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央视报道错误杭萧钢构董少鹏 |
分类: 红墙论股 |
在传真发出一周后,记者突然(点评:一周回复,并不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安哥拉计划部门的邮件,一位叫做托马斯的经济工程师(点评:看,是一个工程师回复,既非“新闻官”,也非“发言人”。可见,此事在该国也是非常规操作的。)在邮件中写道:“计划部门不了解这个合同,我帮助记者询问了一个叫做国家重建委员会的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这个合同。”(评点:这个工程师为什么主动提供线索,耐人寻味。)
记者一时还无法找到国家重建委员会的联系电话,(点评:奇怪,大使馆不能帮助找到一个电话?)但在不断的查询中, 记者通过一家名为安哥拉时报的国家级媒体,找到了一位报道安哥拉战后重建相关新闻的记者,并最终联系上了他。
记者:“是这样的,我们在网上看到,你是安哥拉周刊报道国家重建、经济方面的记者。”
安哥拉记者:“是的。”
记者:“我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我们想确认一些信息。”
安哥拉记者:“好的。”
记者:“我不知道是不是是真的,我们想确认一个消息,关于一个合同,40亿美元的合同,中方是由香港的一家公司,国际基金公司和安哥拉重建委员会签订的一个合同。您知道这个事情吗?”
安哥拉记者:“我已经跟国家重建委员会的一些人问过,那几个人都说不知道这个合同。”
记者:“那就是说据GRN内部人员讲都没听说过这个合同,是吗?”
安哥拉记者:“ 对,没听过这个合同。”(点评:这是央视报道里惟一一个有一点说服力的细节。安哥拉国家级媒体专管战后重建报道的记者竟然没有风闻这笔订单,确实有些奇怪!但是,任何一位记者不知道的事情,都不一定不存在。)
一个占安哥拉全国GDP14%、占全国外汇储备三分之二的大合同,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没有听说过呢?甚至连报道安哥拉重建工作的当地媒体记者都不知道。这笔合同也实在太过神秘了,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疑问;即便它存在,但如此之多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不知情,天价合同当初是如何签订的?它有合法性吗?它能得到全面履行吗?一连串问题让人心存疑虑。
通过一个阶段的调查,依然不能说合同不存在,因此记者继续寻找杭萧钢构天价大单的踪影,其间安哥拉记者的调查帮助使调查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中方记者得以直接联系到了神秘的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并采访了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工作人员。(点评:央视报道再次前后矛盾,其实央视找到了了解杭萧钢构合同的“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工作人员”,但为了渲染合同的不存在和不为人所知,刻意报道那些不知情人的表现。其实,只要集中报道这个核心部分就可以了。甚至可以飞到安哥拉现场采访一下。)
记者:“有一个建房合同,中方和安哥拉合同,中方是香港,涉及到12个城市,是否真的存在这个有40亿美元的合同,您知道吗?安哥拉方面是GRN。”
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工作人员:“不知道。”(短评:这样的回答并不奇怪,我国的很多机构、公司都这样回应采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记者:您听说过吗?”
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工作人员:“从来没有听说过。”
记者又采访了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的另一位工作人员。
记者:“GRN的一个长官他叫什么名字?”
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工作人员:“反正你找隆戈就可以了,他来回答你。”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是GRN的工作人员吗?”
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工作人员:“我是。”
记者:“您听过那个合同吗?”
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工作人员:“没有。”
安哥拉国家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听说过杭萧钢构与他们签订的天价合同。令人不能理解,一个金额超过国家GDP10%的合同,经过当地记者,部门官员,包括中方记者的询问,答案都是不知道, 为什么连直接签署合同的单位,都找不到一个听说过关于天价合同的人呢? 这份天价合同毕竟是一个政府出面的安居工程的合同,而不是什么绝密文件。为什么就是没人知道呢? 看来,只有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工作人员提到的隆戈能解开谜团。(点评:看来,知道情况的人确实少,是否可以说明安哥拉的这个机构不够民主?或者一切都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
记者:“我是中国中央台的记者,现在想确认一个有关于GRN的信息。”
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隆戈:“对我和他们有关系。”(为什么说“有关系”?或者隆戈是外聘来专门跑资金的?也有可能。也许有翻译上的出入?)
记者:“是这样的,香港有个公司,叫中国国际基金公司,您知道这个公司吗?” (点评:确认了有关系!杭萧钢构没有现场考察,并没有影响安哥拉方面“认账”。)
隆戈:“我知道。”
记者:“据说最近这个公司和国家重建委员会签了一个合同是吗?”
隆戈:“那个公司吗?”
记者:“是。GRN和这个公司签了一个合同,是关于在安哥拉的12个城市签订了一个住宅项目。是这样吗?”
隆戈:“到底是哪个合同,我们部门有很多合同。”(点评:看来不是一个合同。一种可能是,中基公司与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草签了多个合同,用来二次招商和融资。而杭萧钢构认为机会较大,准备多吃下几单。中基公司就真的和杭萧钢构达成了合同。)
记者:“在安哥拉12个城市的住宅项目,落笔托,罗安达,卡宾达,金额非常大,是否真的存在这个有40亿美元的合同,您知道吗?”
