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军事纪实
军事纪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827
  • 关注人气:4,3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航43骨干全部“拿下”“莱维斯曼”

(2011-03-17 10:38:00)
标签:

陆航

集训

山东

莱维斯曼

技术

分类: 精彩文稿

驾驶直升机快速跃升至最高点后猛然向下俯冲,这样的危险飞行被称为“莱维斯曼”,尽管世界范围内能做这个动作的飞行员并不是很多,但在一场陆航部队组织的集训中,却有人跃跃欲试。那么他能否完成“莱维斯曼”动作,而其他高难度课目又能否训练到位?央视7套《军事纪实》3月17日晚20:03分播出《陆航集训进行时》,敬请关注。

 

腾空而起  直上蓝天

这里是山东某地一个军用机场,随着螺旋桨的阵阵轰鸣,一架架军用直升机腾空而起、直上蓝天,由来自全军各陆航部队的43名骨干飞行员和机务人员参加的一场陆航尖兵大集训拉开了序幕。

这是集训开始的第一天,来自济南军区某陆航团的邓以军在教员带领下,登上了一架国产直9武装直升机。邓以军,30岁,1998年入伍,在陆航团担任飞行员8年时间。这次为期10天的集训,以贴近实战的高难度战术飞行课目为主要内容,按照陆航部队领导提出的要求,像邓以军这样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绝不会有半点轻松的感觉。

集训当中,43名骨干飞行员和机务人员无论年龄、军衔统一被称为学员,而担当教员的则是全军最顶尖的直升机飞行员和机械师。集训结束通过考核后,参训学员还将回到各自所在部队承担带教任务,把掌握到的技术传授给其他飞行员和机务人员。

这是教员做出的跃升倒转战术动作,它是一级风险飞行动作,并且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集训中,邓以军和其他飞行学员都必须掌握这个动作。

跃升倒转是由一名叫莱维斯曼的国外飞行员首创的直升机战术动作,因而也被称为“莱维斯曼”飞行。它是以30度的仰角让直升机迅速跃升,当直升机跃升到最高点、速度接近0的时候,再进行180度倒转向下俯冲。在直升机对地突击时,“莱维斯曼”飞行可以快速实现对目标的二次打击,是一个实用性非常强的战术动作。

但是,在直升机跃升过程中,如果倒转动作过早,就会出现较大的转弯半径,达不到战术效果。而如果倒转动作稍晚,或操作出现误差,则会导致极大的飞行风险。

 “尾冲”就是直升机尾部朝下、高度下滑的空中特情,“莱维斯曼”飞行一般都是在300米以下的高度进行,这样的高度一旦发生“尾冲”,飞行员根本来不及处置,后果不堪设想。尽管“莱维斯曼”飞行充满风险,但飞行学员们却都下定决心要把它飞好。

相比于“莱维斯曼”,集训第一天的训练内容要简单得多,这一天进行的是战术起降课目训练,包括起飞和着陆两个飞行动作,起飞和着陆是飞行员最为基础的训练内容,对于有着7年飞行员生涯的邓以军来说,自然是轻车熟路。然而,在战术起降课目上,邓以军的第一次训练就栽了跟头,他着陆飞行的成绩竟然没能达到及格标准。

 

飞行尖兵屡屡遭遇挫折

    战术起降课目不同于一般的起飞和着陆,通常情况下,直升机起飞和着陆航线都是直线。而战术起降则是假想在战场环境下进行的起飞和着陆,这时如果采用通常的直线起降航线,由于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会增加直升机被敌方火力攻击的危险性。因此,战术起降采用的是U型起飞和O型着陆航线这是直升机的U型起飞,而这则是O型着陆,采用这样的飞行动作,直升机能够以最快速度完成起飞和着陆,一次起降飞行比通常的直线起降要缩短4分钟的时间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邓以军原本以为,凭借自己的驾驶技术,进行这样的训练并没有多少困难,然而,真正驾驶飞机做出飞行动作时,他才发现,情况并不是他想像的那么简单。

让邓以军感到难度挺大的,正是O型着陆的飞行动作,这个动作要求直升机从50米的高度,围绕着陆场地以O字型的轨迹下滑和着陆,同时,还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飞行动作。

根据训练标准,完成O型着陆动作,时间误差在正负1秒以内才能获得满分5分,误差超过正负6秒就达不到3分,算是不及格。

O型着陆过程中,直升机很容易受到风速、风向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飞行员要想准确以O字型的轨迹完成飞行动作本来就有着不小的困难,而在时间误差上的苛刻标准,更使得动作难度大大增加,这对于飞行员的驾驶技术无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邓以军正是在O型着陆时,没有控制好飞行轨迹,才造成时间误差超过6秒钟,未能达到及格标准。而其他飞行学员在刚开始进行O型着陆训练时,成绩同样也并不理想。

参加集训的飞行学员都是各陆航部队的骨干,然而集训刚刚开始,这些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就已经遭遇挫折。那么,这次集训为什么要设定这么大的难度,制定如此严格的标准呢?

