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尖兵亮相阅兵村
(2009-11-16 12:59:58)
标签:
大阅兵阅兵村雷达兵军事纪实军事 |
分类: 推荐篇 |
机动雷达方队官兵素不相识,他们在短时间内怎样做到配合默契、步调一致?通信兵开国大典时只是身背电话机,60年后再次走上阅兵场,他们带来了什么神秘装备让我军耳聪目明?无人机神出鬼没、纵横四海,但方队队员为何不练操控飞机却偏偏把翅膀拆下又装上?回首国庆阅兵盛典,《军事纪实》11月16日20:03播出《信息尖兵亮相阅兵村》,敬请收看!
如何从素不相识到步调一致
2009年5月,一支面貌崭新的机动雷达方队亮相于北京通州阅兵村,雷达兵第一次走上了国庆大阅兵的舞台。参加这次阅兵的装备和人员分别来自全军列装新式机动雷达的19支部队,代表了人民解放军防空兵器装备建设的最新成果。
此次参加受阅的三种国产新式机动雷达,促使我军防空警戒作战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实现了防空警戒雷达的快速转移阵地和机动化作战,避免被敌机或导弹锁定目标,有效提高了雷达的战场生存能力。
参阅的机动雷达方队官兵来自不同的部队,彼此素不相识。他们原来的部队绝大多数驻防在高山海岛,由于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等原因,官兵们下山、出岛十分困难,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少。跟阅兵村的其他方队相比,机动雷达方队的官兵们显得有些沉默寡言。
一个方队要想做到整齐划一,官兵之间的密切配合必不可少,在最初车辆间的卡距标齐训练中,由于官兵们之间缺乏默契,他们的训练成绩并不理想。机动雷达方队驾驶员王惠旭介绍说:“基本上没有合格的时候,就是我们因为他们标齐都是10厘米合格,完了每次10厘米就是合格了,他们每次都是说,15厘米,20厘米就那样抢,突出或者落后。”
面对这种局面,初来乍到又相互生疏的官兵们心里都很着急,再加上对彼此的驾驶习惯缺乏了解,队员们之间时常会有一些争论,甚至相互埋怨。方队第三排面的基准车驾驶员名叫王惠旭,同一排面的其他三辆车都要向他标齐,他不仅要保持等速行驶,而且还要控制好与前车的距离,否则一个排面将很难标齐。训练中,王惠旭常常因为等速掌握不好,受到同排面其他三个驾驶员的埋怨。
事实上王惠旭和战友们训练成绩不理想,除了配合不够默契之外,还另有其他原因。机动雷达车在受阅时要求把天线调整到仰角四十五度的状态下通过天安门广场,而这三种机动雷达车正常行驶时车高只有3米多,但变成受阅状态时车高就达到4.5米,其中一种型号的雷达车甚至达到了5.8米。这样一来,由于四十五度仰角的天线造成了雷达车重心偏右,这就给受阅官兵的等速驾驶增加了极大因难。王惠旭说:“等速有一个偏载的情况,左右晃的时候,脚踩在油门踏板上,偏载晃得特别厉害,油门特别不好控制。”
一个多月很快过去了,官兵们从素不相识到相互熟悉,渐渐地他们之间的埋怨少了,开始心平气和地探讨如何解决驾驶中面临的难题,而这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也大大促进了方队训练成绩的提高。
从生疏到默契,官兵们发挥集体智慧,终于摸索出等速驾驶的办法,也很好地解决了车辆偏载的难题,整个方队逐步达到了整齐划一。
神秘器材让“变形金刚”服从指令
王惠旭和战友们刚刚解决了车辆间标齐卡距的问题,一个新的难题又出现了。雷达天线从运输状态调整到受阅状态大约需要二十多分钟,是整个装备方阵中准备时间最长的受阅装备,由于操作十分复杂,受阅前的准备时间又很紧迫,能否确保雷达天线在受阅之前顺利调整到位,又成为官兵们最担心的问题。
王惠旭驾驶的机动雷达车的天线,被官兵们称作“变形金刚”,在三种机动雷达中,它的天线调整最为复杂。先要把天线升起到八米多高的位置,然后再翻转下降到受阅状态。这样的调整过程,自机动雷达列装以来王惠旭和乘载员刘洪杉已重复过上千次,从来没有出现过意外,然而就在一次预演开始前的两个小时,升起来的天线突然无法翻转下降,这让王惠旭和刘洪杉措手不及。
