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巡诊行(下)

标签:
军事 |
分类: 事件篇 |
在巍峨挺拔的西部高山上,几名医疗队员正在完成一个共同的心愿。远赴千里来到这里,坚持翻越这座突兀险峻的大山,他们的心愿究竟是什么?迎着高原缺氧的危险,他们用尽全身气力却始终没有停下脚步,这个心愿最终又能否实现?《军事纪实》1月14日20:03播出《中印边境巡诊行》下集,敬请收看!
巡诊中印边境乃堆拉哨所
在充满神秘色彩的西部高原上,一支来自广州军区总医院的医疗队,正赶往边防哨所给那里的官兵看病。这一次他们将要经过三个巡诊点,行程390公里,最终到达海拔4800米的詹娘舍哨所。就在他们前往第二个巡诊点的途中,由于海拔的不断升高,长途跋涉让他们体力大量消耗,同时乘坐的车辆出现了故障,医疗队员们只能下车徒步行走。在高海拔地区,爬山对原本体力疲乏的他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这里的海拔只有4318米,并不比帕里三营高太多,但是由于一路疲劳,医疗队员们出现了晕车现象。经过调整休息,医疗队员们再次登车,在中午一点左右,他们到达了位于中印边境的乃堆拉哨所。此时这里的官兵早已准备好午餐迎接他们。
热腾腾的面条让体力疲乏的医疗队员们暂时得到了缓解,脸上也展露出了笑容。然而当医疗队员们了解到,在这里能吃上这样一顿面条是多么不容易时,他们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让医疗队员们没有想到,这样的一碗面条已经是这个哨所官兵最好的食物了。由于这里的海拔太高,道路难走,食物供给也是极其有限。了解到这里的情况,医疗队员们更想快一点走上观察哨,看一看这里的官兵。匆匆吃完面条,医疗队员们就前往观察哨。
乃堆拉观察哨对面就是中印边境,医疗队员们感到在这里放哨站岗的官兵肩上有着沉甸甸的重担。
乃堆拉哨所和印军哨所仅仅只有一道铁丝网之隔,驻守在这里的边防战士都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医疗队员们了解到,这个哨所的官兵们存在一些特殊的病情,于是立即展开检查。
针对这里的特殊环境,医疗队员们增加了一项心电图测试,希望能够更仔细地检查官兵们心脏方面的问题。检测出来的结果将会记录在心电图纸上,医疗队员再将检测结果带回第八医院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负责做这项检测的陈为和刘一兵非常细致地操作仪器,但对前几名官兵的检测都接连失败了。他们发现夹在战士们身上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总是脱落,导致打印出来的心电图纸不能得到准确结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心电图仪器不断脱落呢?
医疗队员们发现,乃堆拉是一个比较干燥的哨所,缺氧缺水导致血液粘稠,容易引发高红症,所以这里高红症的病例比之前去过的哨所帕里三营更多一些,同时干燥的环境也给心电图测量带来了很大困难。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主治医师刘一兵介绍说:“很大原因是干燥,有时候你涂一点酒精盐水是很容易湿润的,不能产生误差的,部队的官兵确实比较,他们皮肤比较干燥,如果有镜头上可以看到,干燥不容易湿润,连接就不那么紧密也容易出现差度。”
即使传感器不断脱落,刘一兵和陈为都不厌其烦,依然一次又一次涂抹着酒精,直到打出正确的心电图波形。在另一旁做血压检查的王丹也反复嘱咐着几名官兵,让他们坚持每天喝八杯水补充水分。
就这样,从内科到外科,直到确定每名官兵没有重要疾病,医疗队员才放心地让官兵们离开。就在检查到最后几名战士的时候,让医疗队员们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心电图测量纸用完了,可是这是还有三四个官兵没做检测呢。
巡诊出发前,医疗队员们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然而此时,检测还没做完却突然没有纸了,检测工作被迫停了下来,这让刘一兵和陈为陷入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刘一兵说:“波形一般来讲走两三个波形就可以了,把波形拉长一点。因为高原可能很难做一次检查,如果有问题两三个波形不见得能看出来,拉长纸张,纸张就耗费的多一点,后面纸就不够了。”
正是因为多次测量不准确浪费了较多纸张,同时医疗队员们想更仔细地了解官兵们的病情,已经用完了所带来的心电图纸,那么此时剩下的官兵该如何做测量?如果就此停止心电图测量,那么这剩下的几名官兵中,万一有心脏问题就很可能错过治疗机会。如果要做检测,在没有纸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继续?医疗队员们陷入两难的境地。
既然放弃检测不可能,那么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他们还会有什么方法呢?
