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巡诊行(上)

标签:
中印边境哨所医疗队巡诊军事纪实军事 |
分类: 事件篇 |
在巍峨挺拔的西部高山上,几名医疗队员正在完成一个共同的心愿。远赴千里来到这里,坚持翻越这座突兀险峻的大山,他们的心愿究竟是什么?迎着高原缺氧的危险,他们用尽全身气力却始终没有停下脚步,这个心愿最终又能否实现?《军事纪实》1月13日20:03播出《中印边境巡诊行》上集,敬请收看!
行程390公里的巡诊路
这是一条通往海拔4800米哨所的必经之路,山路崎岖,四周悬崖峭壁。这一天,来自广州军区总医院的医疗队员们,正迈着蹒跚的脚步艰难地向上攀爬。从他们沉重的脚步中不难看出,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仍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为了什么来到这里呢?
她叫王丹,是这支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内科专家,今年已经59岁。其实对于王丹这样高年龄的人来说并不适合上高原。
年龄越大的人修复能力越弱,对身体造成的损伤也就越大。在海拔4800米的西藏高原,由于氧气稀少,人很容易患上高原反应症状,甚至导致生命危险。那么这些医疗队员为什么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里呢?
这支医疗队中,有四名队员是来自广州军区总医院的医疗专家,就在一个月前,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西藏日喀则市,对解放军第八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医学帮助。就在医疗队员们刚刚进入西藏的第四天,第八医院就接到了一项任务,这项任务却让第一次来到西藏的他们充满了期待。
这支医疗队刚从广州来到西藏,是不需要上边防巡诊的。医疗巡诊只是针对边防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都会定期为驻守在边防一线的官兵们做身体检查。这一次医疗巡诊,要前往海拔4700米的塔克逊哨所。日喀则处于海拔3900米的高原上,医疗队员们从广州低海拔地区来到日喀则的第四天,正是高原反应最强烈的时候,各种症状已经让他们备受煎熬。
如果要从海拔3900米再往上走到4700米的海拔,医疗队员们的身体情况将很难预料。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前往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主治医师陈为说:“我觉得巡诊尤其在边防就是说非常有必要的,真正比较困难的还是在边防一线的那些官兵们,那些高海拔的地方或者是说你平常见不到几个游人的地方,我觉得更应该去。”
王丹非常珍惜这次给一线哨所官兵送医药的巡诊机会。但由于她的高原反应是最强烈的一个,出发前的这天早上即使吃了止疼片,还是难以缓解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最终不得不放弃,留在了日喀则,其余三名队员却坚持出发了。
长年在平原地区从事军队医务工作的队员们,更希望了解西部高原一线官兵们的身体情况,这也是他们坚持走上高原巡诊的原因。即使出发前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有信心,但是一路上高原反应带来的痛苦已经超出了他们的预想。经过四个小时的路程,他们到达了塔克逊哨所。由于高原缺氧,医疗队员们只能顶着身体的痛苦给官兵们做检查。
陈为是这支医疗队中的内科主治医师,今年35岁的她身体状况并不差。然而在给官兵们检查时,她一直被缺氧的状况折磨着,直到巡诊结束才赶紧吸上一口氧气。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医疗队员们难以坚持太长时间,原本打算对官兵们进行细致检查的他们只能匆匆结束巡诊,遗憾地返回日喀则,这是医疗队员们第一次走上高原的巡诊经历。
一个月后,听说又将前往一线哨所巡诊,医疗队员们再次主动要求参加,以实现自己的心愿。这次巡诊将要经过三个地点,行程390公里,最终到达海拔4800米的詹娘舍哨所。虽然经过一个月的休息,队员们已经基本克服了高原反应,但这次巡诊的路程比上一次要长,时间更久海拔也更高,那么他们能否承受得住这些困难?他们的心愿又能否实现?我们《军事纪实》栏目的记者决定跟随医疗队一同前往。
在海拔4300米为战士体检
巡诊要到达的第一个地方,是距离日喀则240公里外,海拔4300米的帕里三营。据去过那里的人说,在海拔4300米的地方,每行走一步路,就相当于在平原上奔跑十步路,很容易因为体力消耗过大出现高原反应。然而那里究竟会是什么样的,我们还是很难想像,大家对帕里三营充满了期待。
由于上一次没能参加巡诊任务,这次巡诊对王丹来说仅仅是挑战,更是要完成一个心愿。那么年近花甲的她将面临怎样的困难呢?
