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我比照,主客交融

(2021-08-22 19:25:59)
标签:

近体诗的抒情

分类: 文艺随笔

物我比照,主客交融

——近体诗抒情例谈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这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对诗歌抒情这个基本特点的最早概括。言志,即抒情。情动于衷,则发而为诗。所以,赳赳武夫如项羽、刘邦,情动之时,也能作《垓下歌》《大风歌》,流传千古。

而诗歌的抒情手法,则可谓不胜枚举,在诗歌理论著作中,对抒情手法的论述,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讨论一种抒情手法——物我比照,主客交融。

所谓“物我比照,主客交融”,就是先把抒情主体(我)的感情楔入客体(物),然后借带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李白《敬亭独坐》中相看两不厌一句,采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在这里,“两”,即指抒情主人公“我”(李白)和客观外物敬亭山;所谓“两不厌”,即“我”爱山,山爱“我”,互相怜惜,“我”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虽然什么也不说,却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在这种物我情感的交流中,作者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很自然地透露出来了。

如果说相看两不厌还只是“物我比照,主客交融”抒情手法的一种雏形,那么,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就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了。词人对眼前的青山一往深情,觉得青山妩媚, 而青山也似乎以为词人 妩媚了。作者将“我”之情与青山(物)之情相比照,物我之间达成一种高度的和谐,而物我之外,更无相知,从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情怀。

“物我比照,主客交融”所抒之情,最常见的是物我交融,心气相通。如山东仪述忠的《端午祭屈原》一诗云:“汨罗江水浪滔滔,拟唱九歌吟胆豪。我敬先生家国恨,先生教我赋离骚。”张金英女士如是点评:“汨罗江的浪涛之声犹如行吟之声,这种联系已不鲜见,然转结的我敬先生家国恨,先生教我赋离骚点亮了全诗色彩,如此对句互文互意,表现了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敬仰以及对其作品的赞颂。屈原,已经成为爱国的代名词,是一种高境界的精神符号。作者敬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说明从中受到的爱国教育;先生教我赋离骚说明屈原作品的深远影响。全诗通俗易懂,境界自出。

本诗一二句写景叙事,三四句即采用“物我比照,主客交融”的抒情方式,把抒情主人公我(主体)和屈原(客体)情感、心气融为一体,真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张金英所评的“境界自出”。

笔者游张家界天子山,曾经写了《晋谒张家界天子山贺龙铜像》一诗:“远眸如电察乾坤,浊世阴云岂足论?君为武陵添壮气,武陵风月伴君魂。”老圃萧济民先生评论说:“‘君为武陵添壮气,武陵风月伴君魂’二句,用空灵的笔法,把贺帅与武陵人同呼吸共命运、精魂相随的情感凸显出来。前句讲贺帅唤起和激发了武陵人的觉醒、信心和斗志,会不由得使人联想到武陵子弟跟随贺帅英勇战斗的壮烈场景;后句写凭吊英灵,武陵风月永相伴随,意味着贺龙元帅永远活在武陵人的心中。所谓“空灵的笔法”,亦即“物我比照,主客交融”的抒情之法。贺帅的威武雄壮的形象特点与武陵山水的壮美雄奇,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写武陵山水,即是写贺帅,从而在相互映衬、相互交融中把人物写得入木三分。

李文林先生有《深山哨兵》一诗:“身在群峰志不群,亦崇武道亦崇文。青山爱我长相守,我爱青山高入云。”诗中青山(客体)与“我”(抒情主体战士,这是代言体)相厮相守,相爱相怜,战士矢志不渝地守卫着祖国的安宁,青山的“高入云”烘托着“我”的高远志向——“志不群”,在相互比照中,完成了对主体形象的塑造。

“物我比照,主客交融”的手法,要把“我”的情感楔入“物”中,其感人的力度才深。林素芳先生的《春日白石山遇无名花》也采用了这种抒情手法。其诗云:“滴露崖头棘草寒,一枝香雪倩谁攀。我怜花在深山老,花或怜吾尘世间。”惜乎“或”字太弱,使得全诗在情感的抒发上打了折扣。

在“物我比照,主客交融”的抒情手法中,往往以“物”衬“我”,以“客”衬“主”,虽然地位上有主次之分,但形象上、情感上基本是对等的。两山对峙,不分轩轾,那样的形象比照、情感碰撞,才会迸发出最璀璨的火花,最大程度上给读者视觉上、情感上的冲击。但也有例外。周桃香女士有《谒李芬烈士墓》(其二)云:“风高品洁不输莲,莲却输卿碧血妍。一缕忠魂芳万古,年年春雨泣碑前。”这首诗的前两句,把李芬烈士(主体)和莲(客体)进行比照,从而体现烈士的光辉形象。虽然李芬烈士和莲两者的形象并不完全对等,但正是因为这种区别,才使主体形象更突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手法所涉及到的两个形象,在地位上一定要有主次之分。像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就不属于本文论述的范畴了。

采用“物我比照,主客交融”的抒情手法,物我之间的情感有时也并不完全相融。如曾继全先生的《游百里峡》:“千峰万仞断一刀,溪畔游人小径遥。我笑山泉常附势,山泉笑我爱攀高。”诗中“我”与“山泉”,就相互戏谑,相互调侃,然而谑中喻理,别有趣味。元代诗人高房山的“我问海山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怡然观海》),也于戏谑中喻理,饶有风致。

在使用“物我比照,主客交融”的抒情手法时,也有物我情感相悖的,如元代高明《琵琶记》中的句子:“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那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最为伤怀了。

学习“物我比照,主客交融”的抒情手法,最关键的一点,是找准最契合“我”的情感的“物”,从而使情感有最美的归宿。

(发《白云诗词》2021年第2期总第50期,《新邵》杂志2021年秋第2期总第1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