凭借精湛的医疗技术,医疗队员决定用这种目测的方法对这几名官兵进行测量。由于目测没有图纸打印出来看得清楚,所以医疗队员必须高度集中精力,紧盯仪器上的波形图现场做出判断,这对医疗队员的技术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每个人的身体都在克服着缺氧带来的压力,医疗队员们要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去抵抗压力,难度可想而知。
艰险的巡诊之路
在确定了乃堆拉哨所每一名官兵的健康状况后,医疗队员们必须抓紧时间赶往下一个巡诊地点——詹娘舍哨所。这个哨所位于海拔4800米的地域,是巡诊中海拔最高的地方。进入11月,冬季的大雪随时都有可能将进山的路封上,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那里的战士们送去自己的心意。但是医疗队员们已经经过了长途跋涉,那么他们还能不能上去呢?
在前往詹娘舍哨所的路上,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道路两边的灌木也有明显的变化,从高大的植物变化到低矮植物,这表明氧气越来越稀少。当车子行驶了1个半小时后,路两边几乎看不到一草一木。大家意识到这里已经接近4800米的地段了。可就在这时大家发现前方已经没有路了。
原来詹娘舍哨所位于海拔4800米的山顶,被人们称为“天边的哨所”,也是一个没有开通公路的哨所,惟一通往哨所的就是这条不足一米宽的山路,由于哨所处于海拔4800米的大山上,所以平时很少有人员前往,相对封闭。此时,车辆只能停在这里,医疗队员们需要徒步前往詹娘舍哨所。
得知医疗队的到来,詹娘舍的官兵们早已在路上等候着。医疗队员们立即把随车带来的新鲜水果和蔬菜送给官兵们。医疗队员们清楚,这些水果和蔬菜虽然数量有限,但对于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官兵来说却十分金贵。
从官兵们那里了解到,这里到詹娘舍哨所还有将近两公里的路。此时高原缺氧的环境并没有缓解,经过长时间路途的奔波,医疗队员们体力已经消耗很大。如果再徒步上山,谁也无法预测将会发生什么?
医疗队员每走一步都十分小心。听这里的战士说,这里原本没有路,脚下这条路是詹娘舍的官兵常年走出来的路。此时一个意外的情况让我们的记者对这条路有了更深的感触。
就在我们拍摄一个镜头的时候,摄像师突然摔倒。此时道路两边都覆盖着积雪,就是这样一条路让我们大家更加警觉起来,如果一不小心很可能会跌落悬崖。
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大家都相互提醒着。对于常年在低海拔地区工作生活的医疗队员们,攀登这样高的山路,他们并没有什么经验。
王丹今年已经59岁,像她这样的年龄从广州来到西藏,要克服自身的高原反应已经很不容易,这些医疗队员们本可以留在低海拔的地区工作,那么他们究竟为什么不顾艰难,冒着危险奔赴一线哨所去给战士们巡诊呢?
