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国际学员周(上)

标签:
国际学员周南京七国军事纪实杂谈 |
来自七国的军校学员来到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际学员周”中他们共同生活、训练。他们的军校、军服、队列各有哪些特点?他们的军事训练、体能训练又有哪些差异?《军事纪实》11月23日20:03播出《直击国际学员周》上集,敬请收看!
七国军校生组成“国际模拟连”
2009年10月18日,解放军理工大学三名学员前往南京禄口机场,去迎接参加本届国际学员周的外军学员。
国际学员周,是解放军理工大学举办的世界范围陆军军校大学生交流活动。2005年创办,至今已有三届,有来自11个国家13所军事院校的100余名军校学员参加过这项活动,在世界军事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这届学员周的主题是,“增进了解,相互学习,发展合作,共创未来”。
带队接机的这名女生叫周颖,今年大四,她曾参加过往届的国际学员周活动,对各国军校学员有一定了解。
参加这次国际学员周的,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7个国家的20名军校学员。他们将分批次抵达,马上到达的是美国西点军校的四名学员。
西点军校,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陆军学院、第一所工程学院。它承担着为美国陆军培养未来“领导者”的使命。学校成立至今,为美国培养了3700名将军,格兰特、艾森豪威尔、杰弗逊三位总统,巴顿将军、麦克阿瑟等五星上将也都毕业于这所学校。
凑巧的是,这些美国学员都不是第一次来中国,但他们对这次活动仍然充满了期待。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加西亚说:“这是我第二次来。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今年的七月份,然后我八月回到美国。现在又来了。但是这是我第一次到南京,也许他们以前来过南京,但我们都是第一次参加国际学员周活动,我们都非常兴奋。”
与美国学员不同的是,其他国家的学员有很多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
德国学员对汉语、中国军校比较陌生,刚刚抵达的第一天下午,有两名学员,就非常担心队列训练中他们会听不懂中国口令。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员朱天语说:“我们现在在学队列动作,就是简单地要让他们知道指挥员下口令要做哪些动作,但是他们没有必要完全模仿我们的动作,就只需要听清口令就可以了。”
科迪斯,来自德国军校,他看起来好像已经听懂了班长的讲解,但开始练习时,他常会因为对“左”、“右”的发音判断不清,而弄得转错了方向。
除了语言上的障碍之外,按照中国军队的要求整理内务对各国军校学员也是一个不小考验。
来自美国西点的乔舒亚正向他们班长学习如何用中国的方式叠被子,因为他们叠被子的方法和中国军队有很大不同。
据了解,在西点军校被子也需要叠得十分规范,连空出的尺寸也都有严格规定。虽然规范的内容有所不同,但严格规范的内务管理是各国军队院校共有的特点。
为了让参加活动的各国学员增进了解、相互学习,解放军理工大学还特意将他们临时编成一个“国际模拟连”。
哪国学院更具领袖气质
在国际学员周中,各国学员的组织指挥才能谁会更加突出?
奈特是美国西点军校大四的学生,四名美国学员的领队,同时也是“国际学员模拟连”的副连长。奈特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来源于西点军校,那里非常注重学员管理能力的培养。他介绍说:“在西点军校我的职务是排长,我管理大约30名学员,我负责检查他们是否按时上课,按时列队。告诉他们该做些什么,检查他们的卫生情况,检查他们的床铺衣柜是否摆放到位……”
进入西点军校四年级管理阶层的学员,每人会拥有一个显著标识,那就是这个绿色小本子,他们会在这些本子上记下领导对他们是怎样管理的,还有他们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对战友行为的观察,看他们表现的优长以及不足。
美国军校学员在团队中显示出突出的管理能力,那么,来自各国其他军校的学员又有哪些特点?
最阳光、开朗,能迅速成为大家焦点的是来自澳大利亚国防军学校的学员们。
澳大利亚国防军学院学员威廉站在镜头前毫不拘束:“我的名字是威廉•迈尔斯,我来自澳大利亚国防军学院……我们昨天刚刚才入境,是从悉尼飞往南京的,感觉很好……”让记者感到吃惊的是,威廉居然会讲中文。
原来,在威廉五岁的时候跟随家人一起搬到了新加坡,在那住了七年。他父亲是一名英语教师,他也在那边上学,这为他学习汉语提供了机会。威廉上小学后继续学习汉语。他12岁回到澳大利亚的,在墨尔本上学,但对汉语的学习一直没有间断过。威廉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在中国军官家做客的时候,他能和大家讲中文,而且入乡随俗,和大家一起包饺子,他也非常喜欢中国菜。
两名日本学员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是,他们非常讲究礼仪礼貌。这名叫上桥兼明的日本男生,是签到当天惟一穿正装的男士。而另一名女学员小野亚李沙,她对人礼貌也给她的室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各国学员的特点十分明显,但更明显的是他们身上的各式军服,不同国家的军校制服最大区别是什么?
