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展雄风》之《征尘再起》
(2009-11-23 10:05:01)
标签:
跨越2009猛虎师济南军区军事纪实军事 |
他们是全军首批重点建设部队,二十年锻造利剑锋芒,光荣传统、彪炳战功让他们使命如山。冲锋在前、奋勇争先让他们屡克险阻,非常军事行动最新亮相,“跨越2009”实兵检验性演习,中原猛虎决胜沙场。《军事纪实》11月26日20:03播出《猛虎展雄风》之《征尘再起》,敬请收看!
鱼水深情细节体现
2009年8月,济南军区“猛虎师”从中原腹地向西南跨区机动,参加“跨越2009·鹿寨”实兵检验性演习,这是出发后第二天的情况。
“猛虎师铁拳团”已经进入广西地界,正往预定目的地进发。“猛虎团”也已经进入湖南衡阳地界。而东路的“钢刀团”也开始进入湘西,向广西进发。按照现在的速度,”猛虎师”全师将比预先估计的五天时间提前两天到达目的地,在那里,他们将与一支训练有素,惯于丛林作战的机械化部队展开一场恶战。
可情报显示,“敌军”的兵力不仅已在目的地集结,并且已经迎着“猛虎师”悄悄扑来,他们想趁着“猛虎师”刚刚到达,对热带丛林还不适应的情况下,迎头一击。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猛虎师”惟一应对的方法是,提前赶到目的地,以快打快,实施突袭。
这是“猛虎团”的车队,对这支庞大的车队来说,车速已经接近极限,他们要想再提高行军速度,只有压缩官兵们吃饭和休息的时间,即使是吃饭和为轮胎浇水降温也常在行进中解决。
有时候,一些突发情况却让他们不得不花些时间来应对,这是中路开进的猛虎团,他们的官兵正在对军车进行隐蔽伪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接到上级通知,距离“敌军”卫星过顶的时间只有五分钟了。但是由于车辆太多,附近像这样能够就地隐蔽的条件并不多,他们只好将车队分散行驶。
眼看时间只剩下不到两分钟了,庞大的车队里仍然还有一些车辆因来不及转移而暴露在公路上面。而这时候,两辆发烟车从后方疾驰而来。一时间,浓浓的烟雾布满了车队的上空,遮云蔽日。
而出发的第三天晚上,东路进发的“钢刀团“已经进入湖南省凤凰县境内,从这里开始,他们几乎是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行进,一路上,官兵们也体会到了当地老区群众对人民军队特有的深厚感情。
尤其是一些年迈的老人,他们看到这些官兵和记忆中的红军没有什么区别,激动的心情更是难以言表。为了不给当地群众增添麻烦,“钢刀团”的官兵们婉言谢绝了当地政府和群众提供的住宿,他们在远离住宅区的路边安营扎寨。
这就是“猛虎师”的官兵,一年前,“猛虎师”执行“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任务时,给灾区群众留下同样深刻的印象。
只有一个学生的帐篷小学
作为一支具有强烈奉献意识、吃苦精神的部队,”猛虎师”在接到紧急奔赴灾区抗震救灾的命令后,只携带了三天的干粮,星夜兼程在第一时间就深入到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当时,不仅救灾物资没有运到,甚至连开辟通路的基本工具都没有,“猛虎师”的官兵们战士们全靠双腿穿越大山,用双手拨开茂密的树林摸进重灾区的。
而就在缺水断粮的情况下,“猛虎师”的官兵们连续从废墟里救出数十名受灾群众,当看到其中一部分群众伤情严重,急需送到山外的医院进行救治时。尽管“猛虎师”的官兵早已经体力透支,但是他们毅然扛起了担架,向山外走去。
从山上滚落的巨石堵死了道路,余震不断,随时可能出现山体垮塌。但是为了抓紧时间,抢救伤员的性命,师长胡武帅不顾危险,身先士卒地扛起了担架。
为了让肩上的担架保持平衡,遇到陡坡时,只能作出屈膝跪地的动作。甚至途中连喝上一口水也需要战友帮忙。
从进入灾区以来,“猛虎师”的官兵们在太多的艰难险阻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大灾之后,数十万群众无家可归,而在一些偏远地区,孩子们回到学校上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猛虎师”却让梦想变成了现实。
有个女孩名叫何亲融,在她年幼的时候,因为家中突遭变故,只有身体一直不好的父亲与她相依为命,而大地震又使父女俩失去了仅有的两间房子,为了躲避余震,他们只有躲到附近的山上,靠着从废墟中抱出来的少许干粮度日。
当猛虎师官兵们听到何亲融的情况以后特意上山寻找。可官兵们见到的远比他们听到的更加让人震惊:她家没有可吃的东西,房子全部都塌了,只抢出来几张破烂的被子。
