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我的阅兵村记忆——《直击阅兵村》编导手札

标签:
军事纪实大阅兵军事 |
分类: 编导手记 |
作者:冯珈
《直击阅兵村》的拍摄制作告一段落了,当回过头来梳理那段日子的时候,说真的,心情很矛盾。不愿去回想,因为一回忆,当时工作状态中的那种巨大压力和纠集的心情又会袭来。但是又不得不再次去回忆,因为那里的人,和发生在那里的故事不得不让我想再次去回味、再次去感动。
接到采访任务的时候,听说我被派到徒步方队阅兵村,是以记者出境的形式来拍摄,形式要求轻松自然。我有些担心,首先,我没有过这样的尝试,记者要以什么样的角度和姿态带领观众去阅兵村一探究竟?其次,记者出镜就意味着记者本身成为了节目当中的一个元素,那么在前期拍摄阶段,记者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节目的风格和质量。我能够胜任吗?还有,在徒步方队阅兵村,参训官兵每天的主要功课除了走路就是走路,想想都觉得枯燥,怎样能和“轻松”这个字眼挂上钩呢?如果现场真的很枯燥无趣,那么节目怎样能轻松起来呢?同时我又有一些好奇,徒步方队真的会是我想像的那个样子吗?他们除了每天千万次的重复同一个动作之外,还会有别的内容吗?是不是也会有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呢?还好我的搭档张卫东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像师,同时又是一位好编导,想到这些我似乎又踏实了许多……还记得当初就是这样带着一些兴奋、好奇和一点忐忑背起行囊出发了。
如今,节目已经顺利播出,无论从初衷到最后的结果都达到了轻松的效果,相信尤其是看到第一集的观众或多或少都会有轻松游览的感觉,然而我作为参与这次报道活动的成员来说,感觉却并不轻松。阅兵村不是想进就进的,而我们栏目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也成为了贯穿始终拍摄的独家媒体。因此,走进阅兵村,除了兴奋和激动,真的是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进入阅兵村大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睁大了眼睛。珍惜拍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拍到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内容带给观众,不放过一个细节是我们此次拍摄的一个信念。
和卫东搭档的那次拍摄历时一周,共制作出了5期节目。回想起来,真的像打仗一样。还记得拍摄的头一天,我们激动地来到训练场,各个方队都在组织自己的队列训练,不同样式的服装,一个方队一个样儿的改良电瓶车、踢正步的、拔军姿的……单就这些就把我们吸引的够呛,卫东兴奋地扛起摄像机不停地拍摄。由机场跑道构建成的训练场足足有2.5公里长,我和卫东没有交通工具,就凭着两条腿满场跑,可是拍摄到下午的时候,我们有些沮丧了,因为我们发现,他们一天下来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苦点儿累点儿我们都不怕,但是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难道都要拍摄这些同样的画面吗?看似宏大的场面,实际上却没有实际的内容。虽然来之前已经针对各个方队做足了功课,但是一到现场,还是被周围的情况蒙住了头脑。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我们用顺向思维找不到兴趣点的时候,我们选择了用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阅兵村本身不就是一个巨大的兴趣点吗?如果观众对这个“村子”感兴趣,那么这个“村子”里的一切都有可能是观众感兴趣的,这里的“村民”每天都做什么?怎么生活?生活得好不好?“村民”和“村民”之间关系如何?都发生了哪些故事?……普通的环节和生活内容一旦发生在这个阅兵村里时,一切就会变得不同寻常起来。顺着这个思路,我们的目光从宏观转向了微观,在阅兵村里,我们的神经随时处于敏感状态,观察着他们的每一个独特之处。
于是,我们的镜头开始聚焦在了一个个有个性的人物、一张张有性格的面庞和一双双有故事的眼睛上。拍摄了两天之后,我们发现,无论是训练场还是生活中,阅兵村里到处充满着活跃和积极向上的气氛,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至今忘不了第二炮兵学员方队别具特色的安塞腰鼓表演和局域网。节目播出后,片中一名队员的一句“我们二炮玩儿的就是高科技”顿时间成为了他们在阅兵村里的广告词。而“快乐生活、快乐训练”的口号也通过他们这些活跃的80、90后年轻士兵传达给广大的观众。
