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灾围困24小时,部队官兵如何突围脱险

标签:
伊春森林火灾官兵人工降雨军事纪实军事 |
分类: 事件篇 |
部队官兵扑救森林火灾,却被大火围困24小时,他们经历了哪些艰险?最终又怎样脱离险境?《军事纪实》7月20日20:03播出《大火围困24小时》为您揭晓
森林火灾形势危急
2009年4月27日13时,在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西北方向的伊南河林场施业区发生森林火灾,并且大火随着风势朝东南方向侵袭。仅仅3个小时,大火就蔓延到了伊春市友好林业局境内。黑龙江省有关部门迅速组织消防和森林警察官兵以及解放军部队进行扑救。
领峰林场是火情十分严重的地区。这一地区多为松林,树木油脂含量非常高,极易燃烧。大火侵袭过后,很多松树几乎完全燃烧起来,扑救部队根本无法接近火点。但是,如果不及时控制住继续向东南方向蔓延的火势,距离不远处的国家一级珍贵树种“红松”林以及伊春市区都将受到巨大威胁。
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傍晚下起了小雨,火势被打压了下来。这时,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部七连接到命令:紧急出发,奔赴火点,趁势消灭余火!
到达火点,官兵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大火已经把树干烧得东倒西歪,往火点深处的推进非常困难。
争分夺秒的官兵们已顾不了许多,全部人员都以最快速度一边灭火一边推进。但是,随时可能倒下的“站杆”也在威胁着官兵们。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部七连指导员余益晴介绍说:“以前死的树,火烧过的树剩下的杆就叫“站杆”,随时都有可能倒。”燃烧的像木炭一样的“站杆”随处可见,很多战士都险些被砸伤。就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下,官兵们没有丝毫退缩,所有人都在竭尽全力进行扑救。
官兵们处理的是一片已经过火的树林。遇到地面余火,官兵们用灭火耙子打灭,再用从远处运来的水彻底浇灭。可是对于那些燃烧的“站杆”,官兵们却没有扑灭的经验。
“站杆”一般都有四五米高,而且越是高处火烧得越旺,人是够不着的。专业扑火队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会先用油锯把“站杆”从根部锯倒,然后再浇水灭火。然而,官兵们手中只有水盆、撬和灭火耙子。他们怎样才能把高处的火扑灭?
战士们试着用水盆从远处泼,有的还站到较高的地方进行敲打,但是都没能解决问题。就在大家焦急时,现场记者的摄像机也不争气,偏偏没电了,因此我们没能记录下来这场战斗的全部过程,但是后来我们得知,这个难题在当时没过多久就被成功地解决了。那么,最后官兵们到底想出了什么样的解决办法呢?
黑龙江省军区伊春军分区司令孙钢说:“后来突然有一个六团通讯连的战士,相邻的一个树他爬上去了,穿着雨衣爬上去了,我当时特别惊奇。因为松树特别不好爬,松树枝很脆,不像其他的树,一拽就折了。”森林中树与树之间最近也有两米的距离,就算人爬到树上,也够不到燃烧的“站杆”,这名战士是怎样把火扑灭的呢?
原来,这名战士爬上去以后,底下人的战友就把水和铁锹递给他,他从上面往下浇,从上面往下打。攀爬本身就具有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名战士还能成功灭火,这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智慧,更需要极大的勇气。这名爬树灭火的战士就是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部七连战士王勇。他说:“因为我们通讯连学过攀登固定,爬上去之后双手可以腾空,两个手下来接一桶水上去扑。”
爬树——这个平时在我们看来难度似乎不是很高的动作在当时却是十分危险的,因为除了攀爬和浇水本身的难度之外,一旦风速变大,烧红的“站杆”会把火焰甩出数米远,而如果树上的人一旦处于下风口的位置,就会有生命危险。
经过一夜的连续奋战,官兵们胜利完成了任务。一大早,他们接到新的命令,火速赶赴领峰林场附近的另一指定区域继续消灭余火,看守火场。于是,没来得及休息的官兵们又重新扑向了火场。
巨大的危险正在步步逼近
这片看上去寂静的土地就是过火区,七连的官兵们即将在这样的区域执行灭火任务。可是,这么平静的地方有什么火情可灭呢?
