如惜金”
视金钱如粪土的说法,是指看轻金钱的价值;若反过来说,视粪土如金钱,则是珍视人的粪便。这不是凭空而论,而是历史事实。
1737年,乾隆皇帝诏告天下“惜粪如惜金”,规定天下臣民收集自己粪便加以利用,要求城里的千家万户,在凌晨把夜壶放在门外,由粪夫收走。尤其在江南地区,收粪业务蓬勃发展。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位于长江边的苏州,人口达650万。这么多人要吃饭,必须加大农业生产;于是,当地粪肥十分宝贵。
如果离开肥力强的人粪,粮食产量就上不去。介绍中国粪便史的《好粪》一书中所说:收集粪便是一项重要事业,粪夫更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在南方城市,粪夫推车穿过大街小巷,把各家马桶里的粪便倒进木桶里。每辆推车能装8个左右的木桶,重量近300公斤,这些粪便被送到河边装上船,盖上稻草以掩盖臭味,运到乡下卖给农民。
有意思的是,富人比穷人的粪便卖得贵,因为他们的伙食好,排出的营养物质自然就多,用来种出的粮菜品质好,售价也高;因此种地讲究的农民,购买更贵的粪肥。这样以来,农民像对待金钱一样对待粪肥,甚至将买回的粪肥储存在防盗罐中。
古时的日本全是沙石地,新开垦的田块无法耕种,必须先用肥料滋养才能变成良田;因此人粪就成了宝物。史料记载,一两金币可买到一个人一年的口粮;而20户人家一年所产的粪便也值一两金币。
在农业发达的大阪和东京,粪肥需求量大,以至于官方明文规定:租住户对自己粪便拥有所有权;后来,改为房东所有。粪夫从房东手里收粪,再卖给农民。一度时期,城市居民与农民直接建立了粪便交易关系,用自己一年的粪便换取农民的大米。心存感激的农民会回赠礼物,比如大米做的点心,被戏称“粪饼”。
日本大地主大名,拥有万顷良田和众多雇工,家里自然也有不少粪肥,大名及雇工都吃的很好,他们的粪便是优质肥料。一些农户用柴火和禾苗,换取大名家的粪便。
日本农民为粪而发生械斗。1724年夏,两个村庄展开“粪便战争”,争夺大阪等地的收粪权。于是,当地成立自治组织,监督粪便交易和价格谈判,同时提高粪价。这样以来,一些买不起粪肥的人竟然偷屎。后来,官方把这种行为定性为犯罪,不少人被关进监狱,但并没有阻止绝望的农民铤而走险。
让粪便回归农田
中日两国的做法,吸引西方人的目光。1909年,美国农学家金恩奔赴亚洲取经。他经过实地调查,在撰写的《四千年农夫》中提出了一系列积肥观点。然而,美洲大陆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滋养着茂密森林和绿色草地,这种现实让当地人看不到粪便归田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生态循环农业理念深入人心,人粪归田受到环保主义者的重视,并以修补由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生物代谢断裂而提出来。
可是,在全社会实现这一目标面临挑战。欧美市民会将坐便器换成夜壶吗?粪便能和生活垃圾一样被收走吗?有人愿意把城市下水道的污物用罐车运往乡下肥田吗?对此,一些富有远见的国家,不计成本地率先尝试。加拿大的废物利用公司,用搅拌器将下水道污物搅拌后,用卡车运到乡下,注入田间。类似的还有海地的土壤公司,把人粪运到农村,直接注入农田,修复被染物侵蚀的土壤。
发达国家以转化的方式利用人粪。英国一家公司收集城市粪便,用生物降解袋封存起来,加热杀死病菌,最后装入密闭容器,让微生物来分解,转化成甲烷和肥料。然后以甲烷为燃料,加热处理粪便,形成一个循环系统。美国华盛顿把这一做法提到新高度:将当地220万居民的粪便,收装到巨型压力罐中,通过高温高压杀死有害生物,再倒入发酵池让微生物分解,产出的甲烷用来发电,所得的固体产物干燥后,包装起来批发给当地商店,作为高效精肥出售。
能源短缺国家,则用生物分解器处理粪便。这种具有发酵功能的高强度塑料容器,由以色列的家庭沼气公司研制,它能将任何有机物转化成甲烷和肥料。美国的可持续发展公司,研发出一种特种装置,能运用电解等原理,现场对楼房下水道的排泄物进行清洁处理。最后,把净化出来的水,送到各户使用;剩下的粘稠物则转化成肥料。
目前,中国用新型污水处理车,无害化处理粪便。这种车从小区的化粪池抽出污物,经过过滤、消毒、净化等流程,将其变成可排放的清洁水与有机肥原料。作业时间短,效率高,无污染。
粪便作为一种古老的GDP,关乎人类与粮食、环保与生态、健康与产出等问题,是实行循环农业和可持续经济亟待跨越的边界。在重视环境保护、倡导绿色发展的今天,不可将其视为污秽物和终极废弃物,而应作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积极加以持续利用,就像古人那样,把粪便当作赚钱的商品来经营。如果将其单纯看着肮脏的东西,捏着鼻子消极躲开,未免太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