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云大教授石鹏飞:文化是科学制度的衍生土壤

(2008-12-28 10:53:01)
标签:

杂谈

云大教授石鹏飞:文化是科学制度的衍生土壤
http://www.yn.xinhuanet.com/images/space.gif
http://www.yn.xinhuanet.com/images/space.gif
  新华网云南频道 ( 2008-11-24 ) 来源:春城晚报0
 【字号  打印】 【如何订阅新华短信】 【收看新华手机报】 
 【在线投稿】 网友留言
 

    四大发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中国古代的很多发明创造在当时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上世纪30年代末,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提出的“李约瑟问题”数十年来一直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

    本月27日,“科学大讲坛”将迎来本年度的最后一位主讲嘉宾——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方正,他演讲的题目正是“现代科学的渊源和李约瑟问题”。对这个问题,云南大学教授石鹏飞长期以来也一直在思考,在他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追溯中国的文化传统。

  重道德会抑制科学发展

    石鹏飞认为,中国的教育向来有“重人伦、轻自然”的倾向。2000多年前,孔子办校,设立了政事、德行、言语、文献4科,都是文科。尽管儒家一再标榜“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但这样的教育让儒生们即便读了那么多书,仍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是绕着太阳转的”。

    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道尽了中国人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但在石鹏飞看来,孔子“博学以文,约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思想言论也划定了一条无形的边界,为读书设定了禁区。“人类社会认知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打破禁区的过程。”

    “中国人求善,西方人求真。”对于自己的这一观点,他用东西方对老师的不同解读来阐释。中国说“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面临实行仁德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谦让,而剑桥大学的校训则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善是道德判断,真是科学判断,但道德观念的更新往往跟不上科学创新的步伐,历史上道德和科学常常‘打架’。正是因为奉行‘日心说’触动了教会的权威,布鲁诺才会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重道德必然会抑制科学发展。”石鹏飞如是说。

    美学家李泽厚曾说中国人有“实用理性”倾向,石鹏飞认为这导致了中国人重“有用之用”轻“无用之用”,重“学以致用”轻“学以致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全是技术而非科学,为什么《墨经》记述“小孔成像”现象却没有人追问光的本质,为什么甲骨卜辞记载超新星的爆发却没有寻根究底。“重技术轻科学,导致我们在技术时代能领先,在科学时代就落后。”

  逻辑到中国就讲不通了

    爱因斯坦在阐述科学研究的手段时,强调逻辑和试验是十分重要的。但黑格尔却说“逻辑到中国就讲不通了”。石鹏飞也坦言,就算是被众人奉为圭臬的古代典籍中,也存在不少逻辑上讲不通的地方。比如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和熊掌可视作同类事物,但死和生却是对立的,用“鱼和熊掌”来比附“生与死”,从逻辑上是不准确的。

    “至于试验精神,也是我们比较缺乏的,中国人更习惯用体会的方式了解世界,而且经常直观推论,以偏概全。”石鹏飞说,“比如‘生命起源于水’就是从‘父精母血’一步到位的,是猜的。”

    最后,石鹏飞还饶有兴致地谈起了“科学”二字的起源。他说,科学其实是“分科学”的简称,也就是植物学上把植物按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的方法。“这说明科学应该注重分析,但中国人喜欢玩‘和合’,至今还在讲‘天人合一’。”他认为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天人相分”,人在场,人到位,高扬人主体,“知天命而用之”,才有科学。科学凸显了人主体,但我们至今还在囫囵地看问题,在石鹏飞看来,这也是近代中国在科学方面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是土壤,科学制度是在文化这个土壤上逐渐衍生出的,什么样的土壤长出什么样的果实。”石鹏飞认为文化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也提醒,在提倡文化多元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文化也是分层次的,要积极推动优质文化的发展。(完)(通讯员 肖瑜 记者 杨质高)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练  字
后一篇:装  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