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以专业和真诚感动异国灾区民众

标签:
日本地震救援国际杂谈 |
分类: 精彩文稿 |
日本大地震,中国人民感同身受,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实施人道主义救援。《军事纪实》栏目特派记者全程相伴,贴身拍摄救援队在重灾区的艰苦搜寻,独家记录一段患难之中的真诚救援。央视7套《军事纪实》3月24日晚20:03分播出《东邻有难》上集,敬请关注
背景回顾: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向日本派出了一行15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于13日飞赴日本实施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在到达日本大船渡市后,救援队员们亲身感受到了这次灾情的严重和复杂:天气恶劣、物资供应紧张、6级以上余震不断、海啸预警频发、核辐射的危机愈演愈烈,救援行动成为救援队历史上面临次生灾害最多的一次。在如此艰苦危险的环境下,队员们坚守一线,截止北京时间3月15日晚8点,已对20多个点、70多座倒塌房屋进行认真排查,尚未发现幸存者,但发掘出一具失踪人员遗体。随着核泄漏危机步步升级,多国救援人员和媒体记者都开始紧急撤离,中国国际救援队和《军事纪实》栏目的特派记者却依旧坚守前线、搜救排查工作仍在继续……

3月16日 第四天 漫天大雪中奋力救援
早上四点,天还没有完全亮,但已能看到漫天飞雪,自15日夜开始,强冷空气袭击日本地震灾区,大部分地区下起了大雪,救援队所在大渡船市的积雪有两厘米厚,夜间气温在零下2度左右,风力也常常在五六级以上。队员们连夜对居住的帐篷进行了加固和支撑,才保证没有被大风刮走。由于震后当地严重缺乏燃油资源、电力中断,根本无法取暖。薄薄的几顶帐篷,在大风雪面前作用甚微,无奈之下,几个年轻的小伙子只好挤在一起取暖,然而等到一觉醒来,全身依然冰凉。
清晨五点,简单地吃了一些压缩食品后,队员们又要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为了避开随时出现的海啸危险,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驻扎地选择在离搜救地点有二十分钟路程的地方,每天由日本当地工作人员带领前往,由于过度劳累,好多人一上车就睡着了,一个小队员告诉我们,能在车上睡上一觉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至少这里没有寒冷和随时会刮倒帐篷的大风。
经历了前几天的搜救,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们对这次日本特殊的地震海啸次生灾害救援总结了一些经验。陈庆开队长部署工作时明确要求,救援工作采取人工排查和生命探测仪等技术手段相结合方式,实施精确搜索。根据日方提供情报,如果遇到有失踪和死亡人员的部位,优先搜索;同时对海啸发生时海水最高处以上的房屋残部,优先搜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搜救幸存者。
15日早上6:30分,12名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携带轻便的搜索仪器全面展开排查。日本消防队也调来一台大型挖掘机协调工作。
中国救援队按照国际搜救惯例,每当完成一处排查后,都要对这栋已经排查过的房舍做出标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英文缩写是“CISAR”,画上大圆圈、写上时间,表明这个地方中国国际救援队已搜救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告诉其他救援队这里已经完成搜索。这就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留下的标记,表示此处已经搜查完毕,横线代表没有任何人或遗体,而在另一些搜救现场,也有一些其他国家救援队留下的痕迹,画面上的这个标记是美国国家救援队留下的信息,USA1代表的是美国国际救援一队,下面标有搜救日期,1000表示上午10::00分。在这次日本大地震救援中,一共有9支国际救援队,分别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新西兰、墨西哥等,各国救援队在展开救援时,按照日本政府的划分区域独立作业。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搜救区域是第二责任区南部、第三责任区和第四责任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尽管各国救援队相对独立,但透过这些小小标示,似乎又将大家联系在了一起。很巧的是,这天下午,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大船渡市第二搜救现场遇到了准备撤离的美国救援队,随队翻译帮助双方队员们进行了简单的语言交流,两国救援队员纷纷握手表示慰问,美国队员们也为中国救援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精神和取得的成绩感到敬佩。
整整一天的搜寻,天空时而放晴、时而大风大雪、地面余震不断,给队员们的心理和体力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夜幕降临前,大家趁着最后的光亮回到驻地,此时已接近晚上7点,队员们围在一起吃饭,食物是最简单的面包、水和自热食品。因为当地物资严重缺乏,救援队所有的供给都是从国内带去的,为了节约水,队员们多日没有洗过脸、洗过脚,也没刷过牙。泡方便面需要用水多一点,队员们都舍不得吃,而是吃单兵自热食品,只用一点水就可以把食物加热,因而在这里连吃上一顿开水泡方便面都算是开小灶了。
晚上,队员们各自回到帐篷休息,由于当地通信中断,于是临时驻地帐篷里的这台电脑,通过连接海事卫星便成为了惟一可以与外界取得联系的设备,陈庆开队长每天都要通过它向祖国传回一些救援队的工作信息和图片,同时也了解日本灾情的最新情况。新闻片段中,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事态发展,让他为自己的队员们感到忧心忡忡,明天他们能安全地完成任务吗?
入夜,日本大船渡市又飘起了大雪,救援队几顶小小的帐篷在静谧的夜色中显得尤为孤独而安静。很多人已经渐渐睡去,救援队员胡杰在营房里写下了他今天的“战地日记”——“2011年3月16日,但愿今晚大船渡的风不大,但愿今晚帐篷睡觉不冷。
3月17日
救援队里像这样的队员很多,由于通信完全中断,来到日本后,他们都一直无法正常地与家人取得联系。眼看核辐射的危险在不断升级,但为了尽可能地帮助日本地震灾区,所有的中国队员依旧坚持在第一线,全力开展搜救排查工。然而由于承受着巨大的体力和心灵上的双重煎熬,队员们互相之间的话却越来越少。
这天傍晚回到营地,队员们都特别高兴。队长陈庆开带头生火做饭,吃上了到日本灾区后的第一顿正式的晚餐,说是正式,其实就是有米的白粥。几个队员围坐在一起,就着一包榨菜、一盒鱼罐头,总算是吃了顿饱饭。
这天晚上,队员们没有按照惯例各自休息,而是被队长陈庆开叫到了一起玩游戏,这让大家都感到很奇怪,工作了一天,不让大家赶紧休息又是为什么吗?
原来为了舒缓工作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队长陈庆开“创造”了各种排解压力的方式,今天要进行的是讲故事写诗,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开诗歌朗诵会。诗歌是他们根据在灾区的见闻创作的,谁有灵感谁就贡献一句。