国庆阅兵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一辆雷达车出现故障,将会影响整个机动雷达方队的受阅。面对突然发生的意外,全方队官兵都非常焦急。
此时此刻,方队长高玉良表现出一位指挥员应有的沉着冷静,立即命令王惠旭和刘洪杉采取手动方式翻转天线。尽管二人拼尽了全力,天线翻转的幅度却很小,用肉眼几乎看不出变化,这个时候,所有的官兵都在紧张地等待着。
一小时二十分钟过后,天线终于翻转下降到受阅状态,然而,官兵们并没有因此放松。预演一结束,他们立即开始寻找能够快速解决类似故障的急救办法,经过同有关技术保障人员协作攻关,他们根据雷达工作原理,发明了一种应急器材,保障了天线在紧急关头能够顺利调整到位。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磨练,王惠旭和战友们驾驶机动雷达车整齐划一地参加了一次次合练和预演。然而在他们身旁还有一些身份特殊的官兵,他们虽然不是阅兵场上的主角,但同样不可或缺。这位驾驶员名叫董阿川,他平时训练认真刻苦,考核成绩十分过硬,然而每到预演、合练的时候,在机动雷达方队中却看不到他的身影。就在方队进驻阅兵村不久,董阿川接到了上级命令,他驾驶的车辆和其他三辆车一起,成为了方队的备份车。所谓备份车,就是当受阅车辆出现故障时替补出场,而董阿川也只有在这个时刻,才有机会走上阅兵场。
董阿川坦言:“同样的训练,训练强度,每天都是干同样的工作,后来变成一个备份,感觉自己心里也有点那个矛盾思想,想想很不舒服。”尽管有些委屈和失落,董阿川二话没说便接受了任务,并且全身心投入备份车的训练。由于方队一个排面分为基准车、一僚车、二僚车和三僚车,每个位置对驾驶员的等速、卡距、标齐的要求都各不相同,而作为备份车驾驶员的董阿川,却必须胜任每个角色,这对他的驾驶提出了更高要求。
董阿川说:“训练过程中备份车辆不断变换位置训练,相对而言比他们多一点时间付出,也多一点时间思考各个点,怎么做才可以把这个做到最好。就是他们不出事也训练到最好,为了顶替的时候,不一定哪辆车出现点问题,我们各个位置都能替换。
日复一日的加班加点和刻苦训练,董阿川以自己的出色成绩赢得了上级领导的信任,赢得了方队其他官兵的赞扬。战友王惠旭说:“也是跟我们一起风里来雨里去,也是一起训练,到时候上不去场,怎么说呢,备份也光荣吧,毕竟有人是牺牲奉献了,我感觉相对来讲我们作为受阅人员,从内心讲也是说对他们这种付出也挺感谢的,也挺感激的。”
每一次大型合练和预演,董阿川总是在一旁默默注视着滚滚车流,有时还会不自觉地触动一下车辆的档位……其实,在国庆阅兵的30个装备方队中,每一个方队都指定了备份车,都发生着同这位年轻士兵一样的故事。
无人机装备方队首次亮相国庆阅兵
紧随机动雷达方队后面的是通信兵方队,这同样是一支现代化、信息化战争中的尖兵部队,此次参加国庆阅兵的新型通信车,分别是卫星通信车和散射通信车,这是我军远程指挥通信的主要手段之一。兵方队方队长杨勇介绍说:“它具有抗干扰,机动性好,容量大,业务种类多的特点。我们这次的卫星通信装备主要是依靠我们的卫星平台进行远距离通信。而散射通信主要是电辐反射,来达到远距离的通信装备。”
通信兵方队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国庆阅兵,早在60年前的开国大典上,通信兵就曾以徒步方队的形式走过了天安门广场。
经过六十年的变革与发展,今天的通信兵早已脱胎换骨,面貌一新。参加阅兵的两种新型通信车天线展开后最高超过了六米,是整个装备方队最高的装备,磅礴的气势展现出我军通信兵的时代风采。
紧随通信兵方队之后的是无人机装备方队,他们是在人民解放军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中脱颖而出的一支新兴兵种,也是第一次在国庆阅兵中亮相的一个方队。
无人机作为一种高科技兵器,具有侦察、攻击等多种功能,可以快速部署,多机轮换执勤,对热点地区实施24小时不间断侦察监视。目前,我国无人机的研制与发展,已经具有了远中近程、高中低空和多种机型的规模,此次参加国庆阅兵的两种无人机,代表了我军无人机装备建设的最新成果。
无人机装备方队的队员们,绝大多数来自军事院校的学员,是整个装备方阵中总体学历最高,同时也是比较活跃的一个方队,他们总能在艰苦的训练之余找到乐趣,在快乐中提高训练效率。