为了能够坚持参加这次巡诊,王丹提前为克服高原反应做了充足准备,所以一路上她并没有发生异常的反应。
其他医疗队员对能否顺利到达帕里三营还有些担心,而对已经上过一次哨所的医疗队员们来说,则是信心十足。
在高原,一切可能出现的症状都是难以预料的,就连坐车都和平原有所不同。尽管记者在出发前也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一段时间后,记者还是出现了缺氧晕车的症状。记者虽然是坐车赶路,但体力消耗依然非常大,如同跑了长跑后一样全身乏力。氧气越来越稀薄,加上体力的消耗,晕车的感觉在加重。医疗队员用早已准备好的氧气罐给记者供氧。此时记者深刻体会到海拔的不断升高给人的身体所带来的痛苦。
前往帕里三营,沿途的风景让医疗队员们兴奋不已。时常能看到藏民们放牧的羊群和大大小小的高原湖泊,队员们都被这美景深深地吸引。在途中停下来休息的时候,走出车门才感受到原来车外的风大得厉害。摄像机记录下这里美丽的风光也留下了这里令人难忘的风声。
5个小时的路程后,医疗队到达了海拔4300米的帕里三营。这里的环境比想象中的还要困难。由于缺氧,我们的记者一直在承受着高原反应的痛苦,心头如同压着很重的东西一样难以动弹。那么在这种状态下,医疗队员们将怎样展开工作呢?
得知医疗队的到来,战士们都纷纷赶来接受身体检查。医疗队员们注意到,这里一部分战士脸上呈现深红色,嘴角干裂,有很明显的高原疾病症状。他们顾不上休息就立即展开了工作。
由于帕里三营的官兵较多,医疗队员们针对高原常出现的疾病作好分工,尽可能让每名战士都得到心理和身体的多方面检查。然而检查一开始,负责测量血压的陈为却把排在队伍最前面的战士安排到队伍后面去了。
原来,这些战士得知医疗队员的到来,是从旁边的驻地跑步赶来的。这样测量出来的血压就会偏高,陈为只能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再来。但是这几名匆匆赶到的官兵还是让陈为感觉到,这里的官兵是多么珍惜就医的机会。
陈为在检查到每一名战士时都会问他们是哪里人,了解官兵们的家乡对检查有什么帮助呢?陈为这样解释道:“是要评估一下,这到底环境容易不容易适应,像那些从广东、广西、福建平原地带过来的,沿海地带过来就难适应一点,如果家在云贵高原那这个环境就可能没有什么问题。”
每年入伍的新兵中,大多来自海拔较低的城市,他们也在经受着高原反应的困扰。对于心脏功能并不太好的战士,陈为都会嘱咐战士们几句。
陈为:“篮球还是打得不多吧?”
