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制造印花税新闻”能救市吗?
市场该怎么办?政府应当及时表态。证监会发言人不应当一年只露面一两次
沪深股市从高位跌落之后,财富缩水效应明显。在2008年第二个月度即将结束之际,救市呼声达到一个新高潮。救市建议主要是四个:增加资金供给,制止恶意再融资,下调股票交易印花税,改革新股发行制度。
在一片救市声浪中,媒体报道五花八门。2月26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将严格依法审核,不少人立即判定这是管理层在救市了。随后,《潇湘晨报》于2月27日登载了《传财政部将下调印花税救市已提交调整报告》的报道,这篇极其没谱的报道竟然被人民网首页转载。通读这篇报道,消息来源极其脆弱——在第二段以道听途说方式进行了一句话描述,“昨日沪指低开并再度失守4200点后,临近收盘时,坊间突然盛传‘3月初财政部或下调印花税’”。然后,在第六段说,“一家权威专业媒体的驻京记者昨天称,从其财政部线口记者掌握的情况看,‘3月初财政部或下调印花税’的传言或许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消息来源‘相当正面’。另有消息称,财政部其实早就向管理层提交了‘择机调整印花税征收方式或幅度’的建议报告,提交时间是在春节前那一轮全球股市暴跌导致各国政府纷纷救市之时”。坊间盛传也可以作为报道,可见救市愿望之急切。
此前,《羊城晚报》也刊发了一则关于印花税的报道,该报道说,“《华夏时报》日前从相关财税专家处了解到,印花税调整问题确实在相关会议上被多次讨论。不过,由于专家看法不同,目前尚无最后定论”。该报道又说,“一位证监会发言人表示,‘内部的确有相关的讨论,但没有听说这样的报告提出来’。而财政部有发言人表示,目前还不了解印花税调整相关情况,他同时强调财政部明文规定,不允许财政部相关人士就此发表意见”。根据我同证监会、财政部方面的查询,这些报道缺乏依据。证监会并没有发言人接受过《羊城晚报》的采访。
而对中国平安再融资方案的报道,也在2月27日有了最新的版本:标题是《中国平安高层表示:将视市场情况执行再融资》,也有网站把标题改为《中国平安表示:等市场转好在执行再融资》。借着这篇报道,甚至是借着这个标题,有人认为中国平安再融资遭到了挫败。但是,我们细读《21世纪经济报道》的这篇报道,发现中国平安的态度是立体的:
1、“平安高层表示,此前市场对是次融资案的规模与推出时机均与实际情况有明显的误读。实际上,按相关程序,再融资议案即便得到3月5日类别股东大会通过,中国平安董事会也会视市场情况,方确立是次千亿再融资案的具体执行时机”。
2、“2月26日午间,本报记者致电中国平安进行询问时,平安内部人士亦表示,上述官方文件对平安融资案的影响并非负面,而是中性,甚至长远来讲偏向于正面。而且,对于其中‘不应是恶意圈钱’的说法,该人士已将其解读为‘一方面不允许恶意融资,另一方面随便说别人恶意圈钱也是不应该的’”。
3、“2月26日下午,来自香港投资界的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近日A股积弱,平安管理层会考虑将巨额再融资押后至行情好转时执行。而是日下午,接受采访的平安一高层对此的回应确认了这一消息。该高层表示,‘融资案的推行,公司必将准确把握时机。若价格不好,公司也是不会进行(再融资)的’”。
4、“此外,该人士亦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市场对中国平安融资方案有两大明显的误读。其一,大凡提及此项融资计划,市场均以1600亿元冠之。可是,按照公告,中国平安是次增发的品种是12亿新股与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其中,增发股票的价格将按正式发行前的市场价格确定。而根据2月26日中国平安68.04元收盘价,上述融资的规模已从公告发布之初测算的1600亿元降为1228.48亿元。 其二,目前市场对再融资的恐慌在于,不少投资者简单认为3月5日中国平安类别股东大会之后,千亿扩容方案便可能被执行。然而,上述高层人士表示,按相关程序,若3月5日类别股东大会通过这一提案,也只是将股东将发布融资计划的权利赋予公司董事会。董事会有权在接下来的12个月中择机将再融资计划上报监管层”。
上述理由,足以打消那些一味主张叫停中国平安再融资计划的迷幻。如果不具备市场条件,中国平安会继续叫卖股票吗?如果没有大机构率先购买,中小投资者会跟进买它增发的股票吗?这是不难得出结论的。
继人民网进行网上调查并公布《调查显示超过97%网民反对平安巨额融资》之后,新华网在2月27日刊登了《97%网民认为应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新闻,这篇报道在最后还说,“针对近期一些上市公司的巨额再融资问题,有关专家呼吁:别让不合理的再融资毁了股改成果
。对此我们也期待,上市公司不要把股市当成自己的提款机,仅仅把再融资当作圈钱的手段。我们更期待,管理层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正确引导上市公司健康发展,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增强广大投资者信心,进而使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两大国家级网站介入呼吁,力度不小。如果简单推断的话,中国平安的再融资应当是叫停无疑了。但我认为,最终的结果将不是这样。
媒体救市,越救越乱。这种乱发救市消息的情况需要立即加以遏止。
从中小投资者信心相对低迷的状况来看,需要做些鼓舞人心的工作。但是真正救市的措施该是什么呢?
首先应当是澄清是非。中国平安再融资、浦发银行再融资是公司行为,也不违背法律规定,并且符合国家金融发展战略,同时价格、时机都是市场来决定。国家可以干预危害市场稳定的再融资行为,但还需要观察。
其次,继续表明严厉打击价格操纵、内幕交易行为,明确表示暴涨必然暴跌。去年下半年的市场暴涨存在不合理性,因此,暴跌虽然心理上难以承受,但有必然性。
第三,在此基础上,鼓励投资者选择经营规范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
第四,检讨2007年5月30日上调印花税的程序,向公众检讨。同时,制定出规范的调整机制,以利于今后采纳。
第五,创新资金入市渠道,创新基金形式。同时,加强基金监管,控制基金等违规操纵市场。
第六,扩大政府监管政策、监管信息透明度,证监会应当立即重启新闻发布例会制度,及时回答市场疑问。同时,对于社会上一些不切实际的消息和报道予以说明和指正。
一个健康的牛市,必然是能够接受双向扩容的市场。廓清舆论,依法办事,行政透明,运作规范,监管及时,才是救市的最终目的。而不单是为了一时的涨跌。
市场该怎么办?政府应当及时表态。证监会发言人不应当一年只露面一两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