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拾思(十)
(2011-01-28 22:31:09)
标签:
阮嵇中国宋体《辍耕录》道家思想文化 |
砚边拾思(十)
比喻
读到过一则广告词:“姜是老的辣”,这喻意很明白,要“尊老”。可羊肉不是羊羔的好吃么,倘拿这个来作比方,不就“重青”了?尊老耶?重青耶?令人莫衷一是。
老子以“水滴石穿”来比喻“柔弱克刚强”,那“水来土掩”又说明什么,“刚强克柔弱”?还有,“别拿鸡蛋碰石头”说呢?庄子也有类似的说法,他道,大风刮来,大树倒了,小草摇晃一下又站住了,不是“柔弱克刚强”么?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人一脚踩去,小草被踩死了,而大树照样屹立,这又能从中悟出些什么哲理来呢?
何谓“比喻”?比者,相近也(故有“比邻”、“比肩”、“比年”等词);喻者,明白也(如“家喻户晓”),用相近的事物来作比,使之明白,故叫“比喻”。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深涩为浅显……是一种修辞手段。钱钟书曰:“盖取譬设喻,寓言十九,乃善说之修词,非真知之析理”(《管维编·全汉文卷二四》),有道理。当然,比喻也可推理,可比喻的喻体和被喻体性质要接近,否则就不伦不类了,如孟子以“鱼与熊掌”的同类关系来比喻“生与义(死)”的反对关系就显得逻辑混乱,还有不能以偏概全或以表代本。是的,比喻很生动形象,可有时,比喻也很蹩脚。
黑大白小
彝人尚黑:以黑为大,以白为小;以黑为尊,以白为卑。故黑彝者,头人也;白彝者,奴隶也。
黑缘何为大?
或谓:太阳朗照,是谓白,然人立日下,却有一阴影,白不能包容黑。漆黑一团的夜色,幕天席地,无所不遮,白亦成黑,故黑能包容白也。据此推理,则黑大白小,引申之是黑尊白卑。
前人向缟《如梦令》词:“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灯尽欲灭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白不能全复盖,黑则能之,此词可证上说。
中国上三代,夏后氏尚黑。夏后氏尚黑,彝人也尚黑,两者有渊源乎?
阮嵇之异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中有阮嵇,阮者阮籍,嵇者嵇康。阮籍享年,嵇康被杀。
钱钟书先生指出:“阮嵇皆号狂士,然阮乃避世之狂,所以免祸;嵇乃忤世之狂,所以招祸”(《管锥编·全三国文卷四七》),精辟之至。
西方学者分“自由”为“积极”、“消极”两类,阮籍“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属“消极自由”;嵇康“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当入“积极自由”之列。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阮嵇之性格决定阮嵇之行事,而阮嵇之行事又决定阮嵇之下场也。
自然
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七引俗谚“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以证之。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道家思想浓郁。而“自然”一词本道家之精义,老子不是说“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么!以“自然”衡之,丝竹皆人为,故听乐,“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也。
道家重自然,听乐如此,吃东西亦然。老子以“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与孔子的“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相异。盖“味无味”,是求本味,自然;而“不得其酱不食”,添油加醋搁葱姜,烹饪调和,非自然也——我有个假设,倘如吃鱼,老子一定是清蒸,孔子必然红烧黄焖,下足了功夫。
道家重自然,吃东西如此,做事亦然。庄子鼓吹“无以人灭天”,或问:“何谓天?何谓人?”庄子答:“牛马生着四条腿,是天;给牛马穿鼻子、套笼头,是人”(《庄子·秋水》)。“无以人灭天”,就是别去役使牛马为人做事。
道家思想偏失在此。“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来交响乐?“味无味”,何来餐饮业?“无以人灭天”,岂非大天而颂之,只会对着大自然跪拜叩头么!
故荀子批评道家思想“错(舍弃)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一语中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