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击阅兵村6 训练场轶事

(2009-09-16 16:36:19)
标签:

阅兵村

国庆

军事纪实

陆战队

预备役

双胞胎

军事

分类: 推荐篇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傍晚时分的阅兵村显得宁静温情。到沙河阅兵村采访,走过了这里的角角落落,此时阅兵村难得的安静却是我们一直没有细心体会到的。白天的一片喧嚣终于随着各方队训练结束带离了训练场,可在我们的脑海里却分明回荡着分列式进行曲和整齐的脚步声,阅兵村里的故事似乎总也讲不完。《军事纪实》9月15日20:03播出《直击阅兵村》第六集,敬请收看!

 

海军陆战队训练一丝不苟

记者:“现在的训练场上空荡荡的,这时候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我的旁边有一条长长的望不到头的路灯,其实在机场的旁边本来是没有路灯的,那么这些路灯是专门为他们阅兵而设计的,那么在阅兵结束之后呢,这些路灯也将撤掉,恢复成原来跑道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训练场上所有方队依然在进行紧张训练,国庆大阅兵马上就要临近了,为了他们能够在现场有一个更出色的表现,所有的人都在争分夺秒。”

这天的晚餐后和平时一样,刚刚平静了不久的训练场又变得热闹起来,和白天的训练相比,晚间训练截然不同,主要是针对训练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调整,但官兵们对训练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同样都是一丝不苟地操练。这种拉绳训练的方法,在各个方队都有应用。

采访海军陆战队教练。

记者:“这是一种训练吗?”

教练:“不是,我们把整个一条线拉出来,上面齐的话下面就齐了。”

记者:“给他卡几个位置。”

教练:“枪的位置是固定住的。”

记者:“标齐之后呢?自己感觉在这个位置上?”

教练:“对,角度都是45度的位置。”

记者:“等于给他一个标准。”

教练:“对,枪是45度的。”

记者:“枪的带子(长度)也是一定的?”

教练:“因为有个人胖一点有的人瘦一点,绳子的长短不一样。所以需要调整。”

记者:“再穿上的时候会不会有变化。”

教练:“如果带子不松的话,因为我们挺胸的话绳子容易松动。微调一下。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上调细一点。”

记者:“为什么细啊?”

教练:“因为标准不一样,方队要求比较严。”

这名教练的要求相当严格,即使在我们简短的采访过程中,他也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在训练场上,这些教练和受阅官兵一样,挥洒着艰辛的汗水,但他们却不会出现在通过天安门广场的那支威武雄壮的队列中。他们的辛勤工作,不仅仅是自己的职责所系,作为军人,他们把祖国荣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正是一支支崇尚荣誉的英雄部队和个人,让阅兵村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氛围。

看到这名教练一边回答记者的问话,一边继续为战士调整军姿的投入状态,我们实在不忍心再过多地打扰,以至于连他的姓名都没有顾上去问。

还是在海军陆战队方队,这个叫张勇的教练是我们一年前就认识的,我们《军事纪实》栏目曾经播出五集系列片《走西沙》,在遥远的西沙群岛,我们记者就采访过他,当时他是新兵连的指导员。

来自遥远西沙的张勇和我们相逢在阅兵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这个偶然的巧合自然让我们把镜头对准了他,这个一年前的新兵连指导员,现在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采访海军陆战队教练张勇。

张勇:“这个旗子是我们的进行标识训练,第一名是基准兵,基准兵,中间的是钉子兵,就像木头里面钉了一个钉子一样,为了方队更稳固,这些人就像钉子一样在方队里面起了这么一个作用。”

记者:“就是说他们会以红色方式为基准是吗?”

