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扈
上则提到了“桑扈”,且来说说这个人。
清代学者考证,桑扈,就是《论语·雍也》里的“子桑伯子”,《庄子》中的“桑雽”(《山木》)和“桑户”(《大宗师》)。
《论语·雍也》记载:“仲弓(冉雍)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也’。”
仲弓问什么?文中未言,大概是为人处世的“礼”吧。孔子说:“你可以去问问。但桑伯子的观点,我有一个判断:简约。”仲弓道:“内心恭敬而行事简约地去治理百姓,犹可;内心随随便便,行事也随随便便,不太马虎了?”孔子说:“你说的对。”
关于桑伯子的“简”,后来刘向的《说苑·修文》讲了个故事:孔子去见桑伯子,他竟光着膀子接客,孔子的弟子很光火,骂桑伯子无礼,孔子说:“弟子们,我所以要见他,是想让他讲点文明”。孔子走后,桑伯子的弟子也痛斥孔子的斯文,桑伯子说:“我见孔子,是想让他回归自然。”对此,刘向评价道:这个桑伯子,“欲同人道于牛马”,想退回到动物世界。
《庄子·山木》中的桑雽,跟孔子讲了一个逃亡者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的故事,桑雽说:“林回这样做,因为‘彼以利合,此以天属’。”“利合”是“人”,“天属”属“天”,属天即“道法自然”。孔子听完,“绝学捐书”(把学问和书本抛弃),而弟子们也“无揖于前,其受益加进”(不再向老师作揖行礼,可道行大进),竟归依了桑雽。
至于《庄子·大宗师》中的那位桑户,他死了,孔子派子贡去吊丧,只见桑户的弟子们,编曲的编曲,鼓琴的鼓琴,临尸而歌。子贡大惑不解,归告孔子,孔子叹道:“子贡呢,桑户是方外之人,我等乃方内之人,方外方内岂可同日而语。我叫你去吊丧,正显示我的鄙陋呀!
……方外之人,与造物者游,把生看成累赘,将死视作解脱,他们怎么会拘泥于世俗的礼仪规矩!”
由上可见,桑扈(桑伯子、桑雽、桑户)与孔子,南辕北辙,价值取向实在大相径庭:孔乃儒家的掌门,入世;桑系道家中人,出世,故儒家的《论语》对桑扈颇有微词,而道家的《庄子》则视孔子为傻冒,司马迁说“儒道互黜”(《史记·老子传》),倒也不假。儒道既互黜,在行为上,桑扈以脱得光光的“裸行”来搞笑孔子的绅士气派(桑扈大概可算中国最早的“行为艺术家”之一),便不难理喻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