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读抄四则

(2014-09-25 17:48:22)
标签:

佛学

“东”与“西”

字音是有意义的。

“东”与“西”表方位,古人怎么想出描述这两个方位的词呢?

东,甲文作“東”,意为“日在木中”。可日在木中,也可指“西”啊——晨,日在木中;昏,日也在木中,如何分辨?只有靠字音去定。“东”音近“动”,日在木中,万物皆动,自然是晨,自然是“东”了。

西,甲文像“鸟在巢上”。可鸟在巢上,既可理解鸟欲飞,也可理解鸟欲息——早上鸟欲飞;傍晚鸟欲息。“西”字读如“xī”,近“息”(歇、栖),“鸟倦飞而知归”,正是日落西山时,这样,“西”字肯定是指“西”而非“东”了。

“东”、“西”两字后来连成方位词组,其引申义又可指“物件”,口语中有“买东西”的语例,就是“买物件”。民国之初,有人撰联骂时政:“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暗藏“民国总统,不是东西”之意,这民国总统连“东西”都“不是”,攻击之恶毒,可谓甚矣!

 

“勺”和“筷”

舀汤舀饭的工具是勺。“勺”字象形,就像一把勺。勺当是从瓢来的。葫芦剖成两半就成瓢,演变后就成勺。瓢是原生态的,勺是对瓢的仿制,质地用瓷或钢,后来也有用塑料的,勺也可称匙。

勺还有一种叫法:调羹。这是从功能来命名的。调羹就是调和羹汤,使之冷却后再入口食之。

中国人吃东西还喜用筷。“筷”的命名就迂回了。“筷”本名“筯”,竹子削成,用来帮助吃东西的,故从“竹”从“助”,很有道理。然“筯”音近“住”,住,不动,搞贸易做生意的就怕不动,流转才能发财,一“住”不就亏本了么?于是,改“筯”为“筷”,让其快快走,“筷子”就这样叫响了。

 

地名与民族迁徙

侨居他乡,难免会怀念旧邦。风物不能搬,地名可以移,以示不忘祖籍。“例如,兰陵郡和东莞郡晋初本在现在的山东境内,后来这两郡住民迁徙到今江苏的武进县境内,于是就在该地设置南兰陵郡和南东莞郡”(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今日的东莞在广东省境内,是否也因迁徙而设,待考。

这种心态似乎中外皆然。美国有纽约城,但“纽约”在音译时有省略,它应译成“纽约客”,“客”音不在了。“纽约客”什么意思?英语写作“New York”,意译当为“新约克”。约克郡是英国的老地名。英国人漂洋过海到美洲,开发新大陆,不忘本,就把所在城市取名“新约克”。“新”,英语读成“New”,翻译不正确就叫了纽约。

这便开出了一条“从地名看民族迁徙踪迹”的学术思路。岂止侨郡侨县,地名的传承中有踪迹在,其实,还可以从地名的改易中看到踪迹。日前我到红河州的开远市讲课,当地野老相告,此地原名“阿迷”,系当地原住民部落首领之名,晚近才改为“开远”。“阿迷”改“开远”,显然是汉化的结果。云南起初“夷多汉少”,慢慢地才“汉多夷少”,故夷地名也会被汉地名覆盖。何谓“开远”?不就指汉民族的“开疆拓土”么?

“乌蒙”改“昭通”也是一例。“乌蒙”也当是夷语,以汉文化的眼光看,“乌”不好,“蒙”也不好,便取这两个字的反义词以命名之:“乌”的反义词是“昭”(光明意),“蒙”的反义词是“通”(畅达意),于是,“乌蒙”遂易名“昭通”,夷地名也被汉地名覆盖了。汉民族不也族强而霸乎?

 

音译词的涵义

中外交流,音译词就多了起来。音译词只对音,不释义,有时听来一头雾水。如果释义,其实也不难理解。

举几个例。

佛。这是佛教中的音译词。于佛教言,成佛就是修成正果。佛者何也?“觉悟”而已。佛教后来朝内转而不外索,故有“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之说——佛就从彼岸而回归此岸。

伽蓝,也是佛教中的音译词,意为“寺庙”,僧侣们居住修行之处,南北朝的杨衒之著《洛阳蓝记》即《洛阳寺庙记》。两汉期间,佛法西来,经魏晋南北朝发酵,开始落地生根。杨衒之的《洛阳蓝记》叙述了北朝礼佛的香火之盛,南朝呢?杜牧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繁茂着呢!

沙发。英语中的软椅叫“sofa”,音译成“沙发”。这个词早已成现今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置办家具,布置居所,常常就会去买一套沙发。

的士。英语中的“taxi”就是出租车,即计程车。搭乘出租车,中国人叫“打的士”。生活节奏快了,“打的士”也省略为“打的”,不明白者真会感到莫名其妙。“打的”云云,早已溶入中国人的日常。

外国的地名和人名,都用音译,不释义,这样,交流时彼此好对接。苏联的斯大林,俄语涵义是“钢铁”,就音译为“斯大林”。斯氏的暴政,确可看作是钢铁铸成的镇压机器,冷酷无情。我数度到缅甸讲课,知道那里有一城市叫“密支那”,抗日战争时很出名,原以为“密支那”与“支那”一词有些关系,后来搞清楚,两者浑不搭界。“密支那”是缅语的音译,“密支”是大河,“那”是旁边,意谓“大河边”的一座城,这条大河就是伊洛瓦底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夜读抄五则
后一篇:夜读抄二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