几个小时的阅兵训练刚一结束,学员们利用训练间隙,玩起了“抱团”游戏。人机装备方队乘载员刘福庆介绍游戏规则:“我们就是转圈跑动,指挥员,组织者突然说几个人为一组,三个人或者五个人为一组,几个人要围到一起。如果单独剩下来的就要表演一个节目之类的。”无人机装备方队乘载员王俊磊说:“站军姿的时候,对身体有可能出现一些血管静脉曲张什么的,我们利用这个短暂的休息时间,给身体完全放松开,不管心理还是身体上都有很大的好处。”
输了就要表演节目,学员王俊磊本想蒙混过关,但还是被大伙抓出来表演,于是他和战友玩起了歌伴舞。
训练场的难题在快乐中逐一得到了解决,然而无人机装备方队面临的最大难题,并不在训练场上。参加国庆阅兵的两种无人机,体型稍大的机翼展开后达到七米,体型稍小的机翼展开也有五米多。为了避免在狭窄路段行驶中损坏机翼,无人机在开进途中需要把机翼拆下来,到达阅兵集结地后再装上机翼。然而无人机由于精密程度高,操作时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坏机翼。
在受阅过程中,无人机的前端需要升起,达到15度仰角,这不仅仅是为了在接受检阅时给人一种展翅翱翔的感观,这同时也是无人机的作战姿态。无人机配备有电动调整角度的设备,但是,学员们却往往要用手动方法来升降仰角。刘福庆说:“俯仰角要达到一个固定的角度,但是如果说用电动的话,它很难一下子就达到那个要求的角度,再来回调整的话就比较困难,比较麻烦,就不如用手动的直接调整调整,上面有个人在操作,在观看这个角度,到达这个规定角度之后,让它停止就可以了。”
为了增强训练的趣味性,方队富有朝气的学员们仍然通过他们喜爱的小比武来提高训练效率,这是摄制组抓拍到的七号车和十二号车拆卸机翼的对抗,车上的四人密切配合,力图在速度上能超过对手。十二号车仅以几秒的优势获胜,七号车非常不服气。紧接着他们又开始了安装机翼,并把无人机调整到受阅状态的较量。
这一次十二号车又赢了,他们再一次体会到了胜利的滋味。
在阅兵村这个特殊的大课堂上,这群快乐的军校学员还学到了在往昔校园中难以学到的东西。他们见到了装备方阵中这么多的先进武器装备,学员们在兴奋之余,都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遇。因为,判别无人机从高空拍摄的侦察图像,这是无人机专业学员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了解先进武器装备的外形特征,对他们以后判别侦察图像有着极大的帮助。
与此同时,方队长汪保荣和有关技术人员也利用这一时机因地施教,为学员们讲解无人机的性能、结构和执行任务的手段等专业知识,大大提高了学员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经过几个月的阅兵训练,学员们有收获,同时也有遗憾——方队中这五名大四学员,由于阅兵任务紧急,他们错过了学校的毕业典礼。为了不给这些学员留下遗憾,无人机装备方队的官兵们决定,在阅兵村为他们举办了这次特殊的毕业典礼。学员苏毅恒代表五名毕业生发言,简短的发言中他竟然激动得数次停顿。
苏毅恒提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很激动:“给我们举行一个这样特殊的一个毕业典礼,虽然说很简单,就是仅仅领导鼓励我们一下,给我们发一个证,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很难得,永生难忘,我以后可以很自豪地说,我的毕业典礼是在阅兵村举行的。”
这是9月26日摄制组在国庆大阅兵之前,最后一次拍摄机动雷达方队、通信兵方队和无人机装备方队合练的画面,这些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的信息尖兵们再一次整齐划一地通过临时观礼台。然而让人难以忘怀的,是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官兵和他们共同走过的阅兵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