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境线上的六人哨所

标签:
军事纪实栏目中俄边防哨所 |
分类: 推荐篇 |
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的白刀山,海拔603米。山上有一个哨所叫作603哨所,大家习惯把它叫作白刀山哨所。在哨所下面有一个小村庄,叫作亮子川村。我们听说,直到2008年10月村里才打通了井水,之前哨所吃水都是由村民送上去的。当地有句俗话“白刀山,金刚台,上得去,下不来”。那里究竟是怎样的环境?驻守山上的官兵又是如何适应的呢?央视7套《军事纪实》栏目4月20日首播的《中俄边防纪行第六集:龙江第一哨》为您揭晓。
途中目睹翻车事故,编导心有余悸
白刀山哨所是黑龙江省边防线最南端的哨所,与吉林省边防相接,身处黑龙江的深山密林当中,路途遥远,路况复杂,是很少有人前往的地方。黑龙江省边防某团一连一排一班就驻守在那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白刀山哨所有着龙江第一哨的美称。
从绥芬河市出发,经过东宁县城,车辆就进入深山之中。整个路上只能看到零星的村落散落在雪野中。
都说去往白刀山的路途难走,可是我们并没有放在心上,在东北边防采访了接近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样的冰雪路我们已经走得太多了,然而,眼前突然出现的一幕,还是让我们大吃一惊。
瞬间发生的事情让我们惊呆了,虽然我们的摄像师已经以最快的速度打开摄像机拍摄,可是事故发生的太突然了,只抓拍到倒地的瞬间,短短10秒钟的时间,一辆满载货物的货车,已经平躺在我们面前。
所有的人都跑过去救助困在驾驶室中的人员,当看到他们依次的从车中爬出来,并没有受伤,我们的心情才稍微平静下来。
去往白刀山的山路,都被大雪覆盖,根本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沟,山路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对司机是极大的考验,即使大雪融化,这条道路也会变得泥泞不堪,难以通行。道路难行,导致了白刀山哨所好像被孤立在世界之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那里。
翻倒的货车已经通知了地方的交通部门,我们也登上越野车继续前进,在这样的山路行驶,越野型车辆才能够稍微好点。我们对此感到庆幸。
采访组到哨所,官兵争先恐后献厨艺
入伍新兵还没有下连,整个连里显得异常冷清。连队领导非常热情,对于一连官兵来说,难得有采访组来到这里,他们既惊喜又意外。
连里的食品补给都要到70公里以外的东宁县城采购,路途虽然不很遥远,可是一旦遇到雨雪天气,开车往返四个小时的路程就会走上一天。
这里就是龙江第一连,连长赵晓林在这里已经驻守了7年,他带着我们赶往哨所。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清洁干净的水泥路面,在去往哨所的这条路,除了连里的补给车,基本上没有外来的车辆在这里通行,但是在任何天气状况下,即使花费再大的功夫,这条水泥路也会被打扫得干净利落,好像随时要迎接远方的客人。看到了路面,我们知道,哨所不远了。
几个大幅度的迂回转弯,我们已经进入了哨所的园区,接到了通知,哨所的6名官兵整齐的列队迎接我们,他们已经在这里站了很长的时间。
哨长叫赵高伟,也是一连的副连长。自从来到部队,他就一直在这个哨所里担任哨长职务,已经三年了。
由于路上的耽搁,哨所的所有人员就站在这里等候了1个多小时,为此我们也感到过意不去,可是从哨长的微笑中却没有一丝埋怨的情绪。
这里就是白刀山哨所,两个篮球场大小的院落,矗立着一栋两层的房子,我们只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走遍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感觉这里略显单调。而面对我们摄制组人员,哨所官兵们更加拘束,欲言又止,毕竟这个哨所从来就没有来过这么多拜访者。
白刀山哨所几十年来,都是靠亮子川村的百姓运送淡水。自从2008年10月份吃水问题才得以解决。经过多方勘测,最终在距离哨所200多米的山脚,找到了一处适合打井的地方。还没来得及休息,哨长就换好了衣服,急切地想带我们去看那口井。
这口井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样的可看到水面的井,而是被埋在地下,通过管子连接到地下水层,上面水泵控制就可以抽水。现在已经被大雪覆盖,我们什么也看不出来,但是当时钻井的时候,官兵们还是付出了很多艰辛。
2008年打的这口深井,彻底结束了白刀山哨所几十年吃不上水的难题,这口井必将滋养着未来无数在这里执勤的官兵们。
由于我们的打扰,哨所的炉子已经灭了,本周的司炉工杨帅马上忙活起来。杨帅是90后出生的战士,与同龄人相比,杨帅早早地参军入伍来到哨所,部队的生活也让他一天一天的成熟起来。
面对我们的镜头,杨帅略显内向,可是他的战友说,平时他是很活泼好动的人。
他叫张亚达,本周负责炊事班的工作,本来只需要完成6个人的饭菜,可他怎么也没想到,今天会临时增加这么多人,这也让他不知所措。但哨长赵高伟一直陪在他身边,指点着张亚达进行操作,这也给他很大的信心。
为了拍摄需要,我们决定今晚就住在哨所,可是这里空间并不大,怎么能容下多出的四个人呢?哨长听说后爽快地答应了。
哨所的空间非常小,为了给我们腾出床铺,哨所的战士都搬到值班哨位上去了。本来我们留下来的4个人已经为哨所增添了很多麻烦,可是我们的开车司机张和平也要留在这里。这让我们感觉到很费解。
