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阅兵村12 特殊站位
(2009-09-22 11:15:37)
标签:
阅兵村国庆哨兵军事纪实军事 |
分类: 推荐篇 |
和白天的喧嚣相比,夜幕下,阅兵村装备方队的驻地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军事纪实》9月22日播出系列片《直击阅兵村》第十二集《特殊站位》,敬请收看!
坦克驾驶员的晚间训练
晚饭后,我们记者信步走在这里,在凉爽的微风吹拂下,一天的疲劳似乎已被吹散,眼前的场景像是应和了我们的心境,一眼望去营区内竟然看不到什么人影,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平静,白天多次路过的这个岗亭让我们止住了脚步。
采访警备纠察队战士王仁礼。
王仁礼:“现在天越来越晚了,蚊虫都出来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把这个防蚊罩戴上,这防蚊罩可以把露在外面的皮肤保护好,如果说不戴的话,以前我们不戴的时候满脸都是疙瘩,还以为是那个粉刺呢。”
记者:“这都是被咬的吗?”
王仁礼:“对,戴上以后呢,最起码面部和颈部都不会被蚊虫叮咬,如果说蚊子再多的话,我们还可以把那个,点上蚊香,在这个面部,这样可以把面部熏,就可以把面部蚊子都熏跑了,可以确保自己的视线,这样的话周边观察呢也好观察。”
借鉴了维和部队防蚊罩的设计,这个显得硕大的防蚊罩虽然对哨兵的面部和颈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在我们记者看来,在炎热的夏季罩上这么一层厚重的面纱,无论如何那里面的滋味同样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交谈中我们得知,王仁礼今年26岁,入伍已经8年了,现在除了站岗,还担任着警备纠察队的卫生员和文书。晚上这班岗是8个小时,和队里的大多数双人岗不同,这里是“独哨”。
远处突然传来的有节奏的口诀声打断了我们和王仁礼的交谈。那里的官兵在干什么呢?
陆军某方队战士丁辉:“这是在做驾驶流程操。”
丁辉:“我们为了增加驾驶员的记忆,利用这个操,把驾驶员的驾驶动作给它固化。”
记者:“能不能让他们做一下。”
丁辉:“可以,都有准备。踏离合,现在就是按照首长提出的一口清一摸准,就是说呢我们利用这种训练的姿势,到实车上去一踏就是离合的位置,它的尺度没有变化。挂二挡,驾驶员就是模拟在实际驾驶当中挂档就是说把档位变速杆的位置要找到。”
记者:“这就是口令配合动作。”
丁辉:“对。”
记者:“然后不用在装备上进行训练了,有块场地就行。”
丁辉:“这就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晚饭后利用10分钟15分钟或者20分钟的时间训练压力非常大,把他的训练压力吼出去,也有效地缓解了这个压力。”
记者:“这个能缓解压力。”
丁辉:“对,喊完以后觉得很舒服。”
记者:“这一套操大概有多少动作?”
丁辉:“这一套操下来是一共有40多个动作。”
记者:“40多个。记得过来吗?”
丁辉:“记得过来。”
记者:“那能不能做一个试验,比如说现在向队员们说第39个口令、第38个口令,他们能很准确的做吗?”
丁辉:“可以。”
记者:“我们看一下。”
丁辉:“好。”
丁辉:“第29个动作开始。第31个动作开始。”
记者:“还挺整齐的。”
记者:“是不是所有在座的都是驾驶员?”
丁辉:“对,这都是我们的驾驶员。”
装备方队“第一兵”
在训练场的路灯下,我们了解到这些坦克驾驶员每天晚上都会进行这样的训练,那么在晚上阅兵村里还会不会有其他的训练呢?
