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儒”

(2012-03-13 15:57:24)
标签:

文化

说“儒” 

 

“儒”字,甲骨文写作“大”字(人的正立形象)周身淋满了水,或说乃“濡”字之初形。人周身淋满了水,衣衫遂濡而不起,故许慎《说文解字》释“儒者,柔也”,很有道理。从“需”字为“孺”(孺子)、为“糯”(糯米)、为“懦”(怯懦),皆有柔软意。

“儒”是古代一种职业,从事“相礼”工作。礼祭祖、祭天、祭神,程序繁复,角色众多,有被祭牺牲、有主祭陪祭、有仆众佣人等。祭祀中的角色和社会角色、政治角色通。礼,说穿了,就是对角色的确认和规范。儒家学说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礼”,源于此。孔子未提“三纲”,但他与齐景公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他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已是“三纲”伏笔。“三纲”是汉之董仲舒根据孔子思想总结、概括出来的。儒家重“礼”,故也称“礼教”,从祭祀之“礼”到社会、政治之“礼”,“三纲”是核心。这便惹得走“自然”路线的老子大为不满,指责“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老子·三十八章》)。

礼(禮),“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o”(许慎《说文解字》),“o”,祭品,靠用丰盛的祭品来求得神灵(后来是祖宗)保佑,用的是和平手段,故孔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非“斗”,自然姿态柔软。但换个角度去看,礼,本义是人与神之间的权钱交易,实属贿赂。

儒,“相礼”。考“相”字,以木代目,瞎子手里的盲公杖也,引申有辅弼、帮助之意。这样去看,儒家的地位只是“为王者师”,并非“为王”,所以,孔子只是宰相培训班的班主,他笔削的能使“乱臣贼子惧”的《春秋》就是教科书。孔子确也在鲁国曾“代国相”,尽管后来与鲁君有龃龉,倒从来没有起过“彼可取而代之”的僭越野心。

    礼,是和平、柔软的,要摆平各种角色间的关系,再说,祭天、祭神、祭祖,目的是为了求得现实人群的福祉,这就带有“仁”的色彩,“仁”者,非暴力也;“仁”者,爱人也。儒家学说另一个重要内核“仁”,也就浮现出来。儒家言“仁”,故也有称“仁学”。不过,仁讲“仁爱”,不能逾“礼”,墨子说“仁爱”乃“别爱”(有差别的爱),而非“兼爱”(无区别的爱),而墨子是标榜“兼爱”的,因而斥儒。“礼”和“仁”,这两个字,在儒家学说中不能偏废。换言之,在儒学中,“礼”、“仁”是一体的。

    中国人性格柔软、和平,善处人际关系,这样,打天下(儒家学说打不了天下,前面说过,它只能是“相”)之后,“逆取顺守”(汉陆贾语),儒家学说往往又成了统治思想。秦始皇靠法家思想胜出,荡平山东六国,立秦政,儒生们是反对的,舆论鼎沸,弄得秦始皇下杀手——坑。可“汉袭秦制”,皇帝制度一旦巩同,到汉武帝时,儒学又独尊,孔子复受宠,以后还成了“大成至圣先师”。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只要朝代改换,政权易手,那么,讲“礼”讲“仁”的儒家学说(也即“阶级调和”学说),便成了维护安定团结的最好武器。

 

注:o表示繁体(禮)字的右半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