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邻有难中国人民感同身受 奔赴重灾区救援队奋力营救

标签:
日本地震救援国际杂谈 |
分类: 精彩文稿 |
日本大地震,中国人民感同身受,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实施人道主义救援。《军事纪实》栏目特派记者全程相伴,贴身拍摄救援队在重灾区的艰苦搜寻,独家记录一段患难之中的真诚救援。央视7套《军事纪实》3月24日晚20:03分播出《东邻有难》上集,敬请关注
东邻有难
2011年3月11日,多震之国日本遭遇了历史上罕见强烈的地震和海啸。下午2点46分,里氏9.0级的地震瞬间袭击了日本东北地区。地震随即引发强烈海啸,袭击了日本东北部沿岸数十座城镇和乡村。高达10米的海浪将房屋、车辆、集装箱和居民卷走,并将港口停泊的船只推向陆地、撞毁建筑物。千年一遇的大灾难突然间发生了。
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东京羽田机场时,一下机就受到各路媒体的包围,并受到了日本外务省副大臣“伴野丰”和中国驻日本大使陈永华的迎接。这是中国第一次派到日本的国际救援队。在简短的迎接仪式上,从日本外务省副大臣伴野丰的三次致礼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日本政府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急切期待和真诚感谢。
救援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救援队能否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是衡量其素质的重要指标。这次中国国际救援队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带队,执行搜救的15名队员分别由专业搜救队员、地震专家和医疗人员组成,这些看似年轻的面孔,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救援经验,他们分别都有汶川、玉树和印尼海啸的救援经历。
13日下午16:20分,中国国际救援队员乘坐日本自卫队的直升机起飞前往受灾较为严重的岩手县大船渡市开展救援。在此次大地震中,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宫城县和福岛县的灾情尤其严重,其中,单单是宫城县,罹难人数可能就超过一万人。福岛县死亡人数约420人,1200人下落不明。岩手县至少574人在这场地震中死亡,他们主要来自大船渡和陆前高田等城市。
13日傍晚17:20分左右,中国国际救援队到达岩手县的花卷机场,此时当地已经通讯中断,整个地区也已经实行军事管制。随即救援队员乘坐日本自卫队的军车赶往重灾区大船渡市,天已经黑了下来。中国国际救援队员十分焦急,他们珍惜着抵达地震灾区后的每一分每一秒,盼望能尽快到达受灾严重的救援现场。3月13日晚上20:38分,中国国际救援队终于到达大船渡市,成为第一支抵达日本岩手县大船渡重灾区的外国专业救援队。根据日本政府的安排,他们被安置在大船渡市一所职业中学东高等学校的操场上扎营扎寨,这里地势相对较高,又比较空旷,可以避开随时来袭的海啸和地震。
东高等学校一片漆黑,受3月11日强震的影响,日本国内许多电力设施受到损害,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们所处的大船度市电力更是无法保障,虽然救援队携带的发电机能够提供电力,但发电机所使用的汽油却无法找到。队员们只好在黑暗的夜幕下凭借经验搭建救援行动基地。这些帐篷是救援队从中国带去的,三四个小时后,8顶帐篷搭建完毕,此时已是14日的凌晨2点钟。
顾不上休息,队员们又准备着第二天搜救用的装备器材。中国国家救援队在搜救装备上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他们带来了搜救装备、营救装备、紧急医疗装备、通讯设备、动力照明设备、个人防护装备和后勤保障设备等各种装备。
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在搜救
争分夺秒
乘坐日本消防局的专车,中国国际救援队员前往受灾地点。大船渡市三面环山、一面迎海,有居民4万多人,海啸发生之前,大船渡市是日本东北部一个美丽的港湾小城,当地经济以海产品加工冷藏以及旅游业为主,然而从2011年3月11日开始,美丽只留在了这座城市的记忆中。
尽管地震已经过去多日,但我们还是非常感慨,因为距离大船渡市海岸线不远处有一座山脉,如果海啸发生时能有一个多小时的转移时间,许多当地百姓就可以安全地转移到这座山坡上,保全自己和家人的生命。然而,大自然就是如此残酷,不期而至的地震突然发生,海啸更是来势凶猛, 近十米的波涛瞬间席卷了这座美丽的小城, 没有任何机会让人们逃离,留下的只是满目疮痍和家园被毁的心痛。
在中国救援队员行进的狭窄水泥路上,不多的几辆车在行驶着。经过两天来的抢险救援,这条大船渡市的主干道已经基本清理干净,可以满足汽车通行的需要,路的两边到处堆满了倒塌的房屋木块和残垣碎瓦,这条原本熙熙攘攘的道路如今也变得冷清起来。只有高处山坡上那一座座幸存下来、古色古香的青石民房,才让人依稀可见这座城市昔日的风采,和山下凌乱不堪的场景相比,恍如隔世。
二十分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们到达救援地点。与以往救援不同的是,过去城市救援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而日本大船渡市更多的是木质结构的民房建筑,日本海啸的摧毁能力要比地震彻底得多,很多房屋被夷为平地,根本没有结构可言,废墟中可供幸存者躲避的生存空间非常少。为提高搜救效率,搜救队兵分两路:第一组为侦察组,采取现场勘察和询问当地居民等方式,迅速预先定位重点房舍;第二组为搜索组,采取人工排查和生命探测仪等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精确搜索。