海军陆战队某方队方队长高东:“这是指挥荧光棒,我们现在是进行夜间装载车长的指挥训练,作为我们海军陆战队战车方队是海军惟一一个铁路输送的装备方队,现在是我们车长在指挥驾驶员进行手势指挥训练。”
装备车辆很多都具有重量大、噪音大、排放油烟多的特点,为了减少对路面的损坏和控制噪音以及防止空气污染环境,装备车辆大多通过铁路运输的方式输送到指定位置,而这一个过程都是在夜间进行的。
晚上熄灯前的采访让我们记住了那个叫王仁礼的警卫战士,记住了那个叫丁辉的坦克驾驶员,还有那些进行装载训练的官兵。而和他们的短暂接触却让我们觉得这个夜晚有些漫长,在他们的身上究竟还有什么故事呢?
记者:“下车有距离的要求吗?”
丁辉:“下车有,下车是按照我们实际车辆的登车和下车进行操作的三步登车。”
记者:“我们再看一遍上车下车的动作。”
丁辉:“这就是跃上车身,一抓、二登、跃车身,这就是对于刚才这个动作进行归纳,便于我们驾驶员的记忆,另外呢结合操作要领进行登车。”
记者:“是不是像这样就方便驾驶员记忆,口诀还有很多吗?”
丁辉:“是这样的。”
和丁辉第二次见面,我们了解到他曾参加过建国五十周年大阅兵,当时就是基准车优秀驾驶员,所在车也被评为红旗车。而这一次,他不仅担任方队驾驶教练员并且他将驾驶坦克走在整个装备方队的最前列,是装备方队名副其实的 “第一兵”。
十年前参加国庆阅兵的经历,无疑让丁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他此时的豪言壮语还是让我们记者有些疑惑。不过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他的自信缘于训练中的精益求精和极其充分的准备。
丁辉:“我以前研究和设计的几套光学仪器,对新队形它达不到要求,我又研制了这套电子成像系统,通过这段训练来看非常好。”
记者:“可不可以向我们演示一下你这个器材。”
丁辉:“可以,这个器材主要有三部分来完成的一个部分就是摄像系统,另外一部分就是我们现在在保养的主机也就是终端站处理器,它接收到信号以后处理完了以后又会传到我们的显示器上,驾驶员通过这个显示器,可以看到中间有十字方块,我们照着这一块儿行进线非常清楚通过这个视频传输系统我们就可以看到前面的情况。”
丁辉:“如果说这套系统出了问题,我还有第二套,在这之前,我还研制了一套光学器材。”
记者:“如果这两套都出了问题。”
丁辉:“这很简单,大家看到了这根齐线杆,我的眼睛是一点,我的杆是一点,你可以拧在那上面,提前我就给它拧上了,我的右眼瞄准杆,再通过它,它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再与行进线的某一点进行三点一线也是一套后备的方案,但是我相信用不上。”
现在装备方队所有车辆都使用上了丁辉研制的革新器材,这名普通的士官为什么会发挥出这么大的能量呢?头一天晚上,我们无意中拍摄到的那组画面似乎可以解释这其中的缘由。
记者:“这个流程操是咱们自己编的?”
丁辉:“对,是自己根据流程法编排出来的。整个的驾驶准备发动起步,停车熄火整个一个过程的操作。一个是为了增加流程法的记忆,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很深的印象,另外一个就是增加动作的准确性,我一伸手就知道握住变速杆另外一个就是增加心理承受能力,不至于当时很紧张的情况下,大家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人非常多,车非常多,有各种气氛的影响,他非常紧张,就是说经过我们训练以后,再紧张下意识的动作,就知道踏离合我就要挂档了,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心里想着那名警卫战士王仁礼,我们记者对丁辉的采访告一段落,临别时丁辉向我们透露,他能把坦克开好还有一个招术,只不过要等晚上休息时在宿舍里才能拍到。这个小小的悬念让我们感到这一天的工作格外充实,王仁礼是不是还在哨位上,我们得赶紧去找他了。
警戒区的执勤哨兵
装备车场是阅兵村里的要地,但王仁礼的这个岗亭周围的环境却十分复杂,如果有人想刺探军情,很可能就藏在王仁礼的警戒区域,因此仔细观察目标并随时报告情况,让王仁礼一班岗站下来浑身像散了架似的疲劳。
记者:“我们看这块好像有5颗星,咱们看到这个5颗红星是什么意思?”