澳大利亚学员的淡绿色迷彩服颜色鲜艳,是队列中是最容易辨认的。
德国学员的贝雷帽很有特点,他们帽子还分很多种颜色,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兵种。
德国陆军军官学校学多斯特介绍说:“了解我的贝雷帽是很重要的,我的贝雷帽是黑色的,因为我是装甲部队的,所有的装甲部队的都是黑色贝雷帽。这儿,你看是我的兵种标识,是坦克,因为我是在坦克部队,装甲部队。保障部队他们的贝雷帽是红色的,空降部队的帽子是深红色的,医护人员是蓝色的。”
金色扣子是印度学员军服的一个显著标志。同时他们的服装很考究,他们有很多套军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日子和场合。印度学员还有一项特殊传统,每天会认真擦亮他们的扣子!这瓶油就是擦扣子专用油。穿过制服后,每天他们都会把它熨平整。
多元文化在队列、联谊和餐饮中互动
各国学员队列动作的交流也是项重要内容。跟军校制装一样,各国队列也有着很大区别,大多源于各国军队的不同传统。
澳大利亚学员演示的动作很有意思,他们立正、向左转、向右转的时候,最后一下,左脚会高高地抬起,再重重地落下。“慢步向前”这个动作,在很多国家的军队口令中是没有,这是澳大利亚在国家比较正式的庆典中使用的。他们的稍息动作也很有特点,当指挥员喊稍息口令时,队员们会站成“A”字形。
而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在立正、稍息等原地动作上区别不大。不过在“向后转”时,美国学员的脚部动作有点像在跳舞。
和中国军队队列动作最接近的,是日本学员。他们向左、向右和向后转都和中国类似。只是稍息动作时不同,他们双手是背在身后的。日本学员的敬礼动作很讲究,他们分带帽敬礼和脱帽敬礼两种。脱帽敬礼时,他们的身体会微微向前倾,大约10度。
这名来自印度的学员瓦里亚,在他做动作的时候,每个人都目不转睛地看,因为他是一个人代表印度来参加这次国际学员周的,他的每个动作都十分标准、硬朗。
印度学员的“齐步走”很有意思,他们前进时的摆臂动作和土耳其、巴基斯坦的动作是一样的。
由于早操时间有限,我们无法把每个国家的队列动作都详细地展现出来。但我们看到的这些队列动作已经基本体现出各国军队的军容风貌和精神气质。
下午是学员们联谊活动的时间,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外军学员的个人特点再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夹乒乓球游戏两人一组,在规定时间内哪一队夹的多,就算胜出。连谊活动中还有一些小游戏,比如“集体跳跃”、“抢凳子”,而美国学员奈特对集体项目更有兴趣。奈特的另外两名西点校友,拉米亚和加西亚则有超强的运动天赋,他们都是优秀的运动员。
拉米亚是西点军校一名橄榄球运动员,他说:“我是后卫,这是我在队里踢的位置。西点军校有其中一支橄榄球队,去年我们队是全美国前四强,是美国大学校队中四支最强的队之一。”而加西亚是美国的一名拳击运动员。在这些军校学员心中,体育精神是一名军人必备的素养。
餐桌是文化的舞台。在这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可以了解到别国的风俗礼仪,不仅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饮食习惯,更可以借助于这个舞台,融入对方的文化。
国际模拟连连长梁金龙向记者介绍说:“印度人的饮食习惯最特别,印度人他在他们国家的时候是有60%的人是素食者,不吃肉的,然后只有40%的人是吃肉的,但是不能够吃牛肉,因为牛在印度的国家里是很神圣的一种动物。”
日本学员的饮食习惯和中国很像,他们很适应中国菜。
这次来的几名美国学员也非常喜欢中国菜,因为他们曾在吉林大学学习中文,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习惯了,据说美国学员奈特对中国的茄子还情有独钟。
据解放军理工大学接待中心负责人赵潇介绍,多数外军学员还是更喜欢吃肉类:“他们比较喜欢吃荤食,就是说这个牛肉和羊肉必须要是大块的,比如牛排、羊排这样的主菜,最爱吃的,应该他们的主食牛排,然后还有面包吐司,是我们每顿饭都要准备的……”毕竟,他们都是各自国家陆军部队未来的领军人物,大量的体能和军事技能训练要求他们每天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作好充分的准备。
未来一周中,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军校学员将在解放军理工大学度过他们难忘的学员周生活,在体能训练、心理行为训练和综合演练等各项活动中,他们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继续为您播出《直击国际学员周》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