这是一段直升机作战的资料画面,画面中的这架直升机成功实施了对地面目标的打击。近年来,在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局部战争中,直升机在对地突击、尤其是对地面装甲目标的突击时,屡屡发挥出巨大威力。

然而,直升机参与突击作战,需要面对异常复杂的战场环境,这要求飞行员必须具备精湛的驾驶技术,熟练掌握各种飞行动作,这一次的集训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而展开的。

集训第一天进行的O型着陆训练,学员们的成绩大多不太理想,这多少让他们的心里有些担忧,因为那个被称为“莱维斯曼”的跃升倒转动作一直在他们脑海中印记着,以这样的训练基础,完成“莱维斯曼”还有没有希望呢?带着急切的心情,训练一结束,邓以军就和其他学员拿着直升机模型比划了起来,这样的地面演练看似简单,却对于飞行有着很大的帮助。

眼下的高难度战术课目集训,邓以军对自己的要求是,集训中的所有飞行动作都要达到最高的标准。O型着陆要达到满分5分的标准,就要将时间误差控制在1秒以内,这要求飞行员必须熟练掌握飞行动作的每一个技术细节,邓以军正是要根据今天的训练情况,对飞行动作要领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明天的飞行做好准备。那么,面对集训中的这第一道坎,他能够达到满分的飞行标准吗?

第二天一大早,邓以军再次登上直升机开始了训练,他的第一次O型着陆动作成绩就已经达到了及格的3分,这一天的训练下来,邓以军完成O型着陆动作的时间误差已经控制在了1秒钟以内,达到5分标准,而其他的飞行学员成绩也迅速提升。

 

逐步调整  挑战极限

虽然战术起降课目学员们已经顺利达标,但很快,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又出现在了他们面前,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是战术空域训练。

战术空域是这次集训当中份量最重的训练课目,包括跃升、俯冲、大坡度盘旋、蛇形机动等7个战术动作,这些动作都是直升机在执行突击任务和面临敌情时需要在空中运用的动作。

战术空域课目中,有些战术动作的要求已经达到了直升机的性能极限,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每一个操作动作都必须极为精确和连贯,否则不仅达不到训练标准,甚至会影响飞行安全,这样的要求对于任何一名飞行员来说,都是向自身飞行技术的极限挑战。

面对这样的空中挑战,参加集训的学员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一天,在刚刚进行过大坡度盘旋战术动作的训练后,邓以军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情况。

邓以军的反应让人觉得很是意外,因为从事飞行这个特殊行业,飞行员都是经严格筛选、具有良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一个群体,邓以军作为一名有着丰富飞行经验的直升机飞行员,为什么会在大坡度盘旋的训练后感到腿在发抖呢?

直升机的大坡度盘旋,是指直升机以超过45度角的倾斜姿态进行盘旋的动作。正常情况下,人体载荷也就是人体所承受的压力只有1G,而大坡度盘旋时载荷迅速增加至23倍。和人们在生活中比较接近的载荷体验就是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它的瞬间载荷最高能够达到4G,但大坡度盘旋训练,飞行员的身体要持续承受23G的载荷,这种状态很容易使人出现眩晕、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而刚才邓以军的训练已经持续了将近1个小时。

原来,邓以军刚才的腿部发抖并非是身体或者心理素质不过硬,而是因为长时间承受大的载荷肌肉高度紧张,在载荷突然消失后身体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

除了远远超出正常情况的载荷,大坡度盘旋飞行时,还有另一个因素在影响着飞行员的操作。这是记者从直升机内部拍摄到的大坡度盘旋时的画面,这时,直升机距离地面仅有20米的高度。在战场环境下,为躲避敌方雷达侦察或穿越复杂地形,直升机常常会采用超低空大坡度盘旋的战术动作。超低空就是指距地面100米以下的高度,按照本次集训的标准,大坡度盘旋要达到满分5分,就要控制直升机在距离地面20米的高度完成动作。