在医疗队员们看来,正是因为哨所偏僻,那里才更需要医疗队。但是在高原爬山和在低海拔的平原不一样,队员们几乎处在缺氧的状态下,所消耗的体力要比在平原多三倍以上。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缺氧引起的危险就越来越难以预测。
仅仅不到一公里的路程,医疗队员却走了一个小时。就算是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官兵走起这段路都有困难,更别说这些第一次来西藏高原的医疗队员。
据这里的边防战士说,这条通向詹娘舍的道路在冬天大雪封山的时候,根本看不见,我们《军事纪实》栏目就曾经拍摄过这个哨所的官兵们在冬天取雪化水的过程。每年大雪封山后,官兵们只能踏着高达一米的雪地行走几公里以外取水。
了解了这里的情况,医疗队员们开始担心官兵们常年行走在这条路上,是否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想到这里医疗队员们更急于登上山顶。
终于,她们来到了哨所不远处,但这里的路更加艰难了。这是一条通向詹娘舍的台阶,这条台阶长达666节,台阶在悬崖边陡峭狭窄。此时陈为的脚已经抬不起来了,两名男队员刘一兵和田原早已超过了她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她还能否坚持走上哨所呢?
巡诊海拔4800米詹娘舍哨所
从画面中大家所能看到的是医疗队员们上台阶时的艰难,而此时人们可能无法想象,她们还正在承受着一个看不见却极难克服的高原反应的折磨。这666节台阶几乎90度,在海拔4800米的高原上登上一节台阶所消耗的体力相当于在平原的三倍。在一天之内,这样高强度的运动对任何人来说都会有一定的危害。
即使此时她们已经筋疲力尽,但是她们还在以一种很轻松的方式在相互调侃,其实这也是一种特别的鼓励方法。
虽然王丹已经是在两名战士搀扶下前进,但她依然不想落后。一路上她们多次停下来调整状态,因为她们明白更重要的任务还在后面,她们要保留好体力为战士们检查身体。
眼看马上就要到达哨所了,但由于台阶上结起了冰,所以尽管离门前只有一小段距离,医疗队员们还是留意着脚下的台阶,同时她们打起十二分精神,要让哨所的官兵看到一支坚强的医疗队伍。
詹娘舍哨所宿舍里,医疗队员们终于看到了这些驻守在“天边”的官兵们。在这不到20平米的三层楼里,摆放着几张官兵们的军用床铺,屋里光线很暗,阴冷潮湿。环境远比医疗队员们预料的还要艰苦。
看到这些官兵们,医疗队员必须马上给他们仔细检查。根据规定,医疗队是不能在这里留宿的,他们必须赶在天黑之前下山。此时已是下午1点30分,留给医疗队的就医时间非常有限。
也许是没时间休息,从刘一兵的状态我们看出他出现了缺氧的症状。为了不让其他队员和战士们担心,他依然掩饰着自己的状态,顶着缺氧反应和陈为一起忙碌着给战士们做心电图测试。而在检测中医疗队员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哨所的情况。
靠着这里仅有的一台发电机,每天只能供应两个小时的电。让医疗队员们没有想到,这里取暖只能通过烧木材,在詹娘舍的哨所不远处就堆放着大量的木材,而这些木材是这里的官兵们从山下背上来的。
了解到这里的艰苦环境,刘一兵即使承受着高原反应的折磨,他也没有丝毫要停下来的意思。
医疗队员们来到岗哨看到,这里只有这两平米的空间大小,他们每班岗一站就是6小时。从岗哨向外望去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风景很美,但他们并没有心思去欣赏风景,他们警惕的眼睛时刻注视着祖国的边防线。
战士朴实的回答让刘一兵深深感动着。看到战士们在值勤,医疗队员们也不好过多打扰。此时已是下午4点,从詹娘舍返回的路很快就要被大雾笼罩,医疗队员们必须尽快离开哨所。虽然短暂的接触,医疗队员们还是被这里的官兵感动了。
望着一直在向他们挥手道别的战士们,医疗队员每个人心里不舍的情绪难以抑制,哨所官兵们可爱的脸庞还在不断浮现。
也许就是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让这里的边防官兵们更明白坚守的责任,也正是这份坚守,深深地打动着医疗队员们。就在我们返回日喀则的第二天,詹娘舍哨所下起了一场大雪,通往詹娘舍哨所的路被大雪阻隔了。
这些医疗队员们接下来在西藏还有两个月的医疗生活,他们还要在大雪封山前到达更艰难的哨所。虽然我们的记者不能一直跟踪他们前往,但是我们知道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