隆戈:“是这样啊,我现在正在开车,你能不能半小时后在打过来,现在有一个大堵车,半小时之后我们再说。”
半个小时后记者再次拨通了隆戈的电话。
隆戈:“是,你想知道我们和中方签的合同吗,你们中央电视台在这里没有代表吗?最好派一个代表过来,坐下来面谈。” (点评:符合办事的逻辑,我国很多政府机关和大公司都是这么对待记者的,不可能只要电话里一问,人家就忙不迭的回答你的所有问题。再加上是质疑对方,对方保持谨慎丝毫不奇怪。而且,隆戈先生在“堵车”的半个小时里,可能与中基公司高层通过话了。)
记者:“这么说您是国家重建会的负责人。”
隆戈:“我们有一个管理层,我是其中之一。”
隆戈:“或者,你们发个函,我们以此回答你们的问题,或者发EMAIL。”(点评:看来隆戈是在用中国式的办法回应中国人。)
记者:“是,但是您知道,有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是不是存在这个合同。您能不能把这个问题先回答一下?”
隆戈先生并没有告诉记者,他要求发函传真或是电邮地址就挂断了电话,记者在4月12日下午四点,相当于安哥拉上午九点的上班时间就发送了传真。并进行了确认。
记者:“我们给这个号码发了一个传真收到了吗?是中央电视台的传真。”
安哥拉国家建设委员会工作人员:“是付豫发的?”
记者:“是的。”
安哥拉国家建设委员会工作人员:“传真已经送了过去,但是他现在不在办公室。”
按照隆戈先生的要求,记者发送了传真,并确认工作人员已经把传真交到了隆戈办公室。但最终记者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回复,期间记者曾四次拨通隆戈先生的手机,其中包括记者后来找到的他的另一个手机号,但是电话都被对方挂断或转入秘书台。
4月21日,记者第五次联系隆戈先生。对方挂断了电话。(点评:隆戈先生不肯接电话,是否得到了中基公司的指示?是否担心影响中国股市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隆戈先生是谨言慎行了。)
杭萧钢构再度陷入质疑
没想到,对安哥拉国家重建委员会的采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能直接判断合同真伪的隆戈,拒绝明确告诉记者合同真实与否。不知道他为什么回避采访。现在,既然唯一一条关键线索已经断掉了,只能再联系天价合同的另一方,位于香港的中国国际基金公司。
在香港太古广场的一个写字间,记者找到中国国际基金公司,但是,记者并没有获准进入 ,仅仅拿到一张早在3月26日就发表过的声明。
记者通过电话所了解的安哥拉方面的情况,杭萧钢构到底知不知道呢?记者还注意到,3月31日,杭萧钢构总裁周金法接受《经济半小时》的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番话。
周金法:“这个600多万美金是100吨钢铁的预付款。他们现在要付的是500万吨,因为我们已协商好是什么呢,就是说第一笔因为我们启动资金就是说他要给我们一部分现金,后面要付的话,他大部分要支付以银行信誉证来支付的。所以它后面还有个我没记错的,应该还有个1亿7千万左右的信誉证这两天马上就要到我们这里来了。”
但是,离他的发言已经过去了20天,杭萧钢构并没有告诉媒体,1.7亿元的信誉证为何没有了下文,此刻的杭萧钢构依然坚信344亿的天价大单在在等着自己吗?(点评:等待下文吧,4月24日杭萧钢构将发布消息)
杭萧钢构总裁周金法:“不能跟你说,股票波动,证监会对我们有书面的东西,调查期间不能接受采访,调查期间不便对外发布消息,否则我的责任。”
半小时观察:合同事小,诚信事大
我们历时20天没有找到这份合同,但我们还是非常希望它真地存在,因为我们希望中国的上市公司是诚信的上市公司,中国的股市是健康的股市.
股市不应该是赌场。在赌场里,赌客不知道庄家骰盅里的骰子究竟是几点,输赢全靠猜大小有无;但在股市,上市公司应该真实透明地公开相关信息,不应该再让投资者猜骰子。杭萧钢构显然没有做到信息公开。
上市公司应该对所发布公告承担法律责任,但我们看到,杭萧钢构的公告确实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首先,杭萧钢构公司并没有前往安哥拉进行实地勘测,违反了相关规定,该合同的真实合法性因此存疑,但杭萧钢构却以公告的形式对外发布;其次,证监会进行调查之后,杭萧钢构又发布公声称,该合同不一定能完全履行,这其实是对上一个公告进行部分否定,既然不一定能完全履行的合同,为什么要匆忙发布公告?
对于天价合同的真伪,希望杭萧钢构公司在证券监管部门的督促下尽快给投资者们一个清晰的答案;而对于此次事件中杭萧钢构的责任,相信证券监管部门能够给公众一个答案。300多亿的合同,当然是个大单,但比起中国股市的健康来说它其实很小,监管部门了解清楚天价合同背后有无欺诈,才是大事。
主编: 张凯华
记者:付豫
(点评:央视大张旗鼓地报道杭萧钢构订单疑问,但却以一种小报小刊的模式进行噱头炒作,没有围绕核心环节、核心人物做核心分析。其中偶尔触及到专业角度,但很快就游离而去,陷入自己编织的炒作误区里。央视做出如此令人遗憾的“财经报道”,实在是市场经济的悲哀。遏制新闻炒作之风,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