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儒”
(2012-03-13 15:57:24)
标签:
文化 |
说“儒”
“儒”字,甲骨文写作“大”字(人的正立形象)周身淋满了水,或说乃“濡”字之初形。人周身淋满了水,衣衫遂濡而不起,故许慎《说文解字》释“儒者,柔也”,很有道理。从“需”字为“孺”(孺子)、为“糯”(糯米)、为“懦”(怯懦),皆有柔软意。
“儒”是古代一种职业,从事“相礼”工作。礼祭祖、祭天、祭神,程序繁复,角色众多,有被祭牺牲、有主祭陪祭、有仆众佣人等。祭祀中的角色和社会角色、政治角色通。礼,说穿了,就是对角色的确认和规范。儒家学说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礼”,源于此。孔子未提“三纲”,但他与齐景公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他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已是“三纲”伏笔。“三纲”是汉之董仲舒根据孔子思想总结、概括出来的。儒家重“礼”,故也称“礼教”,从祭祀之“礼”到社会、政治之“礼”,“三纲”是核心。这便惹得走“自然”路线的老子大为不满,指责“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三十八章》)。
礼(禮),“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o”(许慎《说文解字》),“o”,祭品,靠用丰盛的祭品来求得神灵(后来是祖宗)保佑,用的是和平手段,故孔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非“斗”,自然姿态柔软。但换个角度去看,礼,本义是人与神之间的权钱交易,实属贿赂。
儒,“相礼”。考“相”字,以木代目,瞎子手里的盲公杖也,引申有辅弼、帮助之意。这样去看,儒家的地位只是“为王者师”,并非“为王”,所以,孔子只是宰相培训班的班主,他笔削的能使“乱臣贼子惧”的《春秋》就是教科书。孔子确也在鲁国曾“代国相”,尽管后来与鲁君有龃龉,倒从来没有起过“彼可取而代之”的僭越野心。
注:o表示繁体(禮)字的右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