警备纠察队队长:“这5颗红星是我们的5星级的哨位 。那么哨位有5星4星和3星三个等级,那么标兵,我们每一波次标兵一个月评选四个标兵,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就通过平时干部查哨,监控查哨和相互评议才评出来的执勤标兵的。”
能在这个哨位执勤,对于曾经执行过众多警戒任务并参加过奥运安保的王仁礼来说打心眼里高兴,工作干劲足了,自然评上了5星级。
头一天晚上,黑暗中我们看不清岗亭里的细节。而在这时,我们看到不大的岗亭里竟然放了这么多的防蚊用品,因此自然而然地又谈到了蚊虫叮咬的话题。
王仁礼:“这里蚊虫特别多,而且北京的蚊子特别厉害,咬的包特别大,尤其是晚上的时候我们拿探照灯一照,这一个上面大概有130多只。”
记者:“你数过?”
王仁礼:“数过。”
王仁礼:“你看现在刚几点蚊子就都出来了。”
记者:“是挺多的。”
王仁礼:“对,现在天冷了蚊子比这时候少多了,天热的时候蚊子比这还多。”
记者:“夏天的时候多成什么样?”
王仁礼:“一群一群的吧。”
记者:“挺可怕的。”
王仁礼:“对,一落身上就是一群一群的,我们戴上面纱以后上边全都是,只有拿蚊香驱着才能不影响你的视线的。”
除了来自外界的蚊虫叮咬,这个“独哨”的名称也让我们迫切引入了另一个话题。
记者:“平常你一个人晚上的时候孤单吗?”
王仁礼:“晚上孤单,白天这边路还有车辆人员走动,有些新鲜的事物,到晚上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人了,再一个前方的视野也不好,不便于观察。”
记者:“前面荒凉。”
王仁礼:“是的。”
虽然从王仁礼的回答中,我们似乎没有获得什么新闻点,但此时就是这平平淡淡的几句话却让我们感动。我们很容易联想,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面对四周漆黑一片的空旷,像王仁礼这样的执勤战士心里承受的是怎样的孤独,但他们却没有任何的躁动,而是淡淡地陪伴着孤独,默默地将那种心境融化在心底。就这样阅兵村里一个极为普通的战士却成为我们影像记录中最难以割舍的部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白天丁辉为我们记者留下的那个悬念似乎已经到了揭开谜底的时刻,那又是一个怎样令人心动的场景呢?
为了开好坦克丁辉想尽了办法,就连睡觉的床也成了训练器材,用脚蹬床架,体验的是加油门的力度。丁辉:“刚开始我们都是穿袜子练的,后来磨烂了好多袜子,后来干脆就想光着脚练吧。省袜子。”
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诞,参阅官兵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训练,那些进行装载训练的官兵在这一晚又会不会有什么行动呢?
记者:“现在是凌晨两点半,我们所在的位置,是阅兵村外的一个运输站从这里传出了轰鸣声,我们看到战斗车正在进行夜间装卸载训练。”
记者:“但是这种夜间装载有什么难度吗?”
空降兵某方队政委张克永:“主要是组织比较复杂,第二个观察不便,指挥难度比较大,第三个对驾驶员的要求观察不便,观察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组织夜间训练要反复训练,以提高我们对战车装载训练的良好程度。”
指挥员:“40(厘米)。”
记者:“你像40(厘米)是什么意思。”
指挥员:“是履带距离平板外缘的距离。”
记者:“那这个距离是好还是坏?”
指挥员:“是符合要求的,你看左边是40(厘米)我这是左边,那边是右边那边是37(厘米),误差三厘米是符合装载要求的。”
这就是阅兵村里的面貌,无论是站位靠前的“第一兵”,还是默默无闻的警卫战士,为祖国60华诞增辉,所有官兵都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体现到一言一行上,熔铸在一岗一哨上。十月一日,他们将向祖国和人民骄傲地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