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后的空中救援

标签:
新疆雪崩救援军事纪实 |
分类: 事件篇 |
2010年2月下旬新疆两地发生雪崩,400多名被困命悬雪原。地面救援举步维艰,新疆军区两架直升机紧急起飞,展开空中救援。救援分队曾经遭遇什么险情?他们最终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战绩?《军事纪实》3月19日20:03播出《雪崩后的空中救援》,敬请收看!
新疆两地发生雪崩
2010年春节刚过,浓浓的节日的气氛还未退去,一场场突如其来雪崩却打乱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和静县人们的平静生活。从2月21日开始,连续发生多次雪崩,已经造成这两个地区7人死亡,而居住山区林场、矿区的400多名群众,被封阻峡谷,音讯全无,命悬雪野。虽然当地政府已经积极展开地面营救,然而远居深山的几个地区的道路被厚厚的积雪阻挡,营救工作举步维艰。
新疆军区陆航某部自成立以来,除了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军事训练,还参加了各种急难险重的救援行动。两架直升机的机长刘钧和张洋,就是在刚刚完成阿尔泰山的雪灾救援之后,又驾驶着战鹰飞赴天山执行新的救援任务。
2月25日17时20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直升机到达了伊宁机场,从在这里等待直升机到来人员的脸上,不难看出事态紧急。军分区、武警消防等部队的救援人员已经准备就序。两位机长没有来得及片刻休息,就在机场的大厅里,与前来汇合的伊犁州有关领导商量救援方案。
经过研究,机组人员决定首先前往距离较近的尼勒克县松湖铁矿区的一个采矿点实施救援。大面积雪崩,致使在那里过春节的一家三口遇难,而另外从矿区转移出来的29名工人和家属,则被冰雪封堵在采矿点的住房。
在地面解救进展缓慢的情况下,直升机能否发挥优势迅速到达被困人员所在区域,快速展开救援呢?经验丰富的机长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直升机救援分队都要准备两套以上的方案,一是直升机能够降落实施救援,二是直升机无法降落时,将采取滑降人员进行吊救的方式。但这些方案能否顺利实施还要视现场的情况而定。完成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直升机向尼勒克县山区飞去。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直升机救援分队来到距离事发地21公里的地域,直升机在这里降落装载了食品、柴油和卫星电话。熟悉当地情况的两位矿区负责人也登上飞机。很快,直升机再次起飞,向被困人员所处地域飞去。
透过舷窗记者看到,29名被困矿工暂时栖身的三层楼房已经被崩塌下来的积雪掩埋了一层。空旷的雪山峡谷中这栋房子显得孤零冷落。直升机在空中盘旋,希望能够寻找到合适的降落点位,然而,四周被积雪和天然林包围的房屋周边,没有一块可以降落的地方,周围的高压电线也成了降落屋顶的障碍,最初设想的滑降救援人员下去吊救的方案也无法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机组人员决定,将事先准备好的几袋应急干粮和两箱柴油先行空投下去,保证被困人员有充饥的食品和发电取暖的油料,以便继续等待地面救援通道的打通。
就在救援人员空投食品的时候,一名工人的手势让机组人员焦急的心情得到了一丝缓解。看到工人冲直升机不断地挥手示意的动作,了解他们生活习惯的铁矿负责人说这个手势表示被困人员目前都很安全。
机长刘钧判断现场确实无法降落,眼看天色已晚,他果断决定迅速前往距松湖铁矿20公里的科尔克煤矿,先看看那里的情况。
伊利救援圆满完成
通往科尔克煤矿区的道路跟松湖铁矿的情况一样也被山体雪崩阻挡,厂区楼房在两山之间,积雪将楼房掩埋了一大半,矿区内100多名矿工被困在里面,目前的供水、供暖、供电的情况都不清楚。
由于的地面积雪太厚,直升机无法降落,驾驶员试图寻找房顶降落,但房顶全是一两米厚的积雪,无法分辨房顶、房檐以及与地面的边界,机降依然无法实施。在太阳已经落山,飞机油料告急的情况下,救援队只能将事先准备好的海事卫星空投下去,希望能够与他们取得联系,了解受灾的情况。
新疆军区陆航某部的直升机从17时20分起飞至20时,已连续飞行了两个小时四十分,尽管大家神经紧绷,圣体疲惫,但返回伊宁机场的直升机救援小分队,马上根据第一次飞行勘察的情况,制定出第二天的救援方案。然而就在他们摩拳擦掌准备第二天的飞行时,突然变化的天气却让救援行动受阻。
根据25日的搜救情况,新疆军区组织的直升机救援小分队和伊犁有关部门进行了协商。他们决定今天两架直升机作一个分工,一架直升机用于人员搜救,另外一架直升机用于物资投送。现在我们在伊犁机场看到的气候条件不是很好。但是直升机救援小分队的人还在为起飞做准备。他们准备随时起飞,前往山里。
2月26日10时伊宁机场,为尽快将困在山区的需要出山的群众转运出来,把生活的物资投放下去,尽管机场出现浓雾,两位机长还是决定,观察飞行,他们希望直升机能够穿过云层,找一个空隙到达救援点位。然而,起飞半小后,直升却突然返航了。