这些木块被海啸堆积成了三四米高,队员们只能在木头缝隙里一点一点地寻找,他们不时地敲出声响,期望给可能的被困人员信号。在这些已倒塌成一半的废墟里,被海啸击碎的凌乱木房前,他们要不断爬上爬下,艰难行走,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不放过任何一名被困人员。
尽管时刻承受着海啸和强余震的威胁,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依然忘我地在救援现场仔细查找着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他们用生命探测仪、切割机等救援装备小心翼翼地切割阻挡物,认真探寻着房屋里杂乱潮湿的每一处角落。
3月14日上午11:00分,就在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式展开搜救的第一天,队长陈庆开突然接到海啸警报,当地消防部门要求所有搜救队员必须停止搜救赶紧转移到山上去。
十几分钟后,队员们迅速撤离到一公里外的高山坡上,救援被迫中断。救援队员立即撤离到避难场所避难,在这里,除了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还有一些日本市民、消防人员和自卫队队员。虽然大家所处的这个山坡足以保证每个人的安全,但他们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根据日本政府的规定,他们要一直等到警报解除才可以继续救援,这个时间对于每一名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来说都十分漫长,他们焦急的等待着,希望能尽快回到救援现场。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与大自然肆虐后的残乱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如此重创袭击下,日本国内的社会秩序却保持了极其稳定的状态,让救援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日本海啸毁损严重的灾区现场,市民上街避难主动让出主干路,安静地排队候车或在商场购物,在震后缺电、缺汽油的状况下,日本人民有序地遵守着社会秩序。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距离大船渡市200公里的福岛核电站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救援队距离发生核泄漏的核电站如此之近,他们的安全成为国内同胞担心的话题。而此时此刻,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们根本无暇顾及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生命安全遭受的威胁,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搜救中。在危难面前,没有国籍,只有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大爱。
在搜救过程中,让救援队员感到惊讶的是,一艘10多米高的游轮搁浅在了满是房屋碎片的地面上,这个重达几十吨的游轮在海啸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被推到了2公里外的居民区,海啸庞大的力量足以让人们感到震惊。
反复查找
3月15日上午6:00分,队员们早早地开始行动,匆匆赶赴救援现场。救援队采用人工搜索与生命探测仪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搜索生命迹象,不放弃一切希望,救援队员翻开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死角,在这些倒塌的房屋面前,救援队员一个人搜寻一遍,另外一个人还要再确定一遍,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进行着搜索。
15日上午7时10分,在进行地毯式搜救的过程中,一座两层楼高的房屋引起了中国救援队员们的注意。经过勘察,这座房屋是在海啸时被冲击到这里来的,由于屋里的光线非常暗,搜救队员只好用强光手电寻找着蛛丝马迹。 半个小时后,在房屋的第一层,救援队员在靠近窗户的角落里发现了被困人员。经过确认,这位五十多岁的男性已经遇难。
中国国际救援队员小心翼翼地搬开压在遇难者遗体上的木柜等杂物,一点点地清理,将遇难遗体搬运出来。按照当地的习俗,所有的救援队员怀着沉痛的心情对遇难者遗体表达了哀悼。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大船渡市搜到遇难者遗体后,赢得了当地居民和同行的一致赞扬。在此之前,日本自卫队在该地区已经展开大规模的拉网式搜索,中国国际救援队虽然没有发现幸存者,但找到的这具遇难者遗体还是让大家很振奋。在这几天中,中国国际救援队每天工作都在11个小时以上,队员们除了面临核辐射和海啸的威胁,还要经受恶劣气候和物资短缺的考验。到3月15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排查了超过200栋倒塌的房子,并按照国际惯例对每一栋排查过的房舍做出标记,队员们不畏艰难困苦,向灾区提供了及时高效、真诚无私的人道主义救援,他们通过自己的真心、爱心、诚心和细心,赢得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
在接下来的搜救中,中国国际救援队还会有怎样的发现?请于明天继续关注《东邻有难——中国国际救援队日本大地震救援纪实》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