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美食
(2011-12-12 09:03:03)
标签:
上海阳春面宋体葱油饼咖喱牛肉文化 |
儿时美食
儿时居上海,二十岁“雄姿英发”、屯垦戍边到了云南,今已进入“耳顺”之期,可儿时的一些美食,忆来犹觉齿颊生香。
所谓美食,并非什么“水陆罗八珍”的满汉全席,而是一些低档次的玩意——平民们的小吃而已。彼时,我一介穷学生,消费得起。
姑举数例。
葱油饼。其一如昆明所卖的锅魁,做法相似,但配料有异:昆明的锅魁是放肉末,上海的葱油饼是搁生猪油。前者烤了会焦糊,后者猪油熟了,化而滋润,黄生生的,秀色诱人。买葱油饼要等一会儿,出炉之前,那香味四溢,馋涎欲滴。一枚葱油饼,售价五分钱。
咸豆浆。豆浆是淡的,加糖成甜,上海还有一种吃法是加盐和味精,还加虾皮、紫菜、榨菜丁之类,故曰“咸浆”,很可口。淡浆、甜浆,昆明有,可咸浆却“踏破铁鞋无觅处”。咸浆也几分钱一碗吧。
年糕团。年糕,昆明叫“饵块”(要大而厚些)。年糕团是未冷却成型的年糕料,就热裹上油条、糖酥等物,卖给顾客,是之谓“年糕团”。过年做年糕,斯时年糕团也出笼,一团在握,“西风莫浪掌中热”,寒意顿无。这感觉有点像在昆明吃烧饵块。
油墩子。把面粉调湿成糊,拌入萝卜丝,用一圆柱形的漏勺盛满,放进大油锅中去煎,熟后倒出来,成墩形,遂名。此物也称“萝卜丝饼”。若干年前,有江浙人在云大附近卖,我食指大动也吃过。可不久,就浑无踪迹矣。现在回上海,也想吃吃那可口的玩意儿。
阳春面。阳春面即光面,一碗汤搁进熟面,再投点葱花之类。汤讲究,面有筋骨,一根一根的,虽无帽子,还是好吃。光面名曰“阳春面”,足见取名者的才思。阳春面十分一碗,而十月份不有个“小阳春”的气候么?这真是“点铁成金”了!我那时爱吃的是咖喱牛肉汤面。汤变了,加三分钱,味道要比阳春面愈美。欲添加咖喱牛肉片,须再加钱,也不贵。店铺门前那只煮熬咖喱牛肉的大锅,“闻香下马,知味停车”,永远停格在我的脑海中,难以去魅。
儿时美食甚多,如生煎馒头和锅贴,滋味更好,可让你吃得“舔鼻子”。篇幅有限,不赘述了。
人老了、闲了,易怀旧,此乃常情。上海是“海”,海纳百川,烹饪业也发达,所以,儿时美食迩来常常撩拨我的情怀。遥想当年汉之班超立功异域,横行西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可临老,还是向朝廷寄书乞归:“唯愿生入玉门关”,颇有同感。屈指算来,我离开上海已四十余年,要没有各种牵挂,也定当赋“归去来”辞,重返吾乡吾土,再去享享那儿时的美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