透过直升机舷窗看到外面是白茫茫一片,几乎分不清天与地,直升机仿佛身处一个巨大的云团中。铁木尔台沟牧民冬季牧场区由于云层特别厚,直升机出现了积冰,积冰对直升机飞行有着巨大风险,它有可能造成发动机突然停止工作。天气的骤然变化使两位经验丰富的机长迅速做出返航的决定。回到机场,机长才告诉我们,如果晚一分钟,直升机既穿不过云层,也无法返回,很有可能发生恶性事故。
回到机场的直升机救援分队,焦急地盼望天气的好转,然而,浓云过后,持续的雨雪接踵而来,空中救援一次次受阻。
从2月25日实施救援起,直升机救援分队已经两天没能取得任何进展了。2月28日,伊犁地区持续的恶劣天气刚刚好转。机组人员决定抓住时机,两架直升机快速起飞。考虑到松湖铁矿工人被困区域的地面道路两日内能够打通,直升机不再在这里降落施救,只执行投放食品任务和完成所有雪崩地域的灾情勘察任务,而科尔克煤矿被困群众外送的任务则由另一架直升机负责。
2月28日中13时20分,救援直升机顺利降落在科尔克煤矿区。焦急等待出山的22名矿工家属,分批被接送出来。
看到直升机落地,被困人员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泪水中既有劫后重生的喜悦,也充满着对救援人员深深的感激之情。
科尔克煤矿区位于尼勒克县著名的唐布拉风景区内,这里有着油画般的景致,夏天的松林草场,是人们观光的好去处,冬天的林海雪原,也是天然的滑雪胜地。工作在矿区的职工,接来了家属孩子,在这里欢度春节,享受着新年的团聚与快乐,没有想到,连天冰雪与山道雪崩,阻挡了他们回家的路,切断了这里外界的联系。
在营救护送22名矿工家属的同时,直升机还将三吨食品和应急物资投放到厂区,这批物资可以保障留守的工人们一个月的基本生活,那个时候地面交通已经打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会恢复和外界的联系。
为详细了解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雪崩事发地域的情况,给自治区和伊犁州下一步有重点和分区域实施陆地道路疏通和救援,指导灾民抗灾自救提供可靠信息。在完成物资投送的任务后,直升机再次起飞,沿着天山公路,勘察灾情。
2月28日19时,伊犁山区空中救援和灾情勘察圆满完成。然而,直升机救援分队的任务并没有到此结束,除了完成伊犁地区的救援工作外,他们还要飞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执行救援任务。
风雪中的笑脸
3月1日13时,直升机从伊宁市飞赴巴州和静县巩乃斯林场。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境内的巩乃斯林场,受雪崩影响,有三条道路被积雪阻断,460人被困雪海,经过地面救援队连续5天的努力,已成功转移人员454人,上万头牲畜得到有效保护。但由于连日的天气变化和雪融性雪崩影响,仍有三户牧民6人被困,道路打通十分困难,被困牧民生活物资短缺。为尽快把围困在山里的群众营救出来,机组人员连续作战,饿了吃一点干馕,喝一口凉水。在救援中,他们多次把自己的干粮,通过塑料袋投放到牧民点上。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飞行,直升机抵达巩乃斯林场地面救援保障点。在这里机组装载了救援物资并制定了两套救援方案:如果直升机能够在当地降落,就将被困的6位牧民直接营救出山,如果不能降落,就将物资投放下去。
下午3时,直升机到达巩乃斯林场铁木尔台沟牧民冬季牧场区,经过观察,机长刘钧确定可以降落,于是,他们找到合适的降落点位,开始营救被困的牧民。
由于牧民还有500多只牲畜在冬牧场,救援分队决定,先将包括一名孕妇在内的三位妇女送下山。然后再运送过来一批生活物资,保障留守看护牲畜的牧民的可以继续在这里生活,直到地面通道打通。尽管身处困境,人人都想尽快离开雪崩区域,但当得知救援直升机只能先救出妇女时。这些善良的牧民们没有丝毫犹豫地达成共识:“让女同志先走”。
二十分钟后,三名妇女被成功营救到地面保障点。一走下飞机,孕妇阿莱与前来迎接她的亲人紧紧抱在了一起。远离了雪崩和恐惧的她,不禁为自己和腹中的孩子感到庆幸。
随后直升机救援分队一刻不停地将一吨多大米、面粉和草料装上直升机,再次返回铁木尔台沟牧民冬季牧场区,把这些物资投放给留守山在山中的牧民。
2010年3月1日下18时,直升机救援分队完成巴州地区的人员转移和物资投送。5天的空中救援期间,机组人员多次克服雨夹雪和浓雾天气的不利影响,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的雪崩危险,多次进入雪崩区域,想方设法先后救出了25名被困群众,并为灾区投放了5吨左右的食物、蔬菜、药品及4部卫星电话。
这是发生在2010年初的一场大雪崩,而这场雪崩又一次见证了军民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情。灾情面前,忠诚的人民子弟兵永远把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位,哪怕有一分的希望他们也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而在牧民的心里,第一次坐上直升机的经历,他们一定会铭记一生,风雪之中的笑脸,是送给所有救援队员的最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