张勇:“对,主要是在训练的过程当中,作为一个标识让我们教练员看得更清楚,一看就知道哪几个是框子兵钉子兵。”

记者:“是为了让教练员看得更清楚。”

张勇:“对,是我们训练当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记者:“教练员看清楚了以后对他有什么指导。”

张勇:“作为一个排面的话作为分段来进行,比如说基准兵走过来是6个,这6个无条件向基准兵标齐。第二个钉子兵我们可以把后面的6个向他标齐,作为排面训练就是把它分成一节一节的训练,每一节连起来,为了更好的排面整齐训练就更容易。更容易接近排面整齐训练。”

早在西沙采访时,我们就听说,新兵连指导员张勇参加过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阅兵,队列训练是他的强项,但真正记录下这段画面后,我们不仅看到了他在队列训练中的专业素质,更看到了他和所有教练一样的无私奉献。

晚上9点,各方队陆续带回,也许这时的训练场再也不会发生什么事了,我们记者也准备返回,但环顾四周,猛然发现还有零星官兵进行训练,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马上赶过去询问。

采访海军陆战队方队队员张翼高。

张翼高:“明天我们方队考核一些步伐,出来走一走。”

记者:“现在是欠缺什么?”

张翼高:“就是受伤了,现在恢复过来了,但是动作不如以前好。”

记者:“哪条腿受伤了?”

张翼高:“右胯受伤的,也是因为踢正步踢的,休息了半个月,现在动作也恢复不过来了。”

记者:“为什么?”

张翼高:“总是找不到以前踢腿的感觉。”

记者:“明天要考核,今天晚上来加加班。”

张翼高:“对,找一下感觉。”

在阅兵村,像张翼高这样的官兵随处可见。每个人都对真正通过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充满着向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的训练也不会放弃。当我们的镜头对准张翼高时,似乎忽略了他身边的这名战友,难道他也是同样的原因来这里找找感觉的吗?但当我们把镜头转向他时,我们才得知,他是陪张翼高训练的。

采访海军陆战队方队队员杨迎磊。

杨迎磊:“牺牲自己的一些时间,这些根本没有什么,只要能够帮助战友,能够让他自己来到阅兵场,我们都是为了阅兵,都是为了能够走过天安门,所以我觉得每个人的心里边都是这样的,不仅是我,他也是这样的。我付出自己的时间值得。”

记者:“这是你自愿的。”

杨迎磊:“对,我们出来聊一聊,然后走一走就是这样。”

忽然间,这个叫杨迎磊的战士极为普通的回答,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动,“为了帮助战友,付出自己的时间值得”,简单的一句话,折射出的不正是战友间兄弟般的情怀吗?来阅兵村之前,也许这些战士并不在一个班,甚至不在一个部队,但穿着军装的人相识就是战友。在危急关头,战友可以用性命相托,在困难面前,战友会真诚相助,这是军人的自豪,是军人的本色。也许时隔多日,这个叫杨迎磊的战士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去,但这一天的感动,我们却会永远记住。

训练场的路灯已经熄灭,漆黑的环境已经达不到基本的拍摄条件,然而从我们身边走过的一个个坚韧的身影,让我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打开摄像机的开关,哪怕只能记录下这些声音。

 

预备役的精彩表现

训练场上,我们看到了这些穿着训练衫的预备役方队,作为军队建设的后备力量,这支部队以退役军人、民兵为基础,以现役军人为骨干构成。他们正在操练的是劈枪敬礼,这套动作难度很大。

记者:“这叫什么?”

白志洪:“三把,一开始是提枪,第一把提枪,第二把扣下来,第三把托出去,这是三把,简称三把。”

记者:“简称三把,其实是三个动作。”

白志洪:“三个动作端枪方队。”

劈枪敬礼方式在以往的阅兵中非常常见,但是随着部队装备的革新,大多采用握枪敬礼方式,只有在预备役方队,这种劈枪动作依然保留,这种动作对现役部队的官兵们来说都有着一定的难度。

采访预备役方队方队长白志洪。

记者:“咱们在这里训练,我看咱们休息亭子里有一些队员在休息,他们为什么不训练?”

白志洪:“他们不是不训练,那些队员是预备队员,因为我们上场的正式队员是有数量规定的,但是为了防备万一有一些特殊情况,身体突然不适或者其他问题的话,要临时补充进来的,这些队员平时跟正规队员一样的训练。”

主持人:“可以说我们这个方队最有特色的应该是预备役里面的预备队员。”

白志洪:“对对,预备役部队里面的预备队员,双预备。”

记者:“想问一下正常训练的时候你们跟他们区别在哪?”

