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十”空中停车 飞行员104秒生死迫降

标签:
军事栏目杂谈 |
分类: 人物篇 |
国产新型“歼十”战机高难度训练,在1100米的低空,发动机停车的空中特情突然出现,此时飞行员李峰跳伞或许能逃离劫难,但价值昂贵的战机将很难保全。危机关头,李峰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生死瞬间?
“歼十”突发故障还是虚惊一场
2009年3月7日,随着一架架国产新型战机“歼十”腾空而起,广州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团的例行训练迅疾展开。
“歼十”战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新型战机,有着优越的机动性能和强大的对空对地双重作战能力。能够飞上最新型的“歼十”战机,是所有空军飞行员的骄傲。这一天,副团长李峰也参加了训练,但此时的他并不知道,就在一个半小时之后,自己将经历飞行生涯中最危险的一刻。
下午1时45分,第一架次的飞行完成后,李峰再次登上“歼十”战机准备升空。
这一架次的飞行要求是在空中完成五套战术动作,前三套战术动作李峰完成得十分顺利,然而,就在第四套战术动作刚刚展开的时候,异常情况突然出现了。
李峰驾驶的战机降转信号灯突然闪亮,这让地面指挥员吃了一惊,“歼十”战机只配备了一台发动机,属于单发战机,一旦发动机空中停车,十几吨重的战机将完全失去动力,随之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降转信号灯只是驾驶舱内众多仪表设备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几乎在降转信号灯闪亮的同时,精力高度集中的李峰第一时间就果断做出了返航的处置,而降转信号灯闪亮的异常情况,在三、四秒钟之后就完全消失了,似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状态。
飞机发动机并没有出现新的异常情况,会不会是告警有误,造成了一场虚惊呢?
大胆心细的飞行员是如何炼成的
然而返航前,李峰仍然细心地分析着情况,他向地面指挥员提出了一个十分谨慎的建议——调开大飞机。
李峰所说的大飞机,指的是民航飞机。李峰驾驶“歼十”战机紧急返航的高度应该在1400米以上,与民航飞机在这一空域内的航线恰巧是同一高度,这就需要地面指挥员迅速联络相关部门以调开民航飞机。
一般情况下,“歼十”战机通过机场上空,开始进入起落航线时的高度是600米到800米,而这一天,由于李峰驾驶的战机曾出现降转信号灯闪亮的异常情况,地面指挥员和李峰同时想到了把原定的通场高度提高到1400米,一旦飞机真的发生故障,飞行员还有机会利用一定的高度调整飞行姿态。
其实,这样的小心谨慎,正是平时李峰严谨作风的一种体现。
李峰,特级飞行员,安徽灵壁人,38岁。1989年入伍以来曾驾驶过多种型号战机,飞行时间2000多小时,在同一批改装“歼十”战机的飞行员当中,他第一个实现单飞。而最初调入这个航空兵团的时候,李峰是以教员的身份来到这里的。
大家很快就发现,新来的教员李峰在训练时的认真细致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飞行员。像这种地面演练,虽然只是模拟飞行,但李峰做每一个动作时,都仔仔细细,他要求其他飞行员们也必须按照同样标准完成动作。
而训练之余,李峰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练字和读书,他是这个航空兵团的“书法家”。对于他来说,无论是练字还是读书,都不仅仅为了陶冶情操,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静心。李峰深知,作为一种技术含量极高同时也十分危险的职业,飞行员必须时刻保持内心的冷静与平和,只有这样,才能在飞行当中准确操作、果断处置。
然而,李峰这次中断训练提前返航,是不是有些谨慎过头了呢?
