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军事纪实
军事纪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827
  • 关注人气:4,3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暴雪60年一遇 官兵风雪大营救

(2010-01-27 10:50:03)
标签:

新疆

雪灾

救援

军事纪实

分类: 事件篇

 

2010年1月,新疆持续暴雪,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展开风雪大营救。被困一夜的十名群众如何脱险?当地人俗称的“闹海风”究竟有着怎样的可怕?《军事纪实》记者深入新疆采访,记录这个寒冷冬季中的温暖时刻!《军事纪实》1月29日20:03播出《隔不断的风雪路》,敬请收看!

 

不行也要上

进入2010年1月以来,持续多日的降雪降温天气已经使新疆北部牧区的7200万亩草场受灾。新疆最北边的阿勒泰地区从1月6日开始漫天大雪,短短三天,地面积雪最深处达到了1.8米。大雪使该地区25.8万名群众受灾。

哈巴河县是受灾严重的一个县,这样的大雪天气成了武警边防官兵最紧张忙碌的日子。

就在几分钟前,哈巴河边防大队接到被困群众的求救电话,他们的汽车在离哈巴河县城还有大约三四十公里的地方被困。他们原本打算头一天天黑前赶到县城,但由于遭遇暴风雪,尽管采取了很多自救办法,最终还是寸步难行。此时此刻,夜里的大风卷起的积雪已经把汽车掩埋了一半。前不能行,后不能退,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援,十个人将面临生命危险。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没有丝毫的犹豫,武警边防官兵在第一时间组织救援部队向县城外开进。而这次出警,部队刚刚配发下来的雪地摩托也正好派上了用场。

雪地摩托只能在雪地上行驶,而县城附近及部分公路的路面已被清理出了一部分,因此雪地摩托只能先用卡车运送,一旦到了汽车无法行驶的地段后,雪地摩托将发挥任何交通工具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刚刚驶出哈巴河县城区没多远,官兵们就遇到了麻烦,运送雪地摩托车的卡车被厚厚的积雪陷住,开不动了。官兵们能顺利抵达群众被困的地点吗?被困群众究竟还能坚持多久呢?

《军事纪实》记者采访两名骑雪地摩托的武警官兵。

记者:“你带这个是干吗用啊?”

驾驶员1:“带这个骑雪地摩托车。”

记者:“现在离那儿有多远?”

记者:“现在离那个地方还有多远?”

驾驶员1:“大约还有30公里吧。”

此时,这里的温度近零下三十度,骑雪地摩托就意味着整个身体暴露在冰天雪地之中,那种滋味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而官兵们前面还有30公里的路,即使路上顺利,预计也要开一个多小时。继续搭乘越野车前进的记者不禁为骑摩托车的官兵们能否抵御寒冷而担忧。当记者问他们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会不会驾驶摩托车的时候,小伙子坚定地回答:“这种情况,不行也要上。”

“不行也要上”,这名驾驶员极为朴实的一句话却是官兵们发自肺腑的坚定誓言。事后记者才得知,雪地摩托刚刚配发到这个部队,很多官兵还来不及训练,由于救援任务紧急,就直接把并不熟练的救援装备开了出来。因为他们知道,官兵们早一分钟到达,被困群众的生命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驾驶雪地摩托车的官兵们上路了。

 

公路积雪厚达三米

由于公路路面曾被除雪机械铲过,因此遇到没雪的路面,哪怕只有几米,驾驶员都要把雪地摩托开到路基下有雪的地方行驶。这些地方看似堆积着厚厚的积雪,但却十分危险,雪下面就是凹凸不平的戈壁滩,所有人都为骑雪地摩托的官兵担心。

庆幸的是,这一路上平安无事,尽管驾驶员们刚刚经过培训,但驾驶技术已经没有任何问题。比预定时间延长了近一倍,两个小时之后,官兵们终于到达了被困群众所说的地点附近。这几辆从县城驶出的车辆,被眼前这座大雪堆挡住了去路。而被困人员就在这座大雪堆的另一面。大雪堆足有三米多高,长达上百米,此时谁都无法想象,这下面竟然是一条公路。

就在大家艰难地翻越“雪山”的时候,雪地摩托的优势突显出来。第一批大雪堆背后的几名群众已经被安全运送出来!而当我们的记者和部分官兵徒步翻越几百米长的雪堆之后,看到除了这名驾驶员以外,其他人也正在被运送出去。