答:“正常训练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合练的时候不参加训练了。”

记者:“我听说预备队员在训练的时候也不是绝对的预备。”

答:“我们政委说过,我们预备役方队没有正式队员也没有预备队员,随时随地可以顶上去。”

主持人:“如果那天没上去是不是特委屈。”

答:“跟家里说过,成为预备队员了,但是家里也很了解,家里也会说参加阅兵不管走不走天安门坚持下来就是胜利。”

这是预备队队员的训练,他们黝黑的皮肤,健壮的体魄在这条织满光荣和梦想的长长跑道上飞扬,他们的脚步坚实地踏在上面,他们的肩膀在无数次的劈枪动作中变得强劲,无论他们是否能够实现走向天安门的梦想,但他们都已历练成钢。

 

阅兵村里的双胞胎兄弟

训练场上,武警方队总是吸引着很多人的目光,而我们记者因为听说了这支队伍里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也想看看这兄弟俩的训练是什么样?

我们印象中,在日常生活里要想找到一对双胞胎并不难,最简单地从他们服装和相貌上就可能一下子找到,可当我们来到武警方队后,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样帅气的军装,一样挺拔的军姿,那兄弟俩到底在哪里呢?武警方队总能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又是为什么呢?

采访武警方队教练李银海。

记者:“身高有多高啊?”

李银海:“我们身高这次我们最低的是一米七八,最高的达到一米八五。我们人员的选拔上是非常高的。”

看来这些小伙子们的魁梧身材的确为他们的队伍增加了一些亮点,可我们记者感觉,这支队伍似乎还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可到底是什么我们一时又说不清。

李银海:“我们在这个选材上要求特别严格,除身高、臂长、腿长之外,我们在五官的要求也非常的严格。”

主持人:“眼睛都要挑差不多的?”

李银海:“对,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军人来说刚劲有力的眼神,坚毅的眼神更能反映出我们的精神风貌。”

李银海:“应该说是这样,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我们好多战士脸形都是这样的,如果你不长时间的接触他,你可能就分辨不出他到底是哪个。”

记者:“我们听说武警方队有一对双胞胎,然后我刚才看了一下武警方队的官兵长的都太像了,因为他们挑人的时候可能对脸形、长相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很难找得到。”

李银海:“如果我不仔细找的话不好找,当然我能找到,因为我知道他们是哪个排面、哪个队列,直接找肯定很难发现。”

记者:“你这个方队是不是有一对双胞胎,谭驰、谭骋你认识吗?在哪呢?”

队员:“在那边,三排。”

记者:“双胞胎在哪?举手示意我一下,哦,在那。”

记者:“你俩一起当兵的?”

双胞胎:“对。”

这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谭驰,弟弟叫谭骋,但就算走到了跟前,我们还是看不出他们俩长得有什么不同?

士兵:“弟弟的性格比较开朗一些,哥哥比较文静一点。每次分他们的话,只能从性格上,如果谁爱说话就是弟弟,谁不爱说话就是哥哥。”

记者:“平常除了这点,还通过什么?”

士兵:“还有一个是找痣,弟弟是在下面,哥哥在上面,但是很小,不好看。即使跟他在一起待了几个月了还分不清,一眨眼就分不清了。”

武警方队里的这对双胞胎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本来就够让人感到新鲜的了,而把他们到阅兵村的经历讲出来,就更让人感到惊奇了。

双胞胎:“新兵来的时候我们就分开了。分开两个地方然后他得到参加阅兵的消息,我在这边报名他在他那边报名。”

记者:“才知道两个人都报了名?”

双胞胎:“报之后我们两个互相通信知道他也报名了,再后来我们两个一块体检通过,然后来到训练基地参加阅兵训练。”

记者:“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们俩突然碰到一起都在报名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双胞胎:“特别激动,在一起有一种非常喜悦的感觉,还有惊讶的感觉。”

李银海:他们两个小伙子非常棒,训练非常刻苦,兄弟两个相互比着训练,训练非常好,在整个方队训练当中他两个还是非常出色的。

如今,谭驰、谭骋双胞胎兄弟早已是武警方队的明星了,不仅仅因为他们的长相,更是因为他们的刻苦训练。

这就是阅兵村里可爱的官兵们,虽然我们只记录下了这些点点滴滴的片段,但我们还是从中感受了这些受阅官兵对祖国和人民满腔的豪情和热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