104秒,飞越生死两重天
返航五分钟后,李峰驾驶的战机接近了机场上空,而飞机的状态仍然保持良好。
降转信号灯再次闪亮,而且是连续告警,紧接着发动机故障的一切征兆开始出现。
飞机发动机停车时,李峰驾驶的“歼十”战机距离地面仅有1100米高度,如果以每小时三、四百公里的正常着陆速度计算,李峰在空中所能掌控的时间也就只有两分钟左右了,而发动机停车后,一系列问题也迅速显现了出来。
发动机停车,除了飞机失去动力,仅能依靠惯性滑翔维持空中姿态外,由发动机提供能量的各种显示仪器,也同时停止了工作。
飞行过程中,这些显示仪器就仿佛是飞行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失去显示仪器提供的各种数据,飞行员就只能在时速数百公里的飞机上,仅凭自己的目视来操纵飞机。
尽管这一次地面指挥员连续呼叫,但李峰却没有应答,难道是无线电通讯也中断了吗?后来证实,无线电通讯当时的确中断了。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所有地面人员都凝视着天空,他们为李峰的安全而感到深深地担心。飞机已经丧失了动力,所有数据也失去了显示,此刻与地面通讯的中断,更使得李峰只得独自在空中面对着巨大的危险?这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作出了一个判断,那就是李峰很可能已经跳伞了。
发动机停车时,李峰驾驶的“歼十”战机距地面高度只有1100米,远远低于条例规定的可以跳伞的高度,而距离地面高度越近,跳伞的风险就越大。也就是短短十几秒钟的时间,地面指挥员猛然听到了李峰的声音,“歼十”战机的备用电源成功启动,中断了的无线电通讯重新恢复了。
在1100米的高度,李峰并没有选择跳伞,而且他也不打算马上跳,这一刻,让所有地面人员都为之担心,更为之憾动。
李峰所说的试一试是重新启动发动机吗?显然不是。按照空中特情处置条例,空中停车后,飞行员会在第一时间重新启动开车程序,可眼下已经过去了几秒钟,发动机依然是停车状态,他所说的试一试就是要在无动力情况下进行空滑迫降。而在世界航空史上,失去动力的战机,迫降成功的例子极为罕见。
但是,空滑迫降一旦失败,面临的结果往往是机毁人亡。那么,李峰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除了这些原因,李峰选择空滑迫降,还有着一层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前,“歼十”战机只有空滑迫降的模拟数据,李峰一旦迫降成功,就会完整记录下“歼十”战机空滑迫降的实际数据,这对于此后的每一名“歼十”战机飞行员来说,都将是无比珍贵的信息。
然而,李峰驾驶战机迫降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除了严谨细致,他的身上还有怎样的特点,让战友们在这么危险的时刻,还对他抱有一线希望呢?
在战友们眼里,飞行训练时,尤其是在执行高难度的训练课目时,李峰绝对是一个敢想敢干的飞行员,用大家开玩笑的说法,他到空中做起飞行动作来,就成了一个典型的“鹰派”人物。
可是,这一次的空中特情格外严峻,要想实现从无先例的“歼十”战机成功空滑迫降,就必须在两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美地控制住已经失去动力的飞机的姿态,并且要连续完成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判断和操作。而这所有的一切只是理论上的可行性,驾驶失去动力的战机,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必须一次性准确到位,飞机不可能爬升,也没有任何时间调整方向。这时的李峰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只能与“歼十”战机共存亡了。
在李峰精确完成转弯、对正跑道和放下起落架之后,迫降成功与否的关键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而在所有飞行中,起飞和着陆都是最具危险性的,更何况李峰驾驶的“歼十”战机早已经失去了动力。
正常情况下,战机着陆时不仅速度低,与地面的角度也很小,这样才能保持战机与地面接触的瞬间平稳安全。但此时,李峰驾驶的“歼十”战机,在失去动力的情况下,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否则就可能坠毁,而这个速度又只能依靠加大下降角度来获取。因此,这时李峰几乎是以极其危险的俯冲姿态向跑道滑行。
下滑角度15度,正常情况下,这是所有飞机着陆前都不可能出现的姿态,一旦操作不慎,飞机与地面产生巨大撞击力,就很可能造成飞机损毁甚至起火爆炸。
李峰全神贯注地操纵飞机降落在了跑道上,然而,最惊险的一刻也随即到来了。因发动机停车造成液压下降,用来降低飞机滑行速度的减速伞没能打开,而飞机的前起落架也没能放到位置,最危险的情况在这一时刻集中爆发。
战机头部已经和跑道发生剧烈摩擦,生死考验就在瞬间。
随着“歼十”战机在距离跑道终点500米的地方缓缓停下,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迫降终于结束,不仅飞行员李峰毫发无损,并且“歼十”战机也损伤轻微。
节目详情,敬请收看:
央视7套《军事纪实》栏目4月6日20:03首播的《104秒生死迫降》。