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五台行(二)

标签:
寺庙五台山旅游 |
分类: 一路随行 |
游走台怀镇
在搭车去镇子的路上,遇到两位朝拜五台的僧人,一位是来自江西的汉族僧人,法号普禅,另一位是藏族僧人,汉语不好,只是听我们和普禅师傅聊天,与我们的目光偶尔相遇时,善意地一笑。聊天中得知,两位师傅已经朝拜完了五台,去镇里是要还此前借来的靴子。
车到镇里,与两位师傅道别,说了说有缘再会的话,正式开始了我们的朝圣之旅。据熟悉的人讲,朝拜五台山的第一站一定是先拜五爷庙。五爷庙不大,却十分热闹,大戏唱得不停,据说在五爷庙许愿非常灵,来这里许愿的、还原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只是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热闹”,总以为佛门之地宜为清净,一柱高香、几缕青烟,落到底还得是一颗禅静之心。
出得五爷庙,后面便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大白塔所在的塔院寺。白塔因供奉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在四周红墙黑瓦的寺庙簇拥下,拔地而起,蔚为壮观。在一位自称是信徒的导游带领下,念着跟他现学的为汶川地震祈福的佛经,绕塔而行,如千百年来的信众一般感受朝圣者心中的圣地。
从塔院寺出来依山而上,登上灵鹫峰,是五台山最大的藏传寺庙——菩萨顶。个人之见,比较而言,藏传寺庙要比汉族寺庙的宗教氛围更加庄重肃穆一些,不过深处内地,菩萨顶也摆脱不了周围环境的影响,与此前去过的西宁塔尔寺相比,总感觉缺少一些神秘的敬畏感。想想也是,藏区寺庙的信徒,宗教与生活融为一体,信仰便是他生命的全部,那份虔诚是发自心底的执着。而内地的汉族寺庙,多数香客烧香拜佛,总是带着功利的目的许愿、祈福、求平安,若是灵验自然尊崇倍至,若是与心愿相去甚远,多半也就不屑一顾了。
告别菩萨顶,山下便是五台山最大、最古老的显通寺,初建时间可与“释源”洛阳白马寺相比。大概是因为中午的缘故,香客稀少,僧人也结队去用午膳,寺内极为清静,这才有了佛门静地的感觉。但见无量殿前,一位衣着破旧的僧人独自打坐,旁若无物、淡定自然,那神情让人不由得敬畏三分。
在去显通寺的路上,看见一位年轻的僧人,一路跪拜而来。走进寺庙,又恰巧见到这位年轻僧人与另一位师傅谈论佛法,后与师傅道别,又跪拜而去,任一道背影落在这空寂的古寺,留下毅然决然的虔诚。
除过显通寺,镇南郊外的龙泉寺也是一个好去处。背倚青山而建,旁有龙泉相伴,寺庙不大,也没有镇内寺庙那般香火旺盛,但掩映山间,倒也清静雅致,别有一番风味。尤其是那巧夺天工的石刻,栩栩如生、神态逼真,令我这样的门外汉看着也十分喜欢。
而要进寺庙,先得登上牌坊前的108级台阶,听说可以消除108种烦恼,但中途千万不能回头,否则就不灵验了。我自然没敢回头,一鼓作气登完108级台阶,然而该有的烦恼却也依旧,难道是我的烦恼不在这108种之中?不过,对于这样“美丽”的传说,信其有,便姑且当真,信其无,便了无牵挂。走进寺内,看见一位僧人坐在大殿门前打瞌睡,听见我们进来,抬了抬眼皮,便又合上养神去了,就像我们从未打扰过他的好梦。
说起僧人,在南山寺遇到的一位年轻的胖和尚则颇为有趣。向胖和尚请教路上听人说到的一句佛经,这显然是难住了胖和尚,提醒说好像是出自《金刚经》,胖和尚呈恍然大悟状说:“哦,师弟,去帮我拿一本《金刚经》来。”对面一位年轻的瘦和尚起身,揉了揉还在打盹的眼睛,不情愿地朝后院去了,一会出来,硬生生地回了句“没有”,又坐下去继续打盹了。胖和尚的脸面自然有些挂不住,但出家人性情要平和,怎能发脾气呢,还得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讲出一番道理来,罢了,我们也做出一个大彻大悟的感叹:“哦,原来是这样,得悟、得悟!”阿弥陀佛,道别、下山。
略有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再加上从凌晨开始便登东台、走台怀,体力消耗也大,便没有按原计划去登黛螺顶,俗语说“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既然我不算是五台山的客人,那岂不就应算作是这里的主人,这样自我安慰倒也感觉不错!
一夜整休,该是和五台山道别了,处处是庙宇,处处是僧众,处处是信徒,还有纯粹得没有一点杂质的蓝天。不同于跪拜者那样的虔诚,我的虔诚带着一个非信徒的尊敬、感恩与真诚,再呼吸一口山间干净的空气,就这样来,然后,再这样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