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得书中趣,始悟联中味
(2021-08-21 22:47:13)
标签:
对联与书法 |
分类: 文艺随笔 |
识得书中趣,始悟联中味
——浅谈联墨的别趣
对联从诞生之日起,便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好的书法,能给对联插上翅膀,使其流播广远。如果我们能深刻领悟书法中的趣味,就能更深刻领悟对联中的寓意。
关于书法中的妙趣味,流传的故事很多。
泰山上有一块著名的摩崖石刻——“虫二”(“虫”字上面还有一撇),乍一看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它其实是“風月”二字去除了外框,寓意风月无边。明白了个中原委,让人会心一笑。
相传清朝大臣刘坤一,在追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时,曾于扬州大明寺平山堂上题过一块著名的匾额——风流宛在。而这四个字中竟然有两个“错别字”:“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多了一点。其实,这并不是书者写了错别字,而是有意为之。这么写使一块平常的匾额富含了哲理,即为官为人,最好是风流少一点,实在多一点。
在对联的书写中,书家也常常融入书法的这种妙趣,让联味更浓。孔府大门正中高悬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旁明柱悬挂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少了一点,寓意“富贵无顶”;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下面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意“文章通天”。纪晓岚书写的这幅对联,因为“富”字和“章”字的别样,而使对联意蕴更加深远。
世界文化遗产、安徽省黟县的西递、宏村古村落中,就有好几副对联的“章”字,是这么写的。如“孝弟(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如“传家礼教惇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当然,孔府的对联,“章”字这么写是贴切而无疑义的,但如果普通人家的对联这么写,作为一种美好的祝愿虽可,但终究欠妥。所以,同是西递宏村,大多数对联的“章”字,还是正常的写法,如这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说到西递宏村,其对联书法中的妙趣,还真不少。有联语云:“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书家在书写时,“快”字右边的横折少写了那一“折”,“辛”字下面多写了一横,“多”字上面的夕少写了一点,“亏”字繁体“虧”右边多写了一点。这副家训联本来已含深刻道理,经书家这么一写,用意更深。上联告诫后人,快乐虽好,但难免乐极生悲,少一些享乐,多一点辛苦,才会多一些收获;下联告诫后人,便宜虽好,不可多贪,吃亏是福,适当多吃一点何妨。凭借书写之妙,拓宽了联的意境,加深了对联的教育意义。
还有一副联写道:“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下联中第三个“难”字繁体“難”左下的“大”字,被书家多加一点写成了“小”字,意在千难万难,能做到“知难”,便是“小难”,只要迎难而上,就万事“不难”。书家一个“小点”,带来无穷妙味。
还有一副对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也极尽书写之妙。上联中的“章”字,也是“通天”写法,不再讨论。下联中的“深”字,右边上面多写了一点。学问要深一点,再深一点,这一“点”,恐怕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做到的,那真个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一个小点,体现无穷韧劲。
西递宏村的家训对联,还有不少值得研究之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细细去品味。
从上述的对联书法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道理。书法家书写对联,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字写得好看,而是应该深入领悟撰联者的用意,并能用巧妙的形式去表现对联的思想内涵,进而增加作品的艺术内涵;而作为一个对联书法的欣赏者,我们不仅要弄明白对联的字面含义,更要善于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品赏,去把握一副联墨的妙味。
(发《中国楹联报》2021.11.12第44期总第15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