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又称为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甘孜、德格,进入西藏昌都、邦达;南线经雅江、理塘、巴塘,进入西藏芒康,后在邦达与北线会合,再经八宿、波密、林芝到拉萨。
《军事纪实》10月4日晚20:03分播出《新川藏线传奇》第一集,为大家讲述发生在四川雅安到二郎山之间的故事,敬请关注!
列队壮行
2010年的3月,四川中部小城雅安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早,当远处的山峰还是白雪皑皑的时候,这里的油菜花却已是金黄遍野,几株在院中生长了十多年的玉兰树也早早地将洁白的花朵挂满了枝头,向人们昭示着春天的到来。春天,这个充满了希望和生机的字眼,在这个院落中却又增加了另外一层特殊的含义。
玉兰树旁边一个房间的角落里,二十面鲜红的战鼓从去年冬天开始便静静地躺在这里,几个月过去了,在玉兰花绽放的这个春天,它们像沉睡一冬的大地一样,开始慢慢苏醒。
2010年3月15日,这二十面战鼓被再次擂响,震天的声响是为一支出征的队伍壮行,他们便是川藏兵站部的汽车运输兵。在这里人们把汽车兵的出征叫做“上线”,今天从这里出发的是2010年川藏兵站部执行首批运输任务的“上线”官兵。尽管对于每一位官兵来说,一年中会有许多次的运输任务。但每年的第一次出征,战友们都要列队欢送。
上午9:22分,随着第一台装满物资的汽车驶出营院大门,这也标志着,由川藏兵站部近千台汽车大军组成的滚滚洪流开始了他们跨越川藏线的漫漫征程。
四川省雅安市的青衣江畔,当年这里也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路旁雕塑群所展示的,正是当年茶马古道上马帮们运送物资的景象。而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与今天的川藏线在很多地方都是交汇和重叠的。向西大约行驶大约80公里的地方,就是川藏官兵们所要经历的第一道屏障,二郎山。
在川藏公路修通前,千百年来,中国西南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枢纽就是蜿蜒在横断山区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茶马古道。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间的两千多公里,靠牦牛运输,一年只能往返一次,骑马旅行也需要半年多的时间。川藏公路于1950年4月开建,新中国的筑路大军劈山治水,终于在1954年12月25日与另一条同样伟大、堪称“人类开创史之壮举”
的“青藏公路”同时开通。
时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跟随川藏线的运输官兵一同走上这条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不朽之路,一起来感受这群军人与这条公路之间那段特殊情感。
执行2010年首趟进藏运输任务的是川藏兵站部驻雅安汽车团的一支连队,坐在头车里,正在用对讲机指挥的便是连长何跃斌。此次何连长带领的是一支由50辆重型斯太尔运输车与100名官兵所组成的庞大车队,整个车队在川藏线上一字排开长度将达到3公里。这样的一支车队预计从起点到终点将要在川藏线上行驶将近十天的时间,这一切对于这位年仅30岁的年轻军官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车队驶出雅安90多公里,我们眼前的地貌特征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之前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光逐渐被起伏的山峦所取代,并且海拔表显示的高度数值也在不断增加,通过这段川藏公路全线的动画演示,便能最为直观的了解我们此行路线的变化特征。
川藏公路从成都起始,一路向西,抵达二郎山之前的路段均在四川盆地的腹地,从二郎山开始,地势陡然升高,公路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穿行,跨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著名天险,直抵青藏高原。
俊秀美景
沿川藏公路进西藏,须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艰辛并且危险重重,但是一路景色壮丽,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等等这些,成为了旅游探险爱好者和摄影师的神往之地。而我们刚刚上线的第一天,便感受到了沿途迷人的美景,在进入二郎山之前,我们经过了一个名叫飞仙关的地方。与它名字一样美丽的便是这里的景色,尽管天空飘起了小雨,但是水汽在山峦间形成的浓雾,却让这里如同仙境一般梦幻迷离。就在我们陶醉于这里秀美景色的时候,车窗外一座造型十分俊美的铁索桥进入了摄制组的视线。这座已经废弃已久的大桥究竟与川藏线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经一位老婆婆介绍,这座桥叫飞仙关大桥,是苏联专家帮着修的。1949年解放,1952年修的这座桥,紧急时候国家就把这座桥修起了。当年修桥为了附近住户的便利,同时也为了解放西藏。
这位70多岁的黄姓老人,见证了这里几十年的沧桑历史。在她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修建这座飞仙关大桥的便是当年执行进藏任务的解放军第18军的将士们,他们在这片亘古荒原及高寒冻土之上,用“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倒下”的巨大代价,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完成了人类公路修筑史上的一次壮举。而飞仙关大桥,即是当年筑路大军攻克的第一个天险。