战士:“经常打。”
陈为:“我觉得这个篮球还是要适当一点,可以打打乒乓球这些耗氧量没那么剧烈的。”
针对高原带来的疾病,在检查中王丹也给战士们介绍相应的医学知识。
王丹说:“你看他的指甲呀,我们叫杵状指,有点包过来这样,然后呢摁下去呢恢复颜色时间呢,比较慢一点。你现在就是嘴唇有点发紫,舌尖也是发紫,眼睛的结膜也是比较充血的,脸的两边,我们说叫做高原红。”
高原红是在高原地区容易出现的一种症状,由于缺氧造成人体血红细胞增多,面部就呈现出深红色。
这些长期处于高原缺氧环境中的战士,他们的脸上都是红通通的,嘴角都很干燥,由于高红症容易导致心肌肥厚,造成人体心脏功能的衰竭等疾病,所以在这次医疗巡诊中,队员们不断提醒官兵们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以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这是医疗队随车带来的药箱,都是针对高原可能出现的疾病预备的药品。当发现有感冒的官兵,就立即把带来的药发给他们。
藏族阿妈为哨所送菜20年
三个小时后,医疗队员们为来到营部的战士都做了全面的检查。此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当听说在三营不远的高地还有一些战士在站岗,医疗队员立即决定去看看他们。凭着天空中最后一点光线,医疗队员爬上了高地,对还在站岗的战士进行诊疗。
这个高地正好处于大风口,我们摄像机的话筒被风吹得无法录下医生和战士们交谈的内容,战士们的脸上和手上都早已被冻得发红,据这名战士说一到冬天他的手上甚至会生满冻疮。
在这个高地上站了短短的时间,医疗队员们就感觉到很难忍受。让医疗队员们难以想象的是,这些常年在这里站岗的官兵们是如何坚持过来的。对高地战士做好检查并给出一些防护上的建议后,医疗队员们摸着夜路离开了帕里三营的高地。
巡诊第二天清晨,医疗队员们将要前往海拔更高的乃堆拉哨所,这是位于海拔4318米的一个中印边境哨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医疗队员们对那里的一切都感到十分神秘。然而前往乃堆拉的路更为陡峭,由于公路是盘山而上,海拔的高度变化就更为明显。在短时间内海拔变化越快,对人体的伤害也就越大。即使是坐在车里,对体力消耗也非常大。不久陈为开始出现晕车现象。让大家更没有想到的是,车子才走了半个小时居然出现了故障。
这条上乃堆拉哨所的路十分陡峭,很多路段几乎处于70度以上。最后汽车动力不足无法继续攀爬。队员们只能改变计划,先下车徒步走上附近的一个连部,等待空载的汽车开上来进行修理。突如其来的意外让还处于晕车状态的陈为更加难以适应。
在高原爬山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猛烈的太阳,陈为一下车就把自己准备的防晒霜拿了出来,防止紫外线的伤害。
路途中,走在最前面的刘一兵遇上了一位老阿妈,这是通往营区的山路,怎么会有一位老阿妈在这里,她是来干什么的呢?我们的记者马上去问个究竟。
阿妈:“有青椒、大蒜。”
刘一兵:“送菜送到军营里去,大概三到四天送一次。大概就是一背篓。”
阿妈:“今天一个人嘛。”
记者:“您多大年龄了?”
阿妈:“54了。”
刘一兵:“送了多长时间的菜了?”
阿妈:“20多年了。”
陈为:“送了20多年了?从山下送上来呀?你们是走路背上来的?走多久呀?”
阿妈:“坐车到下面的老营部,就走上来了。”
王丹:“她是送菜的那三位老阿妈其中之一吗?”
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位阿妈已经给这个哨所送了20年的菜,这让我们想起了曾经出现在我们《军事纪实》节目中的那三位老阿妈的身影。每到冬季,哨所官兵很难吃到新鲜蔬菜,老阿妈们就冒着严寒爬上高海拔的哨所给官兵们送菜。年复一年,藏族老阿妈与哨所官兵们结下了亲如母子的感情。
几位医疗队员帮着阿妈一起背上蔬菜,一同前往哨所。在途中队员们了解到,这位阿妈的腿曾经受过伤,由于常年在冬天的严寒里给哨所官兵送菜,一直没有完全康复。于是大家决定到连队后,首先给老阿妈看腿病。
常年给哨所的官兵们送菜,阿妈的身体还是十分硬朗,让医疗队员们放心的是这位阿妈除了脚踝有些疼痛外,其他方面都很健康。让王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几乎和她年龄相当的老人已经给这里的战士整整送了20年的菜。
阿妈的话说起来平平常常,但听在王丹心里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看着这些跟她的孩子一样大的战士,王丹跟阿妈一样露出母亲般慈祥的笑容。这时她心中那个愿望更加强烈。她暗暗告诉自己,无论海拔多高,路多险,一定要把这小小药箱背到天边,给那里的战士送去自己的一份心意。接下来的路途中他们将会遇到怎样的艰险?在那里又会有着一群怎样的战士呢?明天同一时间请收看《中印边境巡诊行》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