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短札·
嵇康与鲁迅
石鹏飞
“嵇康的论文,比阮籍的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
,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
上引鲁迅读嵇康的一番话,出自其著名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很喜欢魏晋文章。据说,有人(大概是刘半农)写过一联赠鲁迅:“托(托尔斯泰)尼(尼采)学说,魏晋文章”,鲁迅许为知言。对魏晋作家中那位“烈性而才隽”最后被杀了头的嵇康,鲁迅更是钟爱,曾校点过《嵇康集》。
我想,明白了鲁迅对嵇康的评价,不妨对先生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新作番解读——这难道不是嵇康的《难自然好学论》的引申?“百草园”中童趣盎然,“三味书屋”枯燥乏味,鲁迅写道:“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到私塾里去,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私塾。也许是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石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都无人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 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复盆子们和木莲们!”读书是做了坏事后的惩罚,不读书才十足的开心。“人是不好学的”,“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嵇康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鲁迅遥远的隔世回响!
昔时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中学的课文),老师讲道:这文章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显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也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现今回头去看,这样的解读恐怕总令人觉得“皮相”了点,是吧?
作于2003年7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