经过聊天我们才知道,张和平就是这个哨所的老兵,曾经在这个哨所执勤两年时间,因为表现突出,被调到团部小车班,虽然离开这里已经两年了,但他始终对哨所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这次因为负责摄制组的交通保障,他才有机会回到白刀山哨所,张和平因此也很高兴。
大家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每个人献上自己的拿手菜,哨长也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哨所的故事,在大家的谈笑之间,已经做好了一道道菜。
哨长赵高伟的话,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这张普通的小桌,从来就没有载过这么多美味菜肴,我们能够领会到哨所官兵们对我们到来的热情程度。当大家围坐到一起,我们也体验到了家的感觉。
官兵潜伏雪地数小时,纹丝不动
在哨所度过了难忘的一夜,清晨例行早操,哨所官兵还是一丝不苟的进行。在此之前哨长已经接到团部命令,最近边境地区偶尔出现越界偷猎现象,要求白刀山哨所人员在379号界碑附近执行设卡潜伏任务。他们的执勤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也将随同前往。
白刀山哨所并不像我们走过的其他哨所那样任务繁重,在对面的俄方境内只有一个季节性的哨塔在那里,其他地区都是原始森林,情况较少,这也决定哨所日常的巡逻任务并不紧张。但是每次巡逻,哨所官兵们还是一丝不苟的进行。
因为有我们的参与,哨长们并没有选择难走的小路,而是顺着清扫干净的巡逻路前进,这条路是哨所官兵们用一周的时间清扫出来的,当再次下雪的时候,路面又会被覆盖起来,每年冬天,哨所官兵就是在执勤和扫雪的过程中度过的。
刚刚步入雪地里,我们就感觉到了行进的艰难,虽然这里的雪没有我们走过的厚,但是雪下面坑洼不平,每一脚都踩不到实处,这耗费了我们巨大的体力。
从哨所出发到现在,我们还没有走出5公里的路程,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摄制组的成员也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前方的路途更加艰难,雪层厚度已经没到膝盖,这更增加了我们前进的难度。
终于到达了379界碑,官兵们没有停下休息,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清理界碑周围的积雪,这也是守边官兵的职责所在。而接下来的任务,官兵们就要分散潜伏了。
来到了神圣的界碑面前,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界碑不但是国家之间领土分界线的标志物,而且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国家尊严的体现。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界碑,正是我们边防军人的神圣使命。
突然出现的情况,让我们有些不知所措,慌乱的趴倒在雪丛里,不敢发出任何声响。我们没想到,在这样的偏远的边界线上还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怀着巨大的好奇,摄像师拿着摄像机跟踪到了潜伏区域。
此处树林非常密集,前方不远就是俄方边境,从那里传来细微的狗叫声,却看不到任何人影的活动,我们的摄像师也不敢乱动,只能静静地等待哨长的下一步命令。
半个小时过去了,远处再也没有传来人员活动的声音,哨长站起身子宣布可以撤回,此时哨长的身上已经湿了一大片。
一场虚惊。我们一直一动不动的趴在雪地里,大气不敢出,听到警报解除,才费力的站起来,而每次执勤,官兵们都是这样潜伏三四个小时。
看到了界碑,那么这个地段的的边界到底从哪算起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和哨长来到了一条冰冻的小河旁边。
从哨长那里得知,这一段是巡逻队最好走的路,真正要走到与吉林省交界区域至少还有?公里,并且路途险要,除了直升机和徒步巡逻,其他任何方式都不行。已经到了中午时分,边界地区的所有情况,哨长已经上报给连里,这也预示着未来几天,此处将是哨所官兵们重点观察区域。
为了感谢官兵们支持我们的拍摄,我们偷偷给巡逻的官兵们带来了一些食物,甚至包括山村里少有的可乐和正宗的哈尔滨红肠,这也是为表达我们摄制组心意的一种方式。
我们终于等来了救星一样的代步车辆,再也不用承受徒步10多公里的艰辛。今天的巡逻任务基本完成,等待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强边境的巡逻和管理。
现今的白刀山哨所已经不像以往那样偏僻和孤独了,虽然他的地理位置没有变,但是随着道路的修缮,吃水问题的解决,这里官兵的生活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以前的“白刀山,金刚台,上得去,下不来”的顺口溜也逐渐消失在哨所官兵们的笑脸之中。现代化的通讯设施也在这里落户,网络给了他们更新的享受。
我们《军事纪实》中俄边防纪行摄制组黑龙江边防段拍摄即将结束,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最北边著名的北极哨所到最南端不知名的白刀山哨所,一路南行,走遍了行程3000多公里的黑龙江边境线,在这一路上,我们听到太多的感人故事,看到了太多的动人场面,同时展示了太多的边防建设成就。边防官兵们默默无闻的坚守着自己的使命,维护着国家的尊严,保卫着祖国的边疆,他们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