被困群众全部安全得救,并且没有出现伤病,但他们毕竟经历了一夜的严寒,再不能长时间在冰天雪地中逗留。徒步翻越大雪堆时,我们无法用摄像机记录下被救群众最初见到武警官兵时的激动情景,但看到官兵们和我们平稳交谈的样子,我们依然能够想象到被困群众得救后的欣喜,感受到官兵们的欣慰。

但是,大家的任务还没有结束,雪地中还有被困的汽车。

为了尽快救出被困的汽车,官兵们奋力的铲除车旁的积雪。然而,人的速度似乎怎么也赶不上风的速度。半个小时过去了,风卷着雪粒打在官兵们身上,但陷在积雪当中的汽车却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记者向武警阿勒泰边防支队哈巴河大队库勒拜边防派处所教导员黑红权询问当时的情况,黑红权回答说:“我们现在是尽最大努力看能把这个车拖出去最好了,目前看来风很大的,刚挖开风刮的又把车填平了,如果这样的话今天下午我们暂时放弃不挖车了,先把被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以后今天晚上或者明天如果风停的话我们再过来救援车。”随后,乘坐被困群众的警车向哈巴河县城徐徐开去……

就在这次救援行动结束后的第二天,1月12日,同样在阿勒泰地区,《军事纪实》记者又跟随武警吉木乃边防大队的官兵进了一趟山。走在那条路上的情况更加艰难。

 

遭遇“闹海风”

官兵们要去的地方是吉木乃县的北沙窝冬草场。强降雪天气让吉木乃县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遭遇了极大的考验。位于北沙窝冬牧场的牧民和5万头牲畜被困在山里无法觅食。草料成为了牧民们最迫在眉睫的问题。

可当地人俗称的“闹海风”挡住了通往牧区的路!向牧区运送一次草料极为困难。为此,阿勒泰公路总段出动了大型除雪机械,在多条公路上进行不间断除雪作业。然而,人的速度赶不上风的速度,很多风大的路段,除雪机械刚清理出道路没多久,路段又被风雪掩埋了。因此,只有把被困在山里的牲畜转移到外面的安全地带才能真正解决草料供给。

随即,由当地政府组织,武警边防官兵协助的一场大迁徙开始了!跟随武警官兵进山,“闹海风”也让我们从内地来的记者长了见识:“现在我们就是在前往救援的途中,不知道什么原因前面的车停下来了,好像因为前面的路被大雪已经封堵住了。大家可以看到风非常大,大概有六七级的样子,这是当地非常有特色的气侯现象,他们叫‘闹海风’。这个风吹起来的时候是把雪一起带起来的,所以从远处看上去是白茫茫的一片,也非常得刺骨,雪花会打在脸上非常得疼。而且你看我的手套如果在这个地方待一会儿的话手上会铺满雪花而且会非常得瓷。”

“闹海风”的势头正猛,稍作休整之后,救援车队不敢再有任何的耽搁,继续向北沙窝开进。然而根据天气状况,在天黑前完成给山里牧民送草料和帮助牧民赶马下山的任务已经非常困难,因此武警边防官兵立即向阿勒泰公路总段请求一辆除雪车增援开道。一路上,我们的记者亲身感受到了“闹海风”的可怕威力:“我们这个车队是从11点5分开始出发的,现在已经是下午的1点钟了,可是我们这样走走停停这样走下来才走了五公里的路程,现在路上走一段就堵一下,走一段就堵一下,现在我们又遇到了一个雪堆。就是平时的路面就被风吹出一个雪堆,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铲车现在已经把这个雪堆铲到大概有两米高的高度,但是现在遇到的这个雪堆比较大,现在这个铲车已经铲不动了。现在正在想办法,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牧民的地方。”

在铲车铲雪的现场,记者了解到,如果是靠人工开路,就是累死也挖不通。因为还没有挖开多少,“闹海风”就会把刚刚铲过的雪再移回来。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救援车队最好是在天黑前完成任务赶回县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铲挖,这个高约两米的雪堆终于被清开了。车队在走走停停中艰难地挺进,而路途越是艰难,武警官兵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就越是惦念。经过不懈的努力,出发后4个小时,下午3点10分,我们终于看到了第一批马群,半个小时后,第二批、第三批马群陆续出现。