3月18日
来到灾区的第六天,队员们的身体各项指标还算正常,然而由于灾区气温比较低的缘故,每个人的体能消耗都非常大,大家都倍感疲惫和艰苦。早上7点多,一个好消息传来,中国国内紧急运来的20套防核服已经到达基地,同时到达的还有从祖国运来的几箱水和一箱食品。这让队员们都倍感鼓舞,切实感受到了祖国人民的关注和关心。
3月18日全天,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对十几处重点区域进行了搜排和清理,加上有大型机械的配合,现场的清理工作进展的很顺利,但是仍然没有发现幸存者的迹象。这天已是日本大地震后的第七天,按照日本习俗,这一天是纪念死者的“一周忌”, 下午14:46分,中国国际救援队停下一切工作,废墟之上面朝大海,和日本人民一起向在地震中遇难的人们默哀两分钟,日本全国警报响起,此时此刻,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们的心和日本灾区人民紧紧连在了一起。
3月19日
尽管搜寻到生还者的希望已经十分渺茫,但队员们依旧没有放弃搜寻每一个角落……
3月20日
经历了八天七夜连续不断地奋战, 中国国际救援队终于完成了4平方公里的搜寻任务,清晨,领队尹光辉宣布今天要启程回国,全体队员都很兴奋,大家开始忙着撤收帐篷,装备开始装箱打包。中午时,中国大使馆的领事来送行,队员们把剩下的生活物资留给了当地灾区群众。
20日下午16时许,当中国国际救援队乘坐的车辆缓缓开动时,下起了濛濛细雨。同样驻扎在东高等中学的日本救援人员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自发列队相送。驶出临时驻地后,路上的大船渡市居民也不停地朝车辆挥手、致礼,直到汽车开出很远……
晚上8时许,日本花卷机场,当看到祖国接他们的飞机缓缓降落下来时,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全体队员们欢呼了起来。那一刻,15名队员都在心中默默地为这片土地祝福——别了,日本大船渡,别了,坚强的日本人民!若干年后,再来这块土地,相信这里仍将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
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5人于3月23日凌晨顺利抵达北京,受到了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们顽强的作风,专业的搜救技术,以及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得到了日本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赞扬和感谢,也传递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树立了中国作为负责任新兴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