对于驾驶直升机高速盘旋的飞行员来说,20米的飞行高度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可是邓以军并没有因此降低自己的飞行标准,训练当中,他一直是按照满分5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对于20米飞行高度所带来的挑战,邓以军的态度似乎十分轻松。

虽然邓以军言语中透露着充分的自信,但要想达到5分的标准却并不容易。日常的飞行训练,控制直升机的高度并不困难,而进行大坡度盘旋时,坡度要求达到50度,已经接近直升机的极限,在这样的坡度下,一旦控制不好飞行姿态,直升机的高度很容易迅速下降,飞行员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飞行员都会不由自主地提升直升机的飞行高度或者减小盘旋坡度,连续几次训练中,邓以军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眼下,如何克服这种心理压力,成了关键性的问题。

这时,教员们却提出了一个很是出人意料的指导意见,他们要求在驾驶过程中,飞行员将注意力更多地分配到机舱以外。

把注意力更多地从座舱仪表转移到对地面的观察上,这只有在驾驶技术极为纯熟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方法是否可行呢?

 

千钧一发  解除险情

随后,邓以军开始按照这样的要求来飞行,这一次的训练随着直升机进入盘旋状态,邓以军从视觉上判断飞机高度已经很低,应该接近20米了,他保持飞行姿态,并观察座舱内的仪表,其实直升机的高度距离地面还有30米,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操作飞机进一步下降了高度。

在不同的高度,飞行员对于地面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驾驶过程中,如果能随时观察地面,依据视觉感受准确判断飞机的高度,飞行员就可以针对情况变化在第一时间完成相应操作,以确保飞行高度和姿态的稳定。连续几次的训练后,邓以军对于直升机高度的判断变得愈发准确,大坡度盘旋战术动作也达到了满分的标准。

接下来,对于战术空域课目的其他几个战术动作,学员们都完成得十分顺利,他们即将迎来的就是一级风险的“莱维斯曼”飞行,这也是他们最为期待的一天,然而,就在邓以军第一次进行“莱维斯曼”飞行时,险情却突然出现了。

这是邓以军驾驶直升机进行“莱维斯曼”飞行的画面,从画面上看飞行动作好像进行得十分顺利,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邓以军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险情。

直升机到达顶点、速度接近0的时候,是“莱维斯曼”飞行风险最大的时候,邓以军必须在第一时间操作直升机完成倒转,然而这时,邓以军还没有为直升机的倒转动作做好准备。如果直升机不能及时倒转过来,就会面临尾部朝下、高度下滑的“尾冲”特情,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直升机很可能失去控制。

千钧一发的时刻,邓以军身边的教员迅速做出了反应。

险情解除了,但邓以军的这次训练却是失败的,那么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呢?

原来,在此前的几次跃升倒转训练中,绝大多数学员都会因为安全上的顾虑,而出现倒转过早、转弯半径太大的情况,这样的动作显然算不上精确。事实上,由于跃升倒转动作难度高、风险大,在世界范围内,能够精确完成这一动作的飞行员也并不多,所以本次集训的跃升倒转训练,并没有考核分数上的要求。可即便如此,对于这个风险级别最高的飞行动作,邓以军的目标仍然十分明确,那就是要达到最高的训练标准。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确保在飞机跃升到最高点、速度接近0的时候,迅速做出倒转动作,而这个最佳的倒转时间仅有短短1秒钟。刚才的训练,邓以军就是因为对飞机速度的变化判断有误,错过了这1秒钟的时间,才让自己置身于巨大的风险中。虽然刚刚经历过危险的一幕,可邓以军不仅没有丝毫退缩,训练的劲头反而更足,对此,和他一起训练的战友们都看在了眼里。

拥有一流技术、成为顶尖高手,在这样的目标鼓舞下,参训学员们不断提升着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经过短短十天的集训,邓以军的绝大多数战术动作都达到了满分5分的标准,难度最高的“莱维斯曼”飞行,他的操作也准确无误,而其他的学员成绩同样出色。

虽然每个人都实现了飞行技术上的跨越,但对于这些陆航尖兵们来说,更为过硬的飞行技能是他们永远追求的目标,而能打善战的陆航精兵也必将实现守卫祖国天空的忠诚誓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