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札记·狡童(外一篇)
(2015-08-18 09:55:41)
标签:
情感文化 |
狡
《诗经》里的诗,有时真坦率,直陈,不遮遮掩掩,不羞羞答答,你看这首《郑风》中的《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或释此诗题旨:“失恋的女子抱怨情人”,确。狡童,小滑头吧。全诗意为:那个小滑头,不跟我讲话了,因为你的缘故,我连饭都不想吃了。那个小滑头,不与我做爱了,因为你的缘故,我连觉都睡不成了。
这里有个难点,即第二节的“食”字该作何解。倘释为“饮食”之“食”,不妥,因前一节已有“餐”字,重复了。其实,这里的“食”字乃做爱之隐语,所谓“食色性也”,故食色可相通(食,除味之外,还要讲色、香;色,可食,不是有“秀色可餐”的成语么?)这在古代诗文中有例,譬如汉朝后宫,佳丽甚多,怨女不少,为了解决性饥渴,就搞起了同性恋,史称“对食”(《汉书·后妃传》)。此处释“食”为做爱,那么后句“使我不能息(睡觉)兮”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就是《诗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浑是一派天籁,后人读来,足可大跌眼镜矣!
狂
与“狡童”对应的是“狂且”,此见《郑风·山有扶苏》,诗如下: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这首诗写什么?女子俏骂情人吧。意思是:山上有扶苏树,湿地里长着荷花。我没见到子都一样的美男子,却遇到了“狂且”。山上有青松树,湿地里有游龙(或释为红草,枝条弯曲,根如龙)。我没见到子充那样的美男子,却遇到了个小滑头。
“狂且”怎么译?以“狂且”对“狡童”,“狂”、“狡”是形容词,“且”与“童”当为名词,或译“狂且”是“形象丑陋的男人”,疑非。郭沫若有《释祖妣》一文,指“祖”是男根,“妣”是女阴,确。“祖”字的字根为“且”,甲骨文写成勃起的男性生殖器状,故“且”作名词解,俗语就是“鸡×”。
古人骂不骂人?恐怕也骂,这“狂且”云云就是证明。不过,这里的骂是打情骂俏的骂,骂中蕴含着爱也。
我译此诗,直译“狂且”有点失雅,遂含蓄一些,称“骚疙瘩”,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