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黎以边境地雷密布,中国维和官兵艰苦扫雷

(2009-05-29 16:29:01)
标签:

维和

海地

哈马斯

火箭弹

恐怖分子

军事纪实

军事

分类: 事件篇

                   黎以边境地雷密布,中国维和官兵艰苦扫雷

黎以边境地雷密布,执行扫雷任务的中国维和官兵怎样排爆?面对生死险境,他们又是怎样从容面对?央视七套《军事纪实》6月2日20:03播出《战火中的维和日记》(下集)为您揭晓

                 黎以边境地雷密布,中国维和官兵艰苦扫雷

图上“蓝线”如何变成实际停火线

2008年12月27日,中国第四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的官兵们就要结束任务期踏上归国的旅程,以色列却突然对加沙地带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中东地区战火重燃。身陷巴以战火、黎以冲突,以及恐怖袭击威胁中的中国军人,用他们的智慧果敢,在硝烟战火中履行着“维和”这个不平凡的使命。

在战火中维和,来自各方的危险时刻威胁着中国工兵们的生命安全。而这些危险发生的最为频繁的是在一个叫做“蓝线”的地方。

所谓“蓝线”,是在黎以边界没有得到很好地确认的情况下,联合国在地图上划定的一条临时分界线,也称黎以停火线。“蓝线”以北是黎巴嫩,以南是以色列。这条分界线虽然在图上是画出来了,但还没有真正在实地得到确认。而中国工兵营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这条“蓝线”真正地“画”在黎以边界上。那么,中国官兵们将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一条仅存在于地图上的线,实实在在地确定在黎以边境的土地上呢?在战火纷飞、极度敏感的国境线上,中国官兵又将经历怎样生与死的考验呢?

中国营营长李元祥说:“图上是把这个分界线是画出来了,但是在实地就要通过一种栽桩的形式确定一些点,把分界线正式地予以确认,我们中国官兵的工作就是要将图上的“蓝线”变成实地的“蓝线”,对一些控制点要栽桩,那么要栽桩的话就要去扫雷。”

为什么要栽桩就要先扫雷呢?“蓝线”附近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地雷呢?这需要追溯到上世纪的70年代末。

1978年3月,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在这场战争中,黎以双方都在边界线上布设了大量型号各异的地雷。因为埋设年代久远,经过多年日晒雨淋,地雷的性能极不稳定,有时候坦克压过都不会爆炸,有时候却连风吹草动都能将其引爆。扫雷作业在联黎部队中被戏谑地称为“比走钢丝还要小心翼翼的工作”,而扫雷连的官兵们,就是这样穿戴将近10公斤重的防护服在炎炎烈日下艰苦作业。

其实,在扫雷官兵们眼中,作业环境的艰苦跟走在“钢丝”上的心惊胆颤比起来,根本算不上什么。

                 黎以边境地雷密布,中国维和官兵艰苦扫雷

维和官兵为何力避“技术围栏”

营长日记:“2008年9月3日,星期三,晴。几日阴雨,今天天空终于放晴了,然而,因为发生了昨天那件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我们的心情在如此灿烂的阳光下,却似乎更加阴云密布了。”

比利时士官的牺牲给中国扫雷官兵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在承受着这种压力的同时,“蓝线”的极端敏感性,也成为扫雷官兵们肩上一付沉重的担子。大家都知道,清排分布密集的大面积雷场,一般最有效且安全性最高的方式是大规模引爆。“蓝线”周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雷场密布,完全符合大规模引爆的条件,为什么官兵们却必须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一颗一颗去清排呢?

担忧中国扫雷官兵生命安全的作战组长刘彬在初到黎巴嫩之时,也曾向联黎司令部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一颗颗地雷如同一根根隐形的高压线散布在黎以边界,给周围的百姓带来巨大的威胁,过去因不慎踩到地雷而伤亡的百姓不计其数。但是,为什么黎以双方却都不愿意把这些雷场清除掉呢?

所以中国官兵进行扫雷作业,并不是要把所有的雷场都清除掉,而是要在黎以边境的大片雷场中,沿“蓝线”清扫出一条两三米宽的“安全通道”,再由施工分队去进行栽桩作业,在实地确认出这条敏感的国境线。

不论营长还是扫雷官兵,都在极力避免触碰到以色列的技术围栏,那么,他们所说的技术围栏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这一道看似平常的铁丝网就是他们所说的技术围栏,它延绵在弯弯曲曲的黎以边境上,成为又一道潜伏着重重危机的高压线。在技术围栏的那一边,有以军的数十个据点。在围栏上,安装了很多红外线感应装置,只要稍微触碰或是进入装置的感应范围,以军都可以驾驶着敞篷悍马在两分钟内赶到。

以色列的技术围栏也是扫雷官兵们不能实施大规模爆破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把地雷安全地销毁掉,既保证把地雷拆除,又不至于破坏以色列的技术围栏呢?中国扫雷官兵们在不断地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新式扫雷法。

