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说“祭灶”

(2009-02-20 11:07:17)
标签:

石鹏飞灶神

接灶

天帝

华夏民族

孔子

文化

杂谈

我说“祭灶”

 

 

        贵报近期刊有《漫话“祭社”》一文(白永兴作),读后有些联想,姑妄言之,算是个补。

        窃意灶神乃“ 一家之主”,超越于其他神(如“门神”)之上,还须祭,实与“火崇拜”有关。火的发现和使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有了火,黑夜不黑,寒冬不寒,它能带来光明和温暖,且还能驱赶野兽、让人类吃上美味营养的熟食,功莫大焉。这就形成了“火崇拜”。当然,人类发现和使用火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头应是篝火(就有了烧烤),后来改革成灶。灶之于家,颇关键,迄今一些原始民族的家庭(族)以火塘为中心,可证。《论语·八佾》中载王孙贾语:“与其媚于奥(奥神,居屋之西南隅),宁媚于灶(灶神)”,足见在华夏民族中灶的地位也不可轻觑。

不过,祭灶源于火崇拜,以后竟衍生出贿赂成分。原因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灶神,其上天述职,要向天帝汇报他在家中所看到的一切:倘说好话,天帝会赐福这家人,反之,天帝要降灾。于是,凡众送灶神上天,遂隆重热烈,摆出美食旨味,甜甜其嘴巴,“上天言好事”,忽悠一下天帝。这样去看,实属贿赂。我还读到过一个材料,据说在有的地方,送灶那天,该家主妇还须在灶神像前裸身洗个澡,以色相来诱惑这位天庭派驻下界的监察员。若然,更是带有性贿赂的内涵了(神也会受女色勾引,河伯娶妇不如是耶?)孔子在解释“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现象时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看来,孔子也认可“媚灶”的举动。我说祭灶慢慢转成贿赂,还可将“送灶神”和“接灶神”作作比较就可以明白,一般来说,送灶虔诚而接灶简慢,为什么?盖接灶不会产生“短期效应”,自然不必掏腰包破费去当冤大头!于此,华夏民族的“实用理性”特点,毕露无遗。延伸一下,如果连神都可以忽悠,那么,其他呢?

民俗背后藏着文化,撇开“火崇拜”不提,祭社颇有人神之间进行“钱(食色)权交易”的色彩。说清这一点,或许对建设“先进文化”有所助益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鲁迅的爷爷
后一篇:丢手机的感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