这也正是官兵们带锹的原因,用铁锹撬开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在貌似着完的烟点下面,在看似已经烧完的树干里面,隐藏着可怕的“暗火”。有时可以隐藏一年到两年隐藏时间,之后有干树叶子什么的很容易自燃。火星一直不会灭,一点儿一点儿着大了就形成火灾了。
因此,森林火灾灭火的重要措施就是在过火区排查和消灭暗火。这项工作看上去没有消防队员与正在燃烧的火焰交锋那么英勇,但是,它同样是一项繁重而又细致的工作。
官兵们奋力地扑打着烟点和余火,不放过每一寸土地。然而,就在此时此刻,谁都没有注意到,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悄悄向他们逼近。
由于几天来这里连续刮西北风,所以官兵们的任务区在火线以北的过火区域。然而,就在当日下午风向悄然逆转,由西北变为了西南风,而这一变化身处森林里的人几乎感觉不到。此刻,官兵们并不知道,顺着风势,大火正在逐步将他们包围。下午6点,当官兵们奋战了一天,准备返回宿营地吃饭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身边已是杀机四伏。
突然转向的大火使得七连由消灭余火的第二灭火梯队一下子成为了一线灭火的部队。如果没有专业的装备,一旦强行突围,官兵们可能还没接近火焰就有窒息甚至烧伤的危险。因此突围计划无法成立。
与此同时,指挥部也在想尽各种办法试图从外围救援。他们接到报告后立即派出了兵力以最快速度进行支援,然而,凶猛的火势最终还是把救援人员阻挡在了外面。
最终指挥部向全连发出了指示:继续坚守!
面对被大火围困的现实,官兵们在火圈内迅速找到了一处有水的地方作为了根据地。这在遇到森林火灾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旦大火烧过来,人有逃生的可能性。此时是4月29日下午6时,战士们拉起了一道警戒线。他们一边灭火,一边等待时机突围。
大火会烧过来吗?他们会被围困多久?他们能成功脱险吗?种种未知和考验在等待着他们……
半根香肠一百个人怎么吃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由于部队计划下山吃饭,所以大家出发时没有统一携带干粮,此时,官兵们已经一天没有吃饭了,而身上携带的水也都已经喝完了。持续一天的体力消耗使所有人都十分疲惫,没有给养怎么办?
这时,指导员余益晴把仅带的一个苹果拿了出来。一小块儿苹果在官兵们手中来回的传递,大家都只是象征性地咬了一小口……
但是,这样终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大家一边找地下水,一边搜索着自己的行囊,有人找到了半根香肠。可是,一百个人只有半根香肠怎么吃呢?有一个战士想出了好办法。
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部七连战士李井武:“烤烤,大家都闻闻香味,起到望梅止渴的作用。把这根香肠烤完以后在水壶煮开做汤。”就这样,官兵们每人都喝到了一口并不美味,但在他们看来却十分可口的热汤。
直到天黑,大家都在期待能冲出火圈。因为这一地区有一大特点——白天风大,夜晚没风。风小火势就会减弱,火线就有可能出现缺口。但是等了很久,四周的火势丝毫没有减弱的意思。晚上10点,在被大火围困了4个小时之后,部队决定原地宿营。夜晚的森林存在着各种危险,还有不远处包围着他们的大火,已是饥肠辘辘的官兵们将怎样度过这个充满未知的夜晚?
伊春地区的林区确切的说叫“草甸森林”,森林里到处是泥潭、沼泽。四月底山里气温在零度左右,官兵们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忍受的不仅是寒冷,还有彻骨的潮湿。但那一刻,他们别无选择。可是尽管如此,躺下没多久官兵们还是都睡着了,因为持续的体力消耗加上没有给养补充,此时的他们实在太累太累了。
早上5点,天已经完全亮了。然而,天亮后风也大了起来,四周的火势不但没小,反而烧得更旺,火圈随着风势来回跳舞,但仍然没有断开缺口。此时,官兵们已经被大火围困了整整11个小时。几个战士发现,自己夜里被一种叫做“草爬子”的虫子咬伤了。
草爬子学名又叫壁虱,是野生禽兽体表多见的吸血虫,也会侵袭人体。没吸血前只有虱子般大小,吸饱后,虫体可胀大100倍。当地人说,被草爬子咬伤有可能会患上“森林脑炎”,人会发热、头晕、恶心,严重者还会有生命危险。这也成为了官兵们的一大威胁。
快到中午时,危险再一次向官兵们靠近。风向突然再次逆转,一片烈焰借着风势向官兵们的宿营地逼近。火情顿时严峻起来。一直没有得到任何给养的官兵们负重几十斤行囊,紧急转移。此时,大火已经围困了他们整整17个小时。
与此同时,风向突然变化,也使那些原来在上风头扑火的官兵一下子身处火焰的下风口。下午四点,风助火势,大火从树上和地面同时烧到了眼前。着火圈中间的空地越来越小。面对着凶猛的火势,官兵们做着最后的努力。火势异常凶猛,而战士们的装备又十分有限,但官兵们仍然与火魔较量了整整一个小时。
下午5点16分,火场包围圈一步步缩小,战士们的生存遇到极大挑战。就在大火即将吞没官兵们的时候,一场大雨突然降临。
围困了官兵们24小时的大火被基本浇灭了。晚上6点,官兵们终于脱离了火魔的包围。后来,官兵们才得知,17时08分的时候,林区上空出现了云层,指挥部立即与气象部门协调,才成功实施了这场人工降雨。
5月2日早晨,两天两夜没有吃上饭的官兵们终于回到宿营地,吃到了热腾腾的早餐。但是在林区里,大火依然存在,稍事休整后,他们又继续奔赴新的火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