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大学有魂,自由为道》——访云南大学石鹏飞
(2010-06-17 22:08:03)
标签:
滇池学院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云大孔子中国杂谈 |
人们说:“提起云大教授,不能不谈到石鹏飞。”一头桀骜不逊的乱发,一张表情生动的脸。这位不修边幅的名士,是云大学生眼中讲课讲得最好的老师之一,也是云大被议论最多的老师。
4月5日,我们前往龙泉路云大教工宿舍拜访了石鹏飞教授。请他谈了大学精神、教授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诸多问题。
有人说听石老师讲课,绝对算得上一种享受。而读石老师的文章,才更能体会出石老师思想的精髓。我们的谈话也就从《大学印象》第四期上《我的〈论语〉心得》一文开始……
【《我的〈论语〉心得》】
记
者:先说说石老师的文章《我的〈论语〉心得》吧。
石鹏飞:于丹女士有《〈论语〉心得》一书,风靡全国。我也读《论语》,作“心得”数条,饷之于同好。可能与于丹女士说法有异,正所谓“见仁见智”,毕竟文本是永远向读者开放。我无意抹黑孔子,当然也不想描红孔子。孔子就是孔子,还其本来面目最重要。时当今世,恐怕还需对孔子的所言所行作理性的分析和考量,是者是之,非者非之。这方是科学的态度。
例如孔子鼓吹“孝”,认为“孝”是为人之本:在家尽孝,出门必尽忠么,“父父子子”放大就成了“君君臣臣”。可孔子也坦承“孝”很难。他在回答子夏问孝时说,养父母永远和颜悦色不容易。有事情,儿子去操劳;有酒食,父母先吃——这样做就算是孝子了么[i][i]?还有,我想问一句,孔子为什么不提他的爸和妈呢?
记
者:对于中文系的学生,儒家经典《论语》自然不会陌生,那么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读《论语》,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孔子的思想?
石鹏飞:凡学人与常人不同之处,在于具备理性与批判之精神。明朝的李卓吾就曾经挖苦过孔子:“现在还是半部《论语》平天下的时代吗?”
【大学有魂,自由为道——石鹏飞谈大学】
中西方思想的差异
《孟子·滕文公》曾说到:夏的教育机构叫“校”,殷的教育机构叫“序”,周的教育机构叫“庠”。至于“学”,则夏商周三代都叫。其谓:“校”就是“教”,“序”就是“射”,而“庠”就是“养”。在我看来,“校”又读若jiào,有“校正”之意,故可通“教”;“庠”之通“养”,乃声训,有“养成”之意;
“序”即“序列”也、“秩序”也,孟子后文称“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岂非人与人相处的“序列”、“秩序”么?由此观之,夏商周的教育机构,其功能重在“校正(行为)”、“养成(习惯)和“规范(社会)秩序”而已。
这恐怕导致了以后中国教育的缺憾,即过分强调“道德”因素,遂重人伦而轻科学。孔子有言道:“当仁,不让于师。”因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体系就是“仁”。为什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读了很多书,可说是汗牛充栋,且追求“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但读来读去,却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更不知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呢?究其症结,或在此耶?据我所知,西哲早有言:“吾爱吾师,尤爱真理。”今哈佛大学延伸这一传统,其校训就是“与真理同行”。这样,西重科学层面的“真”,而中则重人伦层面的“善”,从追求来看中外之学校,不判然有别焉?
性善、性恶论也是中西方思想上的主要差异。性本善引申出了“义务本位”和“道德本位”,性本恶引申出了“权力本位”和“法律本位”。由于中国较早就开始了农耕经济,故而历代之统治者,都期望将老百姓培养成温良恭俭让的“羊”,所谓“人之初,心本善”。而在西方,“性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圣经》中的原罪不就是恶吗?黑格尔就称道过“恶”。这样的人就变成了“狼”,就是“强盗”。君子与君子之间是不需要法律的,需要的是道德。而强盗与强盗之间道德是没有约束力的,只能制定一套严密的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转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