路边的另一座桥是已经被废弃了的钢架铁索桥,它建于上世纪的50年代,当年汽车兵通过了飞仙关之后就从这里走向二郎山,到了上世纪的70年代,在这座桥的旁边建起了一座新桥,从那以后这座桥就废弃不再使用了。我们仔细观察了一下,在这座桥在桥墩上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标语,左边写的是劳动创造世界,飞仙天险何难克服,右边写的是革命带来幸福,闭塞边区从此繁荣,上面写的是飞仙关桥。从这个标语的字里行间我们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解放军官兵那种激昂的革命斗志。
在川藏公路修通之后,川藏线上的汽车兵们便在这种巨大精神的激励下,在这条天路上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程。
车队驶出飞仙关,便要进入二郎山了,这也是汽车兵们执行进藏运输任务所要经过的第一道屏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海拔3500米的二郎山素有“川藏公路第一险”之称,之前宽阔的公路进入二郎山山腰之后,便成为了仅仅只容得下两车相会的路面,并且上山的道路多崎岖蜿蜒、随处可见的深沟更增加了这条公路的险峻。
当年因为路况险峻,翻了两台车子,牺牲了四个人,人和车都找不到了。在这样一条路上行驶的车队,危险性可想而知,通过我们随车队采访了解才知道,为了应对常年在这样的道路上执行运输任务,今天的川藏汽车兵们早已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行车机制。
首先从整个车队的编程来说,连长负责头车、副连长则在整个车队的尾车殿后,一头一尾两位连队主要干部便保证了整个车队指挥体系的完整,车队的最后两辆为救援车辆,一旦车队中出现故障车辆,救援车辆上携带的各类工具便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另外,每辆车上都配有对讲装置,头车发现的前方道路情况能够及时传达到每个驾驶室。车队随身配备的全球定位系统,能够让在四川驻地的指挥人员随时掌握车队的动态信息。正是这一整套现代化、制度化的行车保障系统,最大限度地给予了每名上线官兵贴身的呵护。截止今天,川藏兵站部已实现五年零亡人的记录,而这样的记录在从前是难以想像的。
通过二郎山,便是当年汽车兵最为头疼的一段路程,他们还为这段路程编了一段顺口溜:二郎山是鬼门关,不死也得冻三天。足见这里的艰难程度。
然而,如今川藏线道路的变化、车辆的更新以及指挥系统的完善,让今天行驶在二郎山上的川藏汽车兵与当年比起来有了根本性的不同。2001年,一条全长4.2公里的隧道在二郎山正式建成通车,这条隧道的贯通,彻底将二郎山天险变成了历史。如今,当年事故频发的二郎山盘山老路早已经废弃不用,为了进一步感受川藏线的变化,摄制组决定徒步进入二郎山老路进行亲身体验。
对于初上川藏线的我们来说,从雅安出发后的道路状况,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杜政委所说的险峻。然而,随着这位曾在川藏线上执行200多次运输任务的老兵一同踏上二郎山的废弃老路,我们开始渐渐理解了关于这条神奇天路的前世今生。
车队在上个路口大概走了200米的距离,但是这个路已经非常难走,车队的战士们说,前面的陆有些地方还要难走,尤其到了冬季这边是雨雾天气很多。这个叫做搓板路,非常难行,稍微不注意车子就打滑,甚至翻下悬崖。老兵说1996年他带车队当教练的时候,他们车队也是首趟任务,普降暴雪,车队有几百辆,前面的车多数车辆很滑,前面的车有些地方的车发动滑一下,车队三天才渡过这条路。整个二郎山过去老路全长是17.5公里,海拔3437米,所以现在是山高坡陡,路窄,弯急。而且再加之长期是阴雨绵绵、浓雾锁住,道路非常难行,而且很滑,非常难行,险就险在这儿。过去官兵们常讲,去到二郎山如过鬼门关。所以它就险就险在这个地方。过去可以讲这一趟无论是地方车辆或者我们军队车辆基本上都可以看到发生事故或者车毁人亡的事,这条路经常发生。
就在记者采访拍摄的过程中,天空中本来零星散落的雪花突然变大了许多,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了下来,气温也随之骤然下降,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中,天气如此剧烈的变化,出乎大家的意料。
二郎山过去的盘山公路,现在这条路已经废弃不用了,大概走进来四五百米的距离就已经真切的感受到了之前人们说了二郎山的几大特征,美和险。在山下的时候还是晴空万里的春天,可是现在就已经是大雪飘飞的冬天了,而且景色非常的美。这个小溪,但是还有一个给我一个巨大的震撼,就是仅隔这个小溪几米的距离这边就是万丈深渊。而且路的另一侧就是险峻的山峰。而且这条路非常非常的窄,以我们现在的标准来说,这就是一条单行道,只允许一辆车通过,可是当年这是一个双行道,遇到错车的时候是相当相当危险的。而且一路上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从山上滑下来的滚石,可以说我们可以想像当年汽车兵从这里通过的时候,危险性是多么的大,多么的艰险。
在这段二郎山的老路上,随着我们前行道路状况愈发恶劣,再加上天色渐晚,大雪又影响了我们的视线,于是摄制组决定返回。
走出已经废弃的二郎山老路,我们驱车来到了二郎山隧道口,这里现代化的交通条件,与刚才我们在二郎山老路上所见情景大相径庭,这也打消了我们之前对车队行车安全状况的担心,新旧两条道路的天壤之别,又让我们再一次深切感受到了今日川藏线的沧桑巨变。
自从2000年二郎山隧道通车之后,经过二郎山的车辆就不再用走原来的盘山公路了。即便遇上了大雪,但是有了这条隧道之后,经过二郎山的官兵们在安全上就得到了更加有利的保障。
穿过4.3公里的隧道,开始走下二郎山,这时的大雪更加肆虐,在车灯的映照下,雪花漫天飞舞。上线第一天,川藏线便给了大家这样一个见面礼。官兵们说,走下二郎山,就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藏区和康巴高原。迎着茫茫大风雪,川藏汽车兵们继续进行着西行的征程。而在明天的行程中,车队即将翻越此行第一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山——折多山。在折多山上,官兵们将经历怎样的艰难险阻,请继续关注《新川藏线传奇》第二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