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能否给CPI一个中文简称
王咏赋/文
(说明:此文原题为《给中文松绑,让英文走开》。作者论及了一个关系到本民族语言长期发展、优势累积的重大问题,值得所有有识之士思考。我认为,释放中文的活力与狭隘的民族主义并无正相关关系;很多时候英文简称优于汉语简称,尽管继续使用就是。本文作者所阐述的是一个语言自信力问题。)
伴随着物价上涨,一个英文缩略语又走红了,这就是CPI,读作“西屁爱”。
这“西屁爱”是什么东西?说来一点儿不神奇,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中国的媒体上,甚至在中国官员的口中,为什么不用简单易懂的中国词儿,而用这些洋字码呢?
原因很多,比如,有的政府官员或媒体记者喜欢卖弄,总想让人知道他懂得几个英文缩写,而不是只会说国语;比如,为了方便外国人了解中国事务,让他们一看这仨字母就像看到家乡人,立刻明白中国已同世界接轨了;比如,有的科技人员把生活用语与专业术语同等看待,强迫人们用“标准用语”说话(如:对电量不能说“度”,只能说“千瓦时”或
“kwh”)……。
此外还有一个更深刻、却也简单到家的原因,媒体圈外的朋友恐怕做梦都想不到:英文缩略语只有仨字母,简洁明了,而中文却要用一长串字才能说清。删繁就简,人之常情。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APEC(亚太经合组织),甚至连TMD(导弹防御系统)、G8(八国集团组织),都堂而皇之地登上中国官方媒体,而且经常在大标题中出现。原因也很简单:标题只有简洁,字号才能放大;用那么多方块字来表示一个简单的意思也太罗嗦了。
其实,英文本身并不简洁,如果把上列词汇的全称写出来,都是一长串字符,可老外喜欢用缩写,又毫无顾忌,一下子化繁为简了。由于英文只有26个字母,而一个专门词汇只包含三四个单词,难免出现缩略语相同的情况,可老外根本不在乎,照样缩写不误。比如那个CPI,既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缩写,也是Count
Per
Inch,(意思是“每英寸的采样率”)的缩写,还有其他成百上千种解释。哪位朋友感兴趣,查一查英文缩略语辞典就知道了。
中文本来也有缩写手段,而且相当发达,歧义更少。比如“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统一战线”简称“统战”,这些政务用语的简称,多么干脆利落!还有“超女”、“曼联”、“温网”、“荷赛”、“奥数”、“央视”、“沪指”、“消法”、“交强险”等等,简单明了。
然而,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凡是政务用语的简称,特别是那些简化得很大胆的词,多半是前人留下的;而现代人发明的简称,多属于日常生活、娱乐、体育等方面的用语。也就是说,政务方面的缩略语,除非官方主动创造(如“扫黄”、“打非”、“减排”、“共建”等等),媒体很少自主创造。记得“入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简称刚出现时,有人指责说这是佛学用语,不妥。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了七八年,一直都是使用全称,直到2006年才有媒体将其简化为“上合组织”,离简称“上合”还差一大截。至于“亚太经合组织”,与“亚洲和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全称相比已简掉一半,谁敢再进一步简称“亚经”或“亚组”,借你个胆儿!
面对这些令人生畏的一长串儿政务用语或专业术语,既然没有官方认可的中文简称,又想图省儿事,那就只能使用英文缩略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CPI、GDP、APEC一路走红。
然而,语言文字纯洁性的表现之一,就是所用文字系统的统一性。在英文报纸上,很少看到方块汉字。而汉字中夹杂着英文字母,总让人觉得别扭,好像汉字已黔驴技穷,非要请英文来救驾不可。
要让英文走开,就得给中文松绑,允许媒体大胆创造和使用中文简称。如果担心一个词汇多种简化会造成混乱,可以委托一个专家委员会负责审定,或者指定一家媒体(如新华社)作中文简称的发布者,当然速度要快,不能反应迟钝、久拖不决。只要有合适的中文简称出现,中国人还是最喜欢用自己的语言。比如Microsoft这个词,自从有了“微软”这个简明的中文名称,谁还用英文来称呼它?而GE(美国通用机器公司)则不同,因为没有“通机”这个简称,“GE”就乘虚而入了。
汉语功能强大,只要解放思想,没有什么概念不能用简单、易懂的简称来表示,比英文缩略语强得多!本文第五段所列举的那些英文缩略语,都可以用两个汉字来表示:“内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民值”(国民生产总值,GNP),“亚经”(亚太经合组织,APEC),“导防”(导弹防御系统,TMD),“八集”或“八团”(八国集团组织,G8)。至于那个什么CPI,我看用“消指”或“价指”代替就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