忘不了三军女兵方队那群场上英姿飒爽、场下可爱如花的女兵和他们帅气的男教官。
更忘不了夜色下那双红润了的眼睛。那是海军陆战队方队一名队员的眼睛。临近熄灯时间,可是训练场上仍有三三两两的战士在训练,我们老远看到两个战士训练了很久都没有停歇便上前去采访,原来其中的一个人是在陪另外一个人训练,看到正在训练的战士没有停下来,我们只好去问陪练。陪练的战士说,他的这位战友因为半个月前在训练中不小心腰部扭伤而耽误了训练,而方队第二天要进行考核,因此这些天每晚都出来加班练习。而之所以他来陪练是因为来里这之前他们是一个部队的,有幸在一个方队训练便成了挚友。了解清楚情况后,我们便把镜头转向到了这位训练的战士身上,我去问他腰怎么被扭伤的?影响大不大?他停了下来,很有礼貌也很认真的回答着我的问题……现在我已记不清他说了些什么,但是我记住了那一刻他因成绩下降而焦急的神情和刚毅的脸庞上那双红润了的眼睛,我记得那一刻我没有像以往采访时不停地追问,我没有想到一个堂堂的七尺男儿会因几天没参加训练就急到眼泪都要掉下来。那一刻,我也哽咽了,因此我很快结束了那一次的采访,我说:“赶紧训练吧,不打扰你了”。在平时,这只是在结束采访时的一句普通结束语,然而那天,我说的极为由衷。那是来到阅兵村的第二个晚上,第一个把我感动了的战士。我想找一个词来描述他给我的感觉,但是我找不出来,也许它根本就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是军人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是不甘落后、不服输的精神,是一种隐忍也是一种骨气……
有时我会惊叹,在那条只有2.5公里长的跑道上、那段可以遥望的距离,那片不用站的很高就可以俯瞰的板房区,竟然浓缩了这个时代中那么多真、善、美的东西,那里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鲜活,富有朝气和激情。
有时我想,如果不曾有这次经历,如果不曾与他们相识交谈,如果不曾遇见他们赠予我的那些瞬间,我会是多么的遗憾。
忘不了骄阳下那刚毅的脸庞上挂着的大汗珠;忘不了战士们那一排排被汗水浸透了的后背;也忘不了那一双双几乎快被磨掉的鞋跟……
当我们把镜头对准细节的时候,我们惊喜的发现,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去纪录的人、纪录的事。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采访也就自然而然的展开了,之前关于形式的顾虑也自然地消除了。
以至于我们这一组撤回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后,又一批摄制人员赶赴那里进行拍摄,直到9月底我和另一位搭档邓光辉作为第三批次摄制小组再一次进入徒步方队进行拍摄。最终,仅徒步方队阅兵村就为观众呈现出了十集的内容。
整整忙碌了一个月之后,2009年10月1日,当我和所有观众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盛况的时候,自己的眼泪竟忍不住的直往下流……为他们,也为自己。看着受阅官兵们一张张熟悉的面庞,我被这份朴实而厚重的生日礼物感动了;被中国军人的赤诚感动了……我想,一起走过的我们都会记住,在那个简易但却充满浓情的阅兵村里,有我们共同的汗水和记忆。
从8月下旬进入阅兵村拍摄到9月28日最后一集节目制作完成,历时一个多月的拍摄制作留给我的是巨大的收获和无尽的感动,尽管种种因素让节目最终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但是不管怎样,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尝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了很多突破,收获了很多经验。作为一名编导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正是在这些遗憾和经验中不断前行、不断完善、不断成长。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才会距离完美近一些、更近一些。我想,创作如此,人生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