所谓水压爆破法,其原理就是利用水压作为中间介质来对地雷实施拆除,它只是让地雷失效,而不会让地雷爆炸。官兵们在瓶子里装上水,再将两根导爆索放入水中,然后把装着水和导爆索的瓶子放在离地雷大概5公分的位置上,当雷管把导爆索引爆的时候,会产生一股不强的冲击波,而这股冲击波的压力刚好能把地雷震开,使引信和雷体分离,又不至于引爆地雷。

中国营官兵独创的这种扫雷方法,得到了联黎司令部的高度肯定。就在巴以战火期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来到联黎部队,在“蓝线”接见了李营长和中国营扫雷官兵代表。握着李营长的手,潘基文说了三句话:“你们的工作非常的危险,你们扫雷的面积很大,你们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黎以边境地雷密布,中国维和官兵艰苦扫雷

5·12牵动铁血男儿思乡情

营长日记:2009年1月18日,阴,巴以冲突爆发第23天。国际社会的努力斡旋终于让加沙看到了云开雾散的希望。昨天,潘基文秘书长在他紧张的中东之行中特地抽出了3个半小时视察联黎部队,而我们中国扫雷官兵又是秘书长此行主动要求接见并且是惟一被接见的联黎分队。其实,在“蓝线”辛苦作业的,又岂止扫雷连的官兵呢。

黎巴嫩、以色列,这两个相互敌视、长年战火不断的国家,要想在实地为他们“画”出一条双方都认可的国境线,其难度和敏感程度可想而知。

在确定了界桩点后,中国官兵会在这个点上放上一个由中国营独创的界桩模子,然后用混凝土进行浇注,最后在两米多高的界桩上,标上“UN”的字样和这个点的经度纬度。

这项看似平凡的工程凝聚着工程作业分队官兵多少的辛劳和汗水,只有和他们同在黎巴嫩的战友最清楚。当问及作战组长刘彬,在黎巴嫩期间最让他感动的事情时,他唯独提到了栽桩作业。

由于黎以双方都不愿意把雷场全部清除掉,所以很多时候,为了到达一个直线距离仅几十米的界桩点,工程分队的官兵需要扛着沉重的建材绕开雷场,走上几公里的路程。

营长日记:“2009年1月15日,星期四,晴,大风,巴以冲突第二十天。死亡人数已经过千了。今天是我在黎巴嫩的第500天了。昨天又发生了黎以互射火箭弹的事件,而我们和第五批工兵营的交接工作也在战火下进行着。我心里隐隐担忧,担忧轮换工作会像去年那样被迫推迟。”

2008年5月10日,是第三批赴黎维和工兵原定回国的日子,但他们却没有能够按时回国。

这次黎巴嫩党派间的武装冲突让已经圆满完成任务的第三批维和官兵没能按预定时间回国,而延期之后紧接着发生的,是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地震。

赴黎巴嫩维和的中国工兵都来自成都军区,很多官兵的家就在灾区。作为灾区的部队,当家乡正在经受一场浩劫之时,身在异国的他们却不能够立刻投入抗震救灾的战场,去拯救废墟中嘤嘤哭泣的亲人。原本回国的计划又因黎巴嫩国内党派冲突而被迫延期,此时的他们,又会是怎样的一个心情呢?

此时无声胜有声。对遇难亲人的哀思、对哭泣家园的牵挂全都汇聚在了这群铁血男儿静静流淌的泪水中,汇聚在了这沉甸甸的募捐箱里。

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中国营275名官兵就捐出了十多万元人民币。这些捐款在他们轮换回国后全数交给了四川省慈善总会。而那些轮换回国的工兵团官兵在维和归来的第三天,就又投入到了抗震救灾的战场,参加到打通生命通道的战斗中去。还有54名官兵,和他们的李元祥营长一起,在战火纷飞的黎巴嫩继续坚守着他们的第二个任务期。

营长日记:“2009年2月27日,星期五,多云。这个时间是北京时间,多云是成都此时的天气,这篇日记,是我最后一篇维和日记了。终于回来了,我的故乡。此时的我,写着这篇日记,有些语无伦次,543天里的一幕一幕,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一遍遍回放。”

营长日记:“回顾这十八个月的历程,在这543个日日夜夜里,我为我们中国维和官兵而骄傲。我们没有辜负祖国对我们的希望,没有辜负组织对我们的重托,我们不辱使命,我们完成任务了。”

十八个月,543天,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十八个月里,在连续两批赴黎维和的官兵中,有9人的至亲去世,有20人当上了爸爸,有41人的家庭在地震中受灾,还有32人推迟了婚期。在骨肉亲情和使命召唤的艰难抉择中,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为祖国去战斗。

这,就是中国的维和军人。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世界的和平,他们在远离故土的中东大地上,在硝烟弥漫的异国他乡,在世界军事外交的大舞台上,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展示了中国军人的无尚风采,谱写了一曲人民军队热爱祖国、忠诚使命的动人篇章!

 

 

黎以战争一触即发,中国维和部队直面恐怖袭击

揭秘:中国维和队员的防暴训练如何严酷

“死亡之城”场面暴力血腥,河中男尸竟然“起死回生”

武装暴乱席卷海地,中国官兵维和全纪录

蒋家红人惊闻德军计划,密报如何辗转传至苏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