记者介绍说:“我身后大家看到的这一片比较平坦的地方就是当地人俗称的冬窝子,冬窝子就是在冬天比较避风的地方,然后这里有很多的草,马群可以在这里面吃草过冬。然而这一场大雪下的太大了,把这个草已经完全覆盖掉了,所以说马群已经没有食物可以吃了。刚才听当地的牧民讲我身后这群马已经十天没有吃上东西了,现在我们武警官兵急需做的事情就是把它们赶出这一片地区,赶下山然后给它们供给食物,然后避免让这些马群饿死。大家可以看到我脚下的雪,这个雪在咱们平时城市当中下雪是软的,但是现在我踩下去……这也是闹海风的杰作之一,就是它能够把雪吹的很瓷实很瓷实,硬的雪,大家看走起路来是踩不下去的,非常瓷。所以说把这个雪铺开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的,所以在这里面生活十天对这些马群来说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了。”

武警官兵告诉我们,在牧区,马群比较分散,而且正常放牧都是停停走走。不仅如此,在风大的时候,马群会不受指挥自己顺着风走,因此,一旦刮起风来,仅靠两三个牧民是根本管不住近千匹的马群的。然而,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中进行大转移,需要的就是速度,如果天黑前赶不到山外,刚开通的路就会又被封堵,而随着夜间气温更低,马群很可能被冻死在风雪弥漫的路上。因此这也是武警官兵帮牧民赶马的重要原因。

就在大批马群向山外走去的时候,我们的摄像机偶然拍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这匹小马似乎支撑不住了……

小马的命运深深地让我们担心。可细心的武警官兵发现这个情况后,第一时间走上前,心疼地把小马抱了起来,在大家的扶持下,小马终于被后面赶上来的马匹冲进马群,跟上了队伍。而在不远处,又一只落单的小马无助地站在那里……

 

风雪中为牧民送草料

这是这次转移任务中被转移的最后一批马群,在茫茫风雪路上,部分官兵赶着马群向吉木乃县城转移,而另一部分官兵则继续向8公里处的牧民家送草料,然而,越往山里走,道路就越加艰难,这里的积雪是除雪车较早时候铲开的,因此,已经又被“闹海风”吹上了厚厚一层雪,车队几乎是开进几十米就被积雪陷住一次,拿铁锹铲,用尽全身的力气推车。很多战士由于手被冻僵而失去了疼痛的感觉,然而,现场没有动员的号子,只有铁锹铲雪的声音。

就在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随着武警官兵进山的我们终于看到了人家。

经过六七个小时的奔波,这一天,武警边防官兵给山里牧民送草料、帮助牧民赶马下山的任务基本完成。但天也马上就要黑了。当地人说:如果天黑后还在路途中,一旦碰到大的“闹海风”,路面再次被雪覆盖,不是陷在雪中就是迷路。甚至有被冻死的可能,就连驾驶技术一流的老司机都不敢在夜间行车。

而这一点,我们的记者在返回途中就领教了。

由于时差关系,新疆比内地晚两个小时,但晚上7:20,天色也已昏暗下来,车队开始返回。一个小时之后,就在车队大约行驶了四分之一的路程时,大家一直担心的“闹海风”更加张狂了起来。不到十分钟,风力急剧增强,进山时打通的道路又被积雪覆盖起来。这是车队被堵后前两分钟的情况,两分钟内,汽车刚刚压过的车辙就被“闹海风”彻底抹平。这是五分钟后同一地点拍摄的画面,五分之一的车轮已经被埋在积雪当中。

锋利的冰屑,刺痛着官兵们的脸颊;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雪粒,使他们橄榄绿的警服上披满雪花、结满冰凌。这是大风雪侵袭新疆的真实记录,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武警边防官兵付出了百倍的艰辛,在风雪中,他们留下了雕塑般的军人形象。

2010年1月12日,晚上23:30,跟随返程救援车队的记者终于看到了县城闪烁着的温暖的灯光。同时让我们更加欣慰的是,就在县城边上,我们看到了白天从山里的冬牧场赶出来的马群。虽然在行进着的车上,摄像机无法捕捉到那几匹瘦弱的小马,但我们相信,在武警官兵们的精心护送下,它们已经安全到达了这里。尽管暴风雪肆虐,但只要群众需要,任何艰险的道路也无法阻止忠诚的武边防官兵奋勇向前的步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