由于下山的道路崎岖难行,并且余震不断,官兵们一时无法对他们进行转移,只能为父女俩人在山上搭起了一个简易帐篷,除了给他们送来了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细心的官兵们还发现,小亲融对还非常好学,但是附近的学校已经不在了,想要念书对她来说成了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于是官兵们决定为何亲融搭建一个帐篷小学,这个帐篷小学只有小亲融一个学生,而老师却有很多。
“猛虎”精神的神奇魅力
其实跟随“猛虎师”官兵深入灾区的还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人,当“猛虎师”执行抗震救灾任务消息传开后,很多已经退伍转业的老兵也回到部队里。这些已经退伍转业老兵,有些人都到了不惑之年,但是他们对 “猛虎师”的生活仍然十分眷恋,他们早已把部队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而“猛虎”精神也就像是一粒种子,在他们的心里早已生根发芽,并浸入他们的血脉中。
郭月华,2000年转业,今年40岁,曾任猛虎师铁拳团副团长,现任河南省安阳市公安交通支队副大队长,在”猛虎师”服役的二十年里,他获得了无数荣誉,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章,都记录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而其中最让他难忘的还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段往事。
红旗渠,一个让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位于河南省北部,它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县人民为了解决祖祖辈辈用水贵如油的状况,而创下的一个历史的创举。如今它已经成为当地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景点的一角,还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一段与”猛虎师”有关的故事,碑文不长,但是却感天动地。
1996年,由于山洪爆发,山体滑坡,红旗渠出现80多公里长的大面积坍塌,上游无法泄洪,导致水位急剧增高,随时都有可能冲破堤岸的危险,而下游的居民有六十万之多,一旦发生洪灾,后果不堪设想。在这最危险的时候,“猛虎师”的上万官兵却迎着洪水而上,在八十公里的渠面上展开了一场万人抢修红旗渠的壮丽画卷。
如今,在风景秀丽的红旗渠上已经很难找到当年万人抢修的一丝痕迹,参加抢修红旗渠的“猛虎师”官兵很多很多也已经分散在天南海北,惟一能够留存的只有石碑上这段日渐模糊的文字,但是“猛虎精神”却浸透在猛虎师官兵们血液中的,他们也早已把这种精神待到了更为遥远的地方。
无论在任何地方,也无论在任何时间,“猛虎师”的官兵们都冲锋在前,奋勇当先,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猛虎精神”的含义。新入伍的战士们也在这种锤炼中,迅速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猛虎士兵,在猛虎师一直有这样的说法,进了“猛虎师”的门,并不代表就是“猛虎师”的兵,这话虽然听起来并不符合逻辑,但是只有“猛虎师”的老兵们才能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猛虎师”独有的臂章,战士们通常称之为“虎头章”。然而并不是每个新入伍的战士都会得到它,而是要在军事技术和个人素质达到一定要求,并且得到大家的认可后才有资格佩带。也只有佩戴“虎头章”的战士才能腰杆挺直,神态自若。所以,对于刚刚入伍的新兵们来说,得到这枚“虎头章”几乎是他们一段时间内最大的梦想。
“二连,加油!七连加油!”这是2008年入伍的新兵们的训练,他们在训练场上的劲头,似乎可以用一张口就能吞下头牛来形容。战士们为了得到“虎头章”,一个个都铆足了劲,在训练场上刻苦训练,在课下里更是利用加班加点进行训练,生怕自己落在了别人的后面。
这就是“猛虎师”的战士,一枚枚看上去普通的“虎头章”却涵盖着每一名官兵的努力和进取精神,在“猛虎师”机动的第四天下午,随着“钢刀团”进入广西地界,“猛虎师”和那支惯常丛林作战的机械化部队之间的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尽管连绵的群山一片寂静,但双方的官兵却已经隐隐嗅出一股肃杀的味道。冲锋在前,奋勇争先的“猛虎师”将在“跨越2009·鹿寨”演习中的最后阶段展现出怎样的面貌?11月27日20:03请继续收看《猛虎展雄风》之《决胜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