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砚边拾思(三十九)

(2013-01-31 09:54:52)

砚边拾思(三十九)

                                                               石鹏飞

 

“曲突徙薪”的启示

    《曲突徙薪》的故事,眼下很多人不知道了。这故事载于刘向的《说苑·权谋》篇:

    有个客人到主人家,发现灶上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满了柴。客人说:“把烟囱砌成弯的吧,把柴堆得远一点,不然,会遭遇火灾。”主人听了,默然无应。

    没多久,这家果然失火。乡邻们纷纷来救,火才灭了。主人为表感谢,杀牛备酒招待,那被烧得焦头烂额的坐上席,其他则论功排座位。可最早提醒主人应该改烟囱移柴薪的,却不在被邀请之列。

    如果主人当时听从客人的劝告的话,那就不须掏腰包去杀牛买酒了——因为火灾不会发生。

    刘向是汉朝时的人,距今已近二千年了,可他所记载的《曲突徙薪》的故事不常在当下重演么?出了事故,不去奖励最早的危机揭示者,反而把“丧事”当成“喜事”办,表彰那些为平息事故而出力的“好人好事”。平息事故的“好人好事”当然要表彰,但最早的危机揭示者更应该得到荣誉,诚如刘向所指出的,“如果主人当时听从客人劝告的话”,还有以后发生的种种吗?

   曾谓“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商君传》),有道理。借用今天的表述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民主”实在重要。可难呀!君不见,“天地转,光阴迫”,时光在不断地推移,可结果呢,却有教训不汲取,积习难改,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悲夫!

 

名人作广告之祖

    经常看到名人做广告。这些天翻古籍,却找到了名人做广告之始作俑者。

    《战国策·燕策二》讲了一个故事: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环)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翻成白话意为:有个人卖骏马,三个早上立于市集,无人搭理。他有点急,就去找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要卖,在市集上呆了三个早上了,无人光顾。老先生,我想请您帮个忙,您走一遭市集,绕着我的马转一转,离开时再回头看看,我付您一早上的相马费,如何?”伯乐就照做了。一会儿,马的售价涨了十倍。

    伯乐是相马专家,被伯乐盯过的马自然是骏马,这么一操弄,马的售价猛跳——这就是“名人广告效应”。在中国广告史上,伯乐疑是第一个做广告的名人。

    但细细想来,这其实是个“局”。局中,伯乐成了个“托”。设局的那个卖马人很狡猾,他并没有要伯乐当场夸赞这马如何如何,而是做点动作而已——“还(环)而视之,去而顾之”,而且,伯乐的所作所为还是有偿的——“一朝之费”。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伯乐到底出卖了自己。

    今天的名人做广告恐怕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吧!其一,隔行,譬如名演员去做药品广告;其二,是直接而非迂回地大加吹捧;其三,这酬金亦断非“一朝之费”呢!所以,我历来对所谓的“名人广告”是不太信的。

    不能说我们的祖宗不聪明,战国时期就已经懂得“好风凭借力,送我到青云”的奥妙,但这聪明有时近乎“谋略”。孰谓“谋略”耶?不就是——设计下个套,最终让你钻进去!

 

空   

    空话很讨厌,虽然动听,却是根本兑不了现的空中楼阁,说了等于不说。空话迹近于废话。

    《庄子·外物》中有一个著名的讲空话的段子。段子是这样的:

    庄子穷得揭不开锅了,他向“监河侯”(官职名)去借粮。监河侯很爽快,说:“诺。我年底就可以收到租赋了,那时,我借你三百金,好吗?”

    听了,庄子勃然,对监河侯说道:“昨儿我来找你的时候,道中有呼救声,四处一搜索,发现车辙中有一条小鱼,快要干死了。我问:‘小鱼,你不在水中怎在这儿?’小鱼凄然地答道:‘我本是东海波臣,如今落难了,先生只要给一升斗水就可以救我了,行行好吧!’我说:‘行呀。我不久就要与吴王、越王交游,那时,我调来西江的万顷波涛来迎接你,可以吗?’小鱼立马变色,说:‘我失去了所处的环境,没有水我无处安身,只要一升斗水就可以活下去。先生说出这样的话来,真让我难过。你干脆到干鱼铺来找我的尸体吧!’”

    常言:“远水救不了近渴”,对近渴者大讲远水的美好,肯定是空话,此中还带点残忍的作弄色彩。我不反对描述愿景,但没有了当下的“现”,又何来愿景的“未来”?!

    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空话,少么?

 

听话听音

    能“听话听音”者,好歹算个聪明人。

    春秋时有个齐景公,他喜“繁刑”治国,他手下的贤相晏婴不认同,就想找个机会进谏。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齐景公要替晏婴换住宅,说:“您的住宅靠近闹市,低湿狭小,红尘喧嚣,不好住。我想让您搬搬家,到明朗高燥的地方去建新居。”

    晏婴谢绝:“臣的先祖就住这儿。臣的德行难比先祖,所以,这老宅对我来说,已经够奢侈了。再说,臣的居处靠近闹市,早晚都能买到东西,方便呀!臣怎么好意思扰动乡邻去另造新宅呢?”

    齐景公笑了,说:“您靠近闹市,知道这市上啥贵啥贱么?”

    晏婴道:“常去买东西,怎会不晓得呢?如今市上是假肢贵,鞋履便宜。”——齐景公用刑,常常喜欢砍了罪人的腿。

    听晏婴这一说,齐景公恍然大悟,因此就由“繁刑”变成“省刑”,政策作了调整。

    这个故事,载于《左传·昭公二年》。

    晏婴把机会找得很好。借着齐景公关心他、动员他更换住宅之际,就在一问一答中把自己的讽谏表达出来了,言此及彼,不犯君上。但这只是事情的一面。事情的另一面是齐景公,他能“听话听音”呢!一下子就明白了晏婴的言外之意,此人亦非等闲之辈。

    以古鉴今。现今有些个“头”,霸气十足,乾纲独断,老虎屁股硬是摸不得。至于什么“听话听音”,能读出讲话者的深层意蕴来,端的是糊涂和颟顸,他们哪里有这方面的能耐和本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冬 阳
后一篇:赴保山途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