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自我矛盾
读《论语》,发现孔子很有些自相矛盾处,姑举几例。
孔子很强调“学”。《论语》劈头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孔子还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可孔子也曰:“博学以文,约之以礼,亦可弗叛矣”
(《雍也》),这话什么意思呢?即读书要有限制,须约束在“礼”的范围内。这样,孔子实际上在鼓吹“读书有禁区”。读书有禁区,这“学”必然要打折扣了。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这话孔子讲了两遍,一见于《子罕》,一见于《卫灵公》。“吾未见好德如好色”,倒有点唯物主义色彩,孔子也是人,恐也逃不出这樊篱。可孔子有次去见南子,南子是个漂亮的婆娘,按说也正常,可当弟子们揶揄他时,他却拼命洗刷自己:“予所否者(我倘有邪念,做坏事),天厌之,天厌之。”
弟子颜回“安贫乐道”,孔子很称道,夸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可孔子自己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而且还有“七不吃”的讲究(《乡党》)。读到这里,令人大跌眼镜。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应该说,这符合“礼”。倘若“不在其位”,偏要去“谋其政”,岂非僭越?僭越,“是可忍孰不可忍”
(《八佾》),孔子最恼火。可孔子自己么?他开办私学,游说诸侯,说谁能用他,他就能“吾其为东周”
(《阳货》),又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宪问》)。“官迷”的孔子向来不甘寂寞,不有点食言?
废止死刑,也是孔子的一个追求,他说:“子为政,焉用杀”(《颜渊》)。然孔子一旦有权,就诛少正卯、堕三都,“攻乎异端”(《为政》),孔子言行一致么?倒是鲁迅说得深刻:“好个王道,只消一个顽民,便将它弄得毫无根据了”(《关于中国的两三事》)。
早有学者说孔子“自论甚违”(李长之)。孔子是人不是神,未必“句句是真理”。读《论语》,我想,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是者是之,